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魏碩華 劉靜
臨床上,新生兒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臟器發(fā)育未成熟,因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以及病死率,其中母孕期和產時的一系列高危因素會對新生兒的健康水平造成直接影響[1]。相關研究報道表明,重度窒息、先天畸形以及宮內感染等均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2]。此外,新生兒早期膽紅素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水平變化亦和其身心健康以及遠期預后息息相關[3]。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新生兒醫(yī)學的日益發(fā)展,新生兒病房危重患兒的救治成功率獲得顯著的提高。母嬰同室主要是指新生兒出生后24 h 和產婦同住一間病房,且每日的分離時間≤1 h[4]。對于新生兒而言,母嬰同室可有效促進其與母親的肌膚接觸增多,對母嬰身體健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然而,因醫(yī)療資源分布差異的影響,國內部分基層綜合醫(yī)院的產兒科協作不理想,產科病房母嬰同室的新生兒管理尚且存在不足之處,可能增加新生兒窒息、感染以及高膽紅素血癥等疾病的發(fā)生。因此,對母嬰同室新生兒實施積極有效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亦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對改善新生兒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探討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對新生兒臨床結局的影響,旨在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于醫(yī)院產科出生的2884 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出生后管理方式分為觀察組1433 例和對照組1451 例。觀察組新生兒男920 例,女513 例,對照組中男850 例,女601 例。觀察組新生兒母親年齡20~37 歲,平均26.01±4.32 歲;產次1~3 次,平均1.32±0.25次;孕周37~42 周,平均39.42±0.52 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78 例,高中或中專522 例,大專及以上233 例;高危妊娠因素:前置胎盤423 例,妊娠期糖尿病301 例,膽汁淤積癥104 例,其他34 例。對照組孕婦年齡20~38 歲,平均26.05±4.36 歲;產次1~3 次,平均1.33±0.24 次;孕周37~42 周,平均39.46±0.54 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88 例,高中或中專529 例,大專及以上234 例;高危妊娠因素:前置胎盤430 例,妊娠期糖尿病307 例,膽汁淤積癥102 例,其他3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條件:所有入組對象均為單胎足月妊娠;孕婦年齡≥18 歲;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條件:神志異?;驘o法完成相關研究者;正參與其它研究者。入組人員均于同意書上簽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知悉并批準。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流程管理,觀察組則開展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胎兒、孕婦高危因素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告知新生兒家屬可能發(fā)生的一系列風險,以及出生后需轉診新生兒可或密切監(jiān)測病情變化在考慮轉診的可能性,要求其在《圍產期胎兒/新生兒風險告知書》上簽字。同時,針對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進行預處理,避免潛在醫(yī)療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2)嚴格遵循我國新生兒復蘇指南,于產科、兒科和麻醉科定期開展新生兒復蘇培訓以及督導,并以統一標準新生兒復蘇記錄表進行統計、記錄,內容均采用表格式記錄。
(3)新生兒住院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經皮膽紅素,并參考其小時膽紅素曲線,適當調整黃疸監(jiān)測頻率,為臨床干預的實施提供指導作用。在中華兒科雜志《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的基礎上完成新生兒出院后黃疸隨訪方案。要求所有新生兒均攜帶小時膽紅素曲線及隨訪卡,后者主要內容包括隨訪時間、地點、就診流程、黃疸危害、監(jiān)測膽紅素的重要性等。要求家屬于規(guī)定時間內抱新生兒到門診隨訪。
(4)新生兒出生48 h 內完成SPO2篩查,篩查標準主要是在美國兒科學的參考標準基礎上,綜合國內實際情況進行細微調整,即上下肢經皮SPO2水平不足95%,或上下肢SPO2差值超過3%,15 min 后重復測量1 次,新生兒上下肢經皮SPO2 水平仍處于上述范圍,則為陽性;若上下肢任意一處SPO2不足90%,直接可判定為陽性[5]。
(5)指導產婦將新生兒放置于產婦雙側乳房中間,臉部偏向某側,一手托住臀部,一手托住后背,分別撫觸新生兒的頭頸部、背部以及四肢,撫觸過程中多與新生兒輕聲對話。
(1)新生兒窒息情況及黃疸情況。
(2)新生兒出生后不同時期的神經行為評分:新生兒神經行為主要是通過《新生兒神經行為20項評分標準》[6]進行評估,總分40 分,得分越高預示神經行為越佳。
(3)安全管理指標:包括護理不良反應、安全意外事件以及醫(yī)療糾紛。
