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邏輯層面看,《水滸傳》情節(jié)分為“因”“果”兩部分。佛教提出因果業(yè)報、積德贖罪、善惡轉(zhuǎn)化等觀念,影響小說創(chuàng)作思維與讀者的文化心理。《水滸傳》是在史料文獻記載的基礎上,結合“說話”、小說、雜劇等民間文藝發(fā)展而成,屬世代累積型小說。故事敘述梁山好漢種下“惡因”卻結出“善果”,情節(jié)看似矛盾對立,實則以“忠義”為紐帶,演繹“惡業(yè)”的轉(zhuǎn)化過程,統(tǒng)一于“因果相應”的內(nèi)在邏輯,既體現(xiàn)佛文化對敘事思維的影響,又具勸善教化的深刻意蘊,契合民眾普遍的文化心理。
關鍵詞:《水滸傳》;情節(jié)意蘊;因果;佛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4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169-04
《水滸傳》的情節(jié)意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頗具影響力的有“農(nóng)民起義”“誨盜”“為市井細民寫心”等。不可否認,這些說法都注意到小說的部分內(nèi)容,各有一定道理。但是,深究文本,無論哪種說法都很難通解全書,有以偏概全之嫌。文學批評必須立足于研究對象本身。我們應通過《水滸傳》整體情節(jié),結合社會文化,探析其深刻意蘊。
一、《水滸傳》情節(jié)的“因”與“果”
《水滸傳》洋洋灑灑百萬字,情節(jié)波瀾起伏,似乎千頭萬緒,但從邏輯層面看,可分為1—70回和71回至結尾兩部分,前者為好漢們上梁山的過程,后者則是聚齊梁山后的發(fā)展與結局。
(一)因: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強盜
小說1—70回,寫好漢們上梁山聚義的過程,是“前因”。108位好漢中,真正出身農(nóng)民的,寥寥無幾,談得上“官逼民反”的也只有林沖那樣的極少數(shù),而真正行俠仗義的,似乎僅魯達一人。楊雄、石秀、阮氏三兄弟、李逵等因犯罪而自愿上梁山,呼延灼、黃信、關勝等朝廷將領是被“賺上梁山”,而朱武、楊春、樊瑞等綠林強盜是合并到梁山,秦明、盧俊義、徐寧純粹是被“害”上梁山。顯然,這部分情節(jié),既沒有“官逼民反”的意旨,也并非歌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英雄。
不少好漢本身是山賊、江賊、盜賊、強賊,如朱武、陳達、楊春、鄧龍、王英、燕順、周通、李忠、呂方、郭盛、李俊、張順、張橫、孫二娘、張青、裴宣、樊瑞、穆春、穆弘、孔明、孔亮等。他們或在山林打家劫舍,“那伙客人抵當不住,轉(zhuǎn)身便走,有那走得遲的,盡被搠死七八個,劫了車子財物,和著凱歌,慢慢地上山來”[1]53;或在江上謀財害命;或開黑店殺人越貨。除了以盜的方式生存,他們還濫殺無辜,騷擾村莊,威脅百姓。例如,史進因王四酒后丟失書信,將其殘殺;孔明、孔亮為爭閑氣,殺害上戶一家;宋江為逼秦明上梁山,殺其一家及青州城大量百姓;石秀、楊雄將紅杏出墻卻罪不至死的潘巧云剝光衣服,挖出五臟六肺,又在祝家莊因偷雞被發(fā)現(xiàn)而殺人放火。他們攻打高唐州、東平府、東昌府等,除了搶劫錢糧,還嗜血屠城,殘忍得令人發(fā)指。即使被視作“官逼民反”典型的林沖,不僅欺軟怕硬,毆打讓他烘衣向火的莊客,還視人命如草芥,聽朱貴說梁山盜賊殺人劫財?shù)男袕?,表示認同,為交“投名狀”①,毫不猶豫地在僻靜路口伺機殺人。對此,劉再復感嘆:“在他的潛意識里,也把普通人不當人,以無辜的人頭作為自己的入門券也無妨。”[2]李逵、武松更是濫殺無辜的典型。李逵江州劫法場殺人無數(shù),打祝家莊時殺害已投降的扈家,吃飯不給錢反而殺死店主韓伯當,為逼朱仝入伙,將四歲小孩頭顱殘忍劈成兩半還能談笑風生。武松殺潘金蓮,為兄報仇,有孝悌之義,尚情有可原,但幫施恩打蔣門神,實乃“黑吃黑”,毫無正義可言,為報個人私仇,血濺鴛鴦樓,殺害張都監(jiān)一家及玉蘭,還可理解,但又殘殺幾位無辜婦女才心滿意足,何其猥瑣殘忍。觀其行徑,他們嗜殺、虐殺、濫殺,絕非俠義英雄。有學者提出批評:“梁山‘好漢殺人講的是千刀萬剮,剝?nèi)似?,吃人肉,腕心肝做醒酒湯,還要講究哪種吃法脆,哪種不脆,真是令人發(fā)指?!盵3]細讀小說,他們殺人放火,劫富但不濟貧,更不是行俠仗義,傷害無數(shù)無辜生命,是為滿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銀”的物質(zhì)欲望,可謂罪大惡極。
