劉墨
蘇軾,字子瞻,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蘇軾之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擅長文人畫、墨竹、怪石、枯木等,真可謂全才式的藝術(shù)巨匠。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 ,他創(chuàng)造出的許多菜如今都己經(jīng)成了名菜。那么,蘇東坡的朋友圈有哪些有趣或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蘇軾精力旺盛,書讀得多,滿肚子學(xué)問,就喜歡拿別人開玩笑,比如取個外號或拿什么笑話來調(diào)侃別人,朝中幾乎無人幸免。
蘇軾的好友劉攽晚年身患風(fēng)疾,須眉皆落,甚至鼻梁也塌了下去,所以蘇軾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說顏淵、子路同出市中閑逛,遠遠看見孔子來了,就趕緊藏在路邊一座塔的后面??鬃幼吡艘院?,顏回問:“這叫什么塔?”子路說:“這叫避孔子塔。”最后一句,諧音“鼻孔子塌”。
還有一回,也是幾個朋友在一起,各引古人語相戲。蘇軾又拿劉攽的鼻子開起了玩笑:“大風(fēng)起兮眉飛揚,安得壯士兮守鼻梁?!睗M座笑得前仰后合,弄得劉攽大怒。
元豐六年(1083),蘇軾漸漸適應(yīng)了黃州的生活,卻在這年春天病了一場。五六月間,眼睛也出現(xiàn)了問題,炎赤腫痛,幾至失明。
眼疾本來是蘇軾的一個老毛病,可這一年尤其嚴重,大概也跟他不能戒酒少肉的飲食習(xí)慣有關(guān)。有人告訴他,治眼病不能吃葷,他就編了一個笑話來為自己開脫——嘴巴對眼睛說:我是他的嘴巴,你是他的眼睛,給你的待遇為何那么好,對我為何這么刻?。繎{什么眼睛患病卻不許嘴巴吃葷?這個問題蘇軾本人也不能決斷,于是,嘴巴就跟眼睛商量:等有一天我嗓子啞了,你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絕不阻攔。
嘉祐二年(1057年),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主持這一場考試的,是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歐陽修。進士的考試科目是詩、賦、論各一篇,策五道,帖論語十。這樣的設(shè)計,是想從策論看實學(xué),詩賦看文采,前者定去留,后者分高下。
策論一場,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點檢試卷官梅堯臣批閱試卷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篇特別精彩,頗具“孟軻之風(fēng)”,隨即呈給歐陽修閱,歐陽修也認為,這篇無論文筆和觀點都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但在這次考試中,歐陽修的弟子曾鞏也參加了這場會試,由于當(dāng)時已經(jīng)采用了糊名法,因而這篇文章是誰作的也無法明確。歐陽修認為,只有曾鞏才可以寫出這樣的文章,而如果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一定會給他招惹更多的是非,他與梅堯臣商量之后,將此文考生列為第二。
復(fù)試時,歐陽修又見到一篇《春秋對義》,贊嘆之余,將此考生列為復(fù)試第一名,確定為會元。發(fā)榜時,歐陽修才知道,原來這兩篇文章并不是曾鞏所作,而均出自蘇軾之手。
后來,歐陽修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贊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成語“出人頭地”,即是從此而來。
熙寧七年(1074年)十一月初三,蘇軾任密州太守。密州,今為山東諸城。
蘇軾才到任,蝗災(zāi)、旱災(zāi)、盜匪接踵而至,地方余利上交朝廷,官員薪水較以前還低,他在這里甚至要為如何吃飽飯發(fā)愁。一年后,他在密州西北墻上發(fā)現(xiàn)一處“廢臺”,于是修整而成一新臺,“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蘇軾的弟弟蘇轍,依據(jù)《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句而將它命名為“超然臺”,并作《超然臺賦》予以贊詠。蘇軾又作《超然臺記》,與之相和。
