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讀《西游記》的諸位,一定對唐僧的化緣印象深刻。就因為他只吃齋飯,還得時不常讓孫悟空駕筋斗云,三山五岳地磨煩。其實孫悟空來之前,唐僧已經(jīng)折騰過一遍:當日他五行山前遇了老虎,被獵戶劉伯欽救下。老劉拿了爛熟虎肉,熱騰騰請?zhí)粕裕粕悴豢?。老劉也說了難處:哪怕那些竹筍木耳、干菜豆腐,也是動物的油來煎,實在難做素菜。還好老劉的母親聰明,將鍋刷干凈,榆樹葉子煎了茶湯,煮了干菜與黃粱米飯,唐僧這才吃下了肚。
其實僧人吃素,實在說來話長。早年比丘是講究不殺生,不食葷,并沒說不讓吃肉,甚至還有個概念,是所謂三凈肉。反過來葷這個字,本指蔥姜這類有氣味的菜,大概是梁武帝開始,才有僧人不殺生不吃肉的安排。連帶后世信佛人家,也為了求積德積福,要茹素吃齋……
宮廷菜里,透著一點造作:說是持齋不殺生,但怎么還如此折騰?
據(jù)程嗣章《明宮詞》說,崇禎皇帝與皇后每月持十齋。按說上頭吃齋,下面準備素菜便是;然而御膳房不敢怠慢,將鵝煺毛收拾干凈,將蔬菜擱在鵝肚中,煮一沸取出,酒洗凈,再用麻油烹煮罷來吃:本來嘛,貴人吃齋,是為了不殺生,但這種吃法,顯然還是得殺鵝的:作為食材之一的鵝,想必大不滿意。這做法固然精細巧妙,令人佩服,但也顯出宮廷菜里,透著一點造作:說是持齋不殺生,但怎么還如此折騰?
唐魯孫寫清朝時節(jié),睿王府有個太福晉常年吃素,胃口不佳。睿王孝順老母,專門安排個小廚房,蔥蒜韭菜都免入,專給老太太做素菜,廚師如走馬燈般來了又去,老太太總是吃不下。終于來了位廚師,炒出來菜美味絕倫,老太太心滿意足。但久而久之,大家生了疑心,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這位廚子每天早起肩上搭一條白巾進廚房,先把那巾煮一煮,再用煮巾水做菜——敢情那白巾是用雞汁煨過的,難怪老太太吃得香甜。這事被揭穿,廚師自然也得走路。只不知道那位吃雞湯覺得香的老太太,還是不是繼續(xù)吃素呢?
這就又得說到清朝宮里另一個規(guī)矩,所謂吃祭肉:豬肉白煮,什么料都不讓加,吃去吧。這不得膩死人?但人家應對有法:白煮肉一大塊端上來,各人自己用小刀片薄了。再就有人端來了一把紙,說伺候老爺們吃肉。各人買了紙,用白水將紙一沖,湯盛在碗里,用來蘸肉吃了?!瓉砟羌埾纫殉酝噶酸u油,用水一沖,就成了醬油湯。白肉蘸湯,就稍微能下肚了。
反過來,許多素齋點心,有諸如“素魚翅”“素脆鱔”“素鮑魚”“素燒鵝”之類。當然咯,館子里大可以拍胸脯,說絕不殺生,用料都是地道的素食材。但這事反襯兩個事。其一,大家也都默認,葷的確實比素的好吃——要不然,干嗎素齋要假裝葷菜,素魚翅素燒鵝的,葷菜卻不用假扮素菜,來個葷豆腐葷菜心呢?其二,修佛修心,吃三凈肉也不妨礙有顆佛心。反而嘴上說著不殺生不吃肉,卻心心念念著讓素菜描摹出魚翅燒鵝之類的美味,那真也無趣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