吳越《品水滸》認為:“‘好漢們絕不是英雄,而大都是滅絕人性的土匪強盜?!盵4]林文山指出:“這本書‘誨盜,即教唆人們?nèi)ギ攺姳I。”[5]二者都肯定他們是“強盜”這一事實。王仕云《第五才子水滸序》云:“試問此百八人者,始而奪貨,繼而殺人,為王法所必誅,為天理所不貸,所謂‘忠義者如是,天下之人不盡為盜不止,豈作者之意哉!”[6]即作者本意就是視之為“盜”。小說開宗明義,寫他們出自“伏魔之殿”,在回目中稱“妖魔”,而洪太尉將其放出,是“惹災”“釀禍胎”。從字里行間看,作者主觀上也視其為“盜”。據(jù)馮汝常統(tǒng)計,作者“寫水滸英雄‘落草的詞語有35次,為‘盜的詞語有30多次,稱水滸好漢為‘賊人、‘賊首、‘強賊、‘反賊、‘賊寇等近300次”[7]。
毫不夸張地說,從1—70回情節(jié)看,他們就是罪孽深重的綠林強盜,走向聚義的路徑,鮮血淋淋,令人發(fā)指。
(二)果:為國為民的忠義英雄
71回至結尾為《水滸傳》的第二部分情節(jié),乃“后果”。好漢們齊聚梁山,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以示愿為國建功。他們結交李師師、宿太尉,是為借助其力量促成招安,而兩贏童貫、三敗高俅,也只為掃除招安路上的障礙。
招安后,他們轉(zhuǎn)變?yōu)樽窦o守法、保衛(wèi)國家之正規(guī)紀律隊伍。梁山好漢為國前驅(qū),奉詔破遼。在陳橋驛,小卒怒殺克扣酒肉的貪官,本情有可原,然擅自殺人違反法律,宋江只能揮淚令他自縊,“事不由我,當守法律。雖是你強氣未滅,使不的舊時性格”[1]753。“強氣”“舊時性格”指他們以前恣意妄為的強盜習氣。宋江揮淚斬小卒,示痛改前非之決心。征遼中,好漢們英勇善戰(zhàn),兵打薊州城,大戰(zhàn)玉田縣、智取文安縣、攻打獨鹿山,展示出強大的戰(zhàn)斗力,一舉殺入遼都幽州,使其國主請罪納降,為國家安全做出巨大貢獻。
其后,梁山隊伍主動請求打擊反賊,與方臘集團在潤州城、毗陵郡、寧海軍、烏龍嶺、清溪澗等地大戰(zhàn)。經(jīng)過慘烈戰(zhàn)斗,秦明、徐寧、董平等59名將領陣亡,林沖、楊志、張橫等10名將領病故,魯智深坐化,武松、公孫勝出家,燕青、李俊、童威、童猛辭官,除去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等5名留京偏將,只剩下宋江、吳用、關勝等27員,損兵折將,代價十分沉重。好漢們十之七八戰(zhàn)死沙場,班師回朝時,宋徽宗見了,也傷悼不已。他們出生入死,是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保護百姓生活安寧的忠義之舉。朝廷降下圣旨,對歿于王事者,授予名爵,分別封為忠武郎、結義郎,而生還且愿為官的好漢,都授予官職,重金賞賜。gzslib202204042106毫無疑問,第二部分情節(jié)中,梁山好漢們聚義后,接受朝廷招安,征遼、征方臘,系為國為民的忠義英雄。
二、《水滸傳》的情節(jié)因果與佛文化
表面上看,《水滸傳》兩部分情節(jié)意蘊,似乎是嗜血強盜與忠義英雄的價值對立,且前種“惡因”,后結“善果”,邏輯上似乎也不統(tǒng)一。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指出:“故事是小說的基本面,那末,情節(jié)則是‘小說的邏輯面。它是顯示生活、歷史和自然的因果律的載體?!盵8]87“因果”即小說事理邏輯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乃“事之始終”,是情節(jié)的主宰。中國古代小說敘述感性生動的故事,通過情節(jié)的邏輯發(fā)展來揭示某種因果,意蘊理性深刻。我們應該透過“基本面”,結合社會文化,探析《水滸傳》情節(jié)“因果”的深層意蘊。
(一)佛文化“因果”觀念的影響
雖先秦儒道有因果思想萌芽,但明確的“因果”觀源自佛文化。佛教提出,“因”指“因緣”,即產(chǎn)生結果的原因,“果”即前因之下的“果報”,因果之業(yè),決定禍福貧賤、累劫輪回。《涅槃經(jīng)游意》肯定因果在相應條件下的轉(zhuǎn)化,形成因果業(yè)報、積德贖罪、善惡轉(zhuǎn)化等觀念。佛教源于印度,兩漢時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迅速傳播。文人們閱讀佛典幾乎成了社會風氣,多因果之談。蕭子顯《南齊書》載有佛教思想的“靈應果報”。張煜指出:“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唐宋,可以說已基本完成其中國化歷程,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盵9]這說明,經(jīng)過長期侵染,佛教融入中國古代社會主流文化。