采用 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后,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窒息情況比較
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后,觀察組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率以及因高膽紅素血癥再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黃疸情況比較
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后,觀察組護理不良反應、安全意外事件以及醫(yī)療糾紛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安全管理指標比較
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后,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第14 天、第28 天的神經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不同時期的神經行為評分比較(分)
母嬰同室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新生兒科的新型管理制度,已被證實可有效增加母嬰之間情感交流和皮膚接觸,有助于母嬰健康的改善[7-9]。然而,相較于國內較發(fā)達地區(qū)而言,絕大多數的基礎綜合醫(yī)院存在產科、兒科圍產協作不理想的特點,如何有效加強母嬰同室新生兒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亦是目前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研究的熱點[10-12]。本院作為當地醫(yī)療中心,其中高危孕產婦的占比較大,新生兒窒息、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相較于國內發(fā)達地區(qū)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對母嬰同室新生兒進行積極有效的管理,亦是改善醫(yī)患關系,提高醫(y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13-15]。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了觀察組干預應用于新生兒管理中的效果較佳,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幾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述干預方式通過對胎兒、孕婦的相關高危因素實施評估,并和新生兒家屬進行預見性溝通,開展規(guī)范的新生兒復蘇培訓,有利于降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達到了減少重度窒息病例的目的。此外,在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率以及因高膽紅素血癥再入院率方面對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這在陳佳等[16]的研究報道中得以佐證。分析原因,可能是常規(guī)管理過程中新生兒的出院時間相對較早,多數新生兒家屬的健康意識不佳,缺乏出院后隨訪膽紅素的意識,甚至有不少家屬認為高膽紅素血癥無需干預以及處理,從而導致該病的發(fā)病風險較高。而觀察組管理方式通過健康宣教,并以小時膽紅素曲線實現對新生兒住院期間的膽紅素水平評估,加之詳細出院后隨訪方案的制定,可明顯減少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以及因高膽紅素血癥再入院情況的發(fā)生。另外,觀察組護理不良反應、安全意外事件以及醫(yī)療糾紛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該干預方式對新生兒常見問題分別制定了統一標準管理流程,包括和家屬的預見性溝通,規(guī)范窒息復蘇流程和記錄方式,規(guī)范膽紅素監(jiān)測,早期評估圍產期高危因素,動態(tài)監(jiān)測SPO2水平等,繼而有效減少相關疾病的發(fā)生風險,保證了干預措施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促進了醫(yī)患關系[17-1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的實施可促進新生兒神經行為發(fā)育。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該管理方式更有助于母嬰的近距離接觸,從而緩解新生兒神經功能緊張導致的神經功能紊亂,促使其全身心放松,繼而有利于大腦皮層對外源性刺激作出相應的判斷以及反應,促進神經細胞的發(fā)生,最終達到促進神經行為發(fā)育的目的[19-20]。然而,本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本研究并未深入分析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對不同高危妊娠新生兒的影響差異,亦未比較不同出生體重新生兒接受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后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盡量增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對照試驗,以獲取更為全面、可靠的數據。綜上所述,母嬰同室優(yōu)化流程干預在降低新生兒窒息以及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方面效果顯著,有利于促進醫(yī)患關系的良好建立,同時可促進新生兒的神經行為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