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瑤,安金,付冬琴
(1.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江西 撫州 344000;2.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病理科,江西 撫州 344000;3.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撫州 344000)
慢性鼻-鼻竇炎在臨床耳鼻喉科屬于常見病與多發(fā)病,疾病的致病因素較多,患者鼻竇黏膜及鼻腔組織發(fā)生炎癥反應,導致出現(xiàn)鼻塞、流涕、頭痛、嗅覺減退等癥狀,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研究[2]發(fā)現(xiàn),慢性鼻-鼻竇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體內存在Th1、Th17介導的免疫反應,會對單核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造成浸潤,同時,增加基底膜厚度,促使杯狀細胞出現(xiàn)化生,間質纖維素發(fā)生沉積;慢性鼻-鼻竇炎伴 息 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體內會出現(xiàn)Th2介導的免疫反應,并對嗜酸性粒細胞產(chǎn)生浸潤,并促使細胞間質表現(xiàn)為明顯水腫[3]。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鼻-鼻竇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在不同病理分型中的比率差異,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齡26~68歲,平均(48.62±4.56)歲。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標準[4];病程>12周;鼻竇CT檢查顯示鼻竇發(fā)生炎性改變。排除標準: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纖毛不動綜合征患者;精神異?;颊撸桓文I功能明顯障礙患者;入組前3個月內接受藥物治療患者;重度皮膚劃痕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行變應原陽性皮膚測試。采集患者肘靜脈血,檢測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含量;于內窺鏡下取病變部位組織,進行HE染色,行病理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分為中性粒細胞型組(n=25)和嗜酸性粒細胞型組(n=47)。①變應原檢測:于皮膚表面開展點刺實驗,點刺后如未發(fā)生任何反應,則判定為陰性;如點刺位置有輕微紅暈癥狀出現(xiàn),且丘疹面積較小,直徑<0.5 cm,則判定為可疑陽性;如點刺位置有紅暈、丘疹或風團出現(xiàn),且癥狀直徑為0.5~1.0 cm,則判定為陽性;如點刺位置的紅暈、丘疹或風團直徑為1.1~1.5 cm,則判定為中陽性;如點刺位置紅暈、丘疹或風團直徑>1.5 cm,則判定為強陽性;如發(fā)生全身性不良反應,則判定為極強陽性[5]。②血清檢查:采集患者肘靜脈血后離心取血清,檢測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水平。③病理分型檢查:于內窺鏡下取標本進行病理檢查,若間質發(fā)生水腫情況,漿液黏液腺較少,炎性細胞對組織造成浸潤,且腺體發(fā)生囊性擴張,則為水腫型;若腺體發(fā)生明顯增生的情況,則為腺體增生型;若纖維組織大量增生,則為纖維增生型;若有異性核肌性的纖維母細胞出現(xiàn)于間質內,則為間質異性的核細胞型[6]。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病程、主要癥狀和體征(鼻阻塞、鼻黏膜充血、鼻息肉、鼻腔膿性分泌物)]、各指標與細胞水平(變應原陽性、中性粒細胞水平、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具體組織病理分型(水腫、纖維增生、腺體增生、間質異性的核細胞、腺體增生及水腫、纖維增生及水腫)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主要癥狀和體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between thetwo groups
2.2 兩組各指標與細胞水平比較 嗜酸性粒細胞型組嗜酸性粒細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細胞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變應原陽性率、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各指標與細胞水平比較Table2 Comparison of indexesand cell level between thetwo groups
2.3 兩組具體組織病理分型比較 兩組具體組織病理分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具體組織病理分型比較[n(%)]Table3 Comparison of specific histopathological typesbetween thetwo groups[n(%)]
鼻腔和鼻竇屬于上呼吸道門戶,對于人體呼吸、免疫等均發(fā)揮重要作用,慢性鼻-鼻竇炎對鼻腔與鼻竇功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慢性鼻-鼻竇炎受全身與局部等多種因素影響[7]。男性為慢性鼻-鼻竇炎的高發(fā)人群,可能與男性的吸煙率更高相關,導致機體鼻腔內纖毛運動弱化,降低鼻腔內的清潔度,更易發(fā)病[8]。本研究中兩組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表明男性群體的慢性鼻-鼻竇炎發(fā)病率更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變應原陽性率與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Ⅰ型變態(tài)反應是由IgE介導的反應,隨著神經(jīng)源性介質及促炎癥因子的釋放,會導致患者皮膚表面出現(xiàn)局部風團與紅暈[9]。變應原陽性提示患者出現(xiàn)變應性鼻炎[10]。本研究結果顯示,嗜酸性粒細胞型組嗜酸性粒細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細胞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外周血與局部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度相關,因此,在臨床上可通過外周血內的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初步判斷患者局部組織浸潤程度[11-12]。中性粒細胞型組與嗜酸性粒細胞型組具體組織病理分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不能根據(jù)細胞浸潤程度判斷具體組織病理學類別。
綜上所述,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外周血內嗜酸性粒細胞水平會影響局部組織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程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與局部組織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度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