從創(chuàng)作的層面看,因果觀對中國古代小說有極大影響。劉斌認為:“中國小說初具規(guī)模,究其淵源,一是先秦文化,第二就是佛學。”[10]確實如此。自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小說便與佛教有密切的關系。志怪小說的產(chǎn)生,便是有力的明證。孫昌武云:“長篇小說的興盛,也都借鑒了佛傳與大乘經(jīng)等佛典敘事作品的寫作方法。”[11]這揭示出佛文化對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的啟發(fā)。因果觀念深刻影響小說創(chuàng)作思維。劉書成指出,中國古代小說“結構上因果完整、內(nèi)容上突出教化、情節(jié)上真幻交織,這些特點恰是在佛教影響下產(chǎn)生的”[12]。對此,吳士余云:“情節(jié)組合和敘述的因果序列,它是顯示故事自身蘊含的內(nèi)涵及其價值的審美化過程?!盵8]87無論是“因果完整”,“因果序列”,都看到情節(jié)建構的因果邏輯。吳士余還認為:“自佛學因果說滲入小說思維始,特別是佛教的唱經(jīng)故事和變文直接充實、豐富小說題材,小說家的敘事思維意識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層次?!盵8]89可見,因果觀滲透小說創(chuàng)作思維,使作家在敘事上轉(zhuǎn)為借助情節(jié)來表達意蘊。
從接受的層面看,因果業(yè)報、善惡轉(zhuǎn)化等觀念在民間影響深遠,民眾普遍有善有善報、懲惡揚善、棄惡從善等“善惡昭彰”的心理,正如蔣述卓所言:“善惡報應成為民眾的一種普遍心理時,它實際就是一種社會客觀需求,深深掣肘著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時候作者不得不適應觀眾的這種悲劇補償心理的需要?!盵13]。因此,為迎合大眾審美期待,明代白話小說往往有“因果昭彰”的故事模式。
(二)《水滸傳》情節(jié):因果相應
1.《水滸傳》:世代累積型小說
《水滸傳》絕非一人一時之獨立原創(chuàng)作品,是在一定史實的基礎上,結合“說話”、故事、雜劇等民間文藝發(fā)展而成,當屬世代累積型小說。
就史實而言,《東都事略》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材必有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此自贖。”[14]《宋史》《泊宅編》《十朝綱要》的記載大致相同,稱宋江為“盜”“賊”“寇”,描述其活動范圍在北方一帶,戰(zhàn)斗能力極強,官軍只能避其鋒芒。這是《水滸傳》前部分情節(jié)構建的源頭,而所載其與官軍對抗,被朝廷招降,最后受命征討方臘以贖前罪的結局,則成為小說后部分情節(jié)的源頭。
其后,宋江故事在街談巷語中流傳?!罢f話”、小說、雜劇等民間文藝對其情節(jié)不斷増飾。羅燁《醉翁談錄》載,“說話”中有《戴嗣宗》《花和尚》《石頭孫立》《青面獸》《武行者》等故事。話本小說《大宋宣和遺事》虛構出楊志賣刀、太行山落草、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張叔夜招降、征討方臘等故事。它與龔開《三十六人贊》、陸友《題宋江三十六人畫贊》皆敘述有36名好漢,是《水滸傳》天罡星的人物來源。元雜劇中出現(xiàn)大量水滸戲,涉及到宋江、黑旋風、燕青、魯智深等。童天甕《甕天脞語》載宋江為求招安,潛入京師名妓李師師家,提到山東煙水寨、108人,則是梁山泊與好漢總人數(shù)的來源。顯然,民間文藝的虛構、敷演,使水滸故事情節(jié)日益豐富。
胡適指出:“《水滸傳》乃是從南宋初年到明朝中葉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結晶?!盵15]所謂“結晶”,即該書是宋代至明朝傳播的水滸故事的總匯與加工,無論作者對故事是進行“編次”還是“纂修”,都絕非完全獨立原創(chuàng)。在其漫長的傳承與成書過程中,既有民間說話藝人、戲劇藝人為了商業(yè)利潤依根據(jù)接受者心理的不斷虛飾,又有受眾對故事的談論、加工。因此,《水滸傳》的故事情節(jié),既借鑒了史料文獻的記載,又整合了相關民間傳說、話本、戲劇的內(nèi)容,凝聚民間集體智慧,反映大眾審美心理。
2.“因果相應”的內(nèi)在邏輯
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匯總、加工世代累積的水滸故事,將因果觀巧妙融入《水滸傳》兩部分情節(jié),演繹好漢們由罪惡強盜轉(zhuǎn)變?yōu)楸橛⑿鄣倪^程,契合讀者普遍的文化心理。綜觀全書,聚義之前,好漢們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犯下血腥大罪,是“因”;聚義后,歸順朝廷,為國捐軀,是洗刷罪孽、轉(zhuǎn)為忠義英雄的歷程,即“果”。兩部分情節(jié)以“忠義”為紐帶,敘述“惡業(yè)”的轉(zhuǎn)化過程。
