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葫蘆島何氏眼科醫(yī)院眼科,遼寧 葫蘆島 125200)
白內障是由眼部晶狀體渾濁引起的進行性眼病,主要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類型,先天性白內障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后天性白內障主要由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慣及年齡等因素引起。白內障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老年人為白內障高發(fā)人群,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手段,隨著現代化醫(y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微切口超聲乳化術在白內障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1]?;诖耍狙芯窟x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12例白內障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微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對患者視力水平及并發(fā)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12例白內障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6例。對照組男32例,女24例;患眼73只;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60.14±4.15)歲。觀察組男34例,女22例;患眼70只;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60.83±4.25)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相關輔助檢查患者均確診為白內障;臨床資料完整,無交流障礙或精神疾病。排除標準:嚴重器質性病變累及眼部的患者;青光眼、角膜炎等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眼部外傷史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治療。完善患者術前常規(guī)檢查,于患者術眼透明膜處做一3.2 mm手術切口,于2:00和10:00方位角膜緣處做兩個斜行輔助切口[2],注入粘彈劑后進行環(huán)形撕囊處理[3],水分離、水分層后劈核處理,使核脫出前房,取出核,最后植入人工晶體[4]。
觀察組行微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完善患者術前常規(guī)檢查,使用1.8 mm一次性專業(yè)刀于患者術眼做一個透明膜切口,將粘彈劑注入前房,環(huán)形撕囊實現水分離、水分層,分離晶狀體核與皮質,通過爆破型超聲乳化技術清除晶狀體皮質[5],推注器將折疊型人工晶體推注到囊袋中,抽吸干凈粘彈劑,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 d、1周及1個月視力水平變化情況和術后并發(fā)癥(眼壓升高、角膜水腫、眼睛干澀、眼內炎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視力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視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 d、1周、1個月,兩組視力水平均明顯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視力水平比較(±s)Table1 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 levelsbetween the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視力水平比較(±s)Table1 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 levelsbetween the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 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6(73眼)56(70眼)術前0.35±0.08 0.36±0.09 0.703 0.483術后1 d 0.46±0.12a 0.59±0.10a 7.022 0.001術后1周0.93±0.11a 1.23±0.08a 18.585 0.001術后1個月1.34±0.08a 1.63±0.10a 19.189 0.001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眼壓升高、角膜水腫、眼睛干澀、眼內炎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incidenceof 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two groups[n(%)]
白內障是引起視力殘疾或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我國盲人中約50%是由白內障引起,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每年新增白內障患者約40萬,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6-7]。白內障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需進行手術治療,隨著白內障手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最初的12 mm切口術逐漸發(fā)展為1.8~2.5 mm微切口術,且微切口超聲乳化術已成為治療白內障的主要手段,治療效果確切,切口小能改善術中粘彈劑溢出現象,維持眼部前房的穩(wěn)定性,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雖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穩(wěn)定性較差,術后患者散光、眼內炎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縮小白內障手術切口,加快患者術后視力的恢復,降低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已成為白內障手術的發(fā)展趨勢[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1周、1個月,兩組視力均明顯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眼壓升高、角膜水腫、眼睛干澀、眼內炎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以往研究[10]結果相符,說明微切口超聲乳化術后患者視力恢復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手術治療安全性,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比較優(yōu)勢顯著,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1-12]。
綜上所述,微切口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水平,降低患者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效果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