熙寧九年(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dāng)空,銀輝遍地,蘇軾與弟弟蘇轍已有六年未能相聚,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歐陽修告訴蘇軾,他在杭州有一個方外詩友僧人惠勤,在孤山上修行,如果蘇軾有興致的話,可以去找他聊聊。蘇軾到任杭州通判后不久,就與這位詩僧惠勤成了好友。
元祐四年(1089年),蘇東坡再次出知杭州,再上孤山,惠勤已作古?;萸诘牡茏訉W陽修與惠勤二人的畫像掛在廳堂以作紀念,而且還告訴蘇軾一件事情,說在掛有兩人畫像的房屋后面,幾個月前突然冒出了一眼清泉,像是在歡迎蘇軾再次到杭州為官一樣?;萸诘牡茏討┣筇K軾為此泉水命名,蘇軾便用歐陽修的名號,將此泉命名為“六一泉”。
這眼“六一泉”現(xiàn)在還在,就在杭州孤山南麓、西泠印社西邊。
熙寧八年(1075年)十月,北宋著名畫家、詩人文同在興無府(今漢中)知府任滿后調(diào)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州。別人都覺得那里是窮鄉(xiāng)僻壤,但文同卻感到十分的愜意,因為這里滿山滿谷都是竹林。
文同極其喜歡附近筼筜谷里的那片竹林,常在晚飯后獨自一人踏著竹林間的小徑悠然散步,欣賞那片一年四季姿態(tài)各異的竹子。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竹之形與竹之韻,無不了然于胸。文同還將洋州園林池湖之勝,一一寫入詩中,共得30首。他將這些詩寄給蘇軾,蘇軾一一次韻,也是30首。
有一天,文同與夫人吃晚飯間,收到了蘇東坡的信札。東坡除了客套地噓寒問暖之外,還附了《筼筜谷》一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
蘇軾的意思是,渭川上千畝的竹子,都被你吃了。文同正好在吃燒筍,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噴飯”一詞便由此出處。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
長子蘇邁陪著父親到京城,除了時刻關(guān)注案情的進展,還要每天去給父親送飯。蘇軾與蘇邁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壞消息就送魚。沒想到有一天,蘇邁有事,就把送飯的任務(wù)交代給朋友,走時匆忙,忘了說送肉還是送魚的事情,結(jié)果,那個朋友還真的送去了一條魚。蘇軾大吃一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命在旦夕,就給弟弟蘇轍寫了兩首訣別詩,將自己寫得很凄慘,凄慘到可以打動皇帝。
蘇過,是蘇東坡的三兒子,因在個性、文采方面最像蘇軾,故有“小坡”之號。蘇過15歲時,蘇軾因為得到太皇太后高氏的重用,在仕途上順風(fēng)順水。這個時期,蘇過一直都在父親身邊讀書學(xué)習(xí)。
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盡頭,他被一貶再貶,在收到被貶惠州的消息后,他命老大、老二帶領(lǐng)全家去宜興靠田就食,讓小兒蘇過隨同自己去惠州。
進入廣東以后,蘇過就陪著父親游覽碧落洞、壽圣寺、峽山寺、白云山、羅浮山等名勝。每到一處,蘇軾都必有詩,而蘇過也幾乎每篇都跟著和上一首?!斑^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當(dāng)蘇軾發(fā)現(xiàn)兒子在詩的格調(diào)上類似于自己時,心中甚是快慰。
蘇過不僅能夠照顧父親的生活,還能深入父親的精神世界,用詩開導(dǎo)父親,貶謫之地雖然有萬里之遙。但在這里卻可以過平靜的耕種生活。
紹圣四年(1097年),蘇東坡又被貶儋州,他不允許別人同行,蘇過又獨自侍父過海。
在宋代,儋州幾乎是最南端了,這里幾乎沒有開化,煙雨朦晦,瘴癘交攻,蛇鼠出沒。他們初到儋州時,租了幾間官屋來居住,盡管這官屋早己破漏不堪,逢下雨時“一夕三遷”,但政敵的爪牙還是派人把他們轟了出去。迫不得已,他們只能自己蓋房子。房子蓋好后,蘇東坡就在這里一面教授學(xué)生,一面著書立說。蘇過除了侍奉父親之外,也是全身心讀書寫作。
在儋州的日子十分清苦,黎人不擅種植水稻,以薯芋為主食,米則要靠大陸那邊運過來,所以時常出現(xiàn)“北船不到米如珠”的狀況。蘇過改進了芋頭的吃法,他以山芋為主,摻入飯粒,做成羹,蘇軾給它取了一個富于詩意的名字——玉糝羮,說它“色、香、味皆奇絕”,還特意寫了一首詩來贊美它。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過終于可以隨著父親離開儋州北歸了。此時,他在父親身邊已經(jīng)整整七個年頭,蘇過從23歲至29歲這段最好的年華,都是陪著謫居的父親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