雖“忠義”源自儒家,但從小說情節(jié)的“因果律”看,好漢們的命運發(fā)展,最后都報應昭彰,明顯是佛文化“因果相應”“積德贖罪”等觀念的反映。聚義后,宋江意識到他們火燒水溺,殺害無數(shù)無辜生命,只有通過“忠義”來贖罪。他建羅天大醮,表達盡忠報國、禳謝前罪之意。好漢們亦有所醒悟,皆在醮壇下懇求上天,拜求報應。從此,他們痛改前非,不再濫殺無辜,只洗劫欺壓良善、殘害百姓的暴富戶,是真正意義上的替天行道。從好漢們的結局看,為國為民,死而后已,是其對前罪的“自贖”。殺人放火、罪孽深重的好漢,結局幾乎都是非死即傷,相當悲慘。例如,燕順、周通、王英等戰(zhàn)死沙場,宋江、李逵被毒死,吳用、花榮自盡而亡;而林沖風癱,武松斷臂老去,則是生不如死,無比凄涼。罪孽較少的好漢,得以全壽而終,如公孫勝辭官云游,阮小七打漁為生,還有燕青、柴進、宋清等十八人,或隱逸,或經(jīng)商,或務農(nóng)。沒犯罪孽而上山的部分好漢,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肖讓、樂和,仍在朝廷任職,結局相對較好。可見,善惡到頭皆有報。gzslib202204042106雖然金圣嘆盛贊前部分情節(jié),將《水滸傳》“腰斬”,但是,如果小說真就此結束,那么,毫無疑問,就是一部“誨盜”之書,思想意蘊極其低劣。后部分情節(jié),他們通過征虜平寇、保境安民之“大善”,使人生價值得以升華。小說的深刻之處,在于將嗜血殘忍、罪大惡極的強盜轉(zhuǎn)化為可歌可泣的忠義英雄。兩部分統(tǒng)一于“因果相應”的內(nèi)在邏輯,寓有棄惡從善的教化意蘊。
結語
毋庸置疑,佛文化的因果觀念影響《水滸傳》情節(jié)構建的思維機制。小說通過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敘述好漢們由綠林強盜轉(zhuǎn)化為忠義英雄的驚心動魄過程,既體現(xiàn)敘事思維的深度,又具勸善教化的深刻意蘊,契合民眾普遍的文化心理。因此,成書后,它受大眾讀者普遍喜好,獲得良好接受效應,在社會掀起“水滸熱”。注釋:
①“投名狀”:投名狀在古代邊緣群體用于增強團體內(nèi)聚力,表達對個人、組織的忠心,有強烈的人生依附性和反社會傾向,通常意思是以非法行為做保證(投名狀)而加入非法團體。投名狀是加入非法團體的表示忠心的保證書。
參考文獻:
[1]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劉再復.雙典批判———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文化批判[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43.
[3]何等浩,宣杰.《水滸傳》的思想性與邏輯性質(zhì)疑[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2).
[4]吳越.品水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2.
[5]林文山.水滸簡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1.
[6]馬蹄疾.水滸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7:40.
[7]馮汝常.強盜抑或忠義:一個無解的悖論——關于《水滸傳》主題之爭[J].北方論叢,2013(6).
[8]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9]張煜.《水滸傳》與佛教[J].明清小說研究,2006(4).
[10]劉斌.試論佛學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J].五臺山研究,1991(1).
[11]孫昌武.文壇佛影[M].北京:中華書局,2001:8.
[12]劉書成.論佛教文化影響下古代小說的三大功能[J].社科縱橫,2000(1).
[13]蔣述卓.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
[14]孔令境.中國小說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
[15]張慶善.胡適、魯迅解讀《水滸傳》[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7.
作者簡介:馮利華(1976—),女,漢族,四川內(nèi)江人,文學博士,內(nèi)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