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瑜
20多年來,他們考察了200多個古村落,出了4本專著,幫助幾十座古建筑申報文物保護單位,讓當?shù)毓沤ㄖ盎盍讼聛怼?,讓散落于古村落中的“家文化”得以傳承?/p>
在張官妹的童年里,故事是一個溫暖的存在。
晚飯后,大伙兒從屋里走出來,大人聚在樹下納涼、打牌、拉家常,孩子們三五成群地玩著,玩累了就跑到大人聚集的地方,扯著長輩們的衣角,讓他們講故事。大人便打開話匣子,給他們講起來—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之一。
大人講的故事,有的是隨口瞎編、用來哄孩子們開心的,有的關于家中祖輩,比如誰家的叔叔和鬼子打過仗,誰家是從北方逃難來的,更多的故事,與這片叫作“永州”的土地有關。
湖南省永州市地處湘桂粵交界,多種文化在此交融,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張官妹出生的零陵縣,其歷史可以在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一書中看到:“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千百年來,永州這片土地流傳著很多神話傳說,有八角亭、孟子后裔為民除害,還有很多著名人物在此駐足,如周敦頤、柳宗元等。
張官妹說:“以前,大家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惫适戮拖褚粭l紐帶,把長輩和小輩聯(lián)系在一起,一端關聯(lián)著家族的過去,一端指向孩子們的未來。
后來念書識字,從小愛聽故事的她,開始自己看書讀故事、撰寫文學作品。畢業(yè)后,她成為一名漢語言文學教授,從聽別人講故事到講故事給別人聽。
課堂上,她講教科書中的內容、講文學常識,也講在永州駐足過的文人雅士,每次看到學生們認真聽課的模樣,張官妹都很開心。同時,她越講,越對家鄉(xiāng)的故事感興趣,還開始研究起柳宗元、元結、周敦頤等人和永州文化的關系。
古村落里,被遺忘的“家”
1999年寒假,一位學生邀請張官妹到她的家鄉(xiāng)走走,張官妹欣然答應,本想只是一次簡單的出行,沒想到這一走,便開啟了她長達20多年的研究之路。
學生的家鄉(xiāng)在永州市江永縣上甘棠村,那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村莊,依山傍水,景色如畫,但更吸引張官妹的是那里古色古香的建筑、精美的浮雕、生動的壁畫、綿延的石板路……每一樣,都在默默講述著時光的故事。
她想把這些故事傳播出去,講述給更多人聽。
她打電話把愛人胡功田叫到村里,讓他也來看看這里的景致,并把心中的想法告訴了他。胡功田一聽,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來了勁頭兒,愿意參與進來。
胡功田是永州本地人,向來熱愛永州文化,還是家鄉(xiāng)文化的“宣傳能手”。他拍過宣傳片,出過宣傳冊,也寫過相關文章。回憶起往事,張官妹說:“是他讓我對永州文化產(chǎn)生興趣,也是他在支持著我做這項研究。”
從此之后,張官妹和胡功田成了上甘棠村的“常客”。他們和村民聊天,記錄當?shù)氐纳裨拏髡f和家族故事,并通過研究古書籍、族譜、家譜、石碑等材料,一一印證村民們的說法,確保材料的真實性,努力還原村落歷史,將塵封的家族故事記錄下來。
在研究過程中,讓張官妹動容的是蘊含在村落中的家族文化。如今上甘棠村共有453戶居民1865人,除7戶人家是新中國成立后遷入該村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據(jù)說,周氏先祖于唐朝天寶年間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至今已有1200多年。在此期間,周氏用“忠孝廉節(jié)”和“崇文尚武”來教化晚輩,歷代出過節(jié)度使、尚書、宣政大夫、文林郡、將軍等100人。新中國成立后,又出了工程師、中學校長、醫(yī)師等各行各業(yè)精英40多人。
可是,古村落似乎跟不上現(xiàn)代社會的步伐了。在一些村民眼中,古村太“老”、太破舊,在這里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職業(yè)發(fā)展缺乏前景,房子又低矮,住著難受。于是,有人離開了,將老宅遺留在家鄉(xiāng),任由它被風吹、被雨打;有人將孩子托付給老人,外出務工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原本屬于古村落的家族文化與家族傳承,也在一點點被遺忘。張官妹還記得小時候,街坊鄰居都知道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歷史,也了解祖輩的故事,但在這里,問了好些人,他們都一臉茫然,搖著頭說“不知道”。
張官妹心里難受,村子仍然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建筑,卻總覺得少了一點“家”的文化味。因此,她決定做點事,把原本屬于古村落的味道找回來,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fā)嶄新的生機。
她將研究成果編著成《千年文化古村上甘棠》,引發(fā)專家和大眾的關注,成為上甘棠村申報“國寶”單位的重要資料。
2005年6月8日,湖南省文物局特意致函:“張官妹、胡功田:2004年,湖南省文物局審定,推薦江永上甘棠村申報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你們二位所編寫的《千年文化古村上甘棠》作為這次申報宣傳材料,起了很好的作用。為此,向你們表示感謝?!薄@是后話了,在那之前,張官妹只想做一件事:繼續(xù)探尋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將它們一點點收集起來。
尋找“家”的印記
研究古村落、搜尋村落中的家族文化與傳承并不容易。
為了還原真實的歷史,張官妹利用休息時間自費前往村落,與村民們聊天,考察村里的歷史文化,在村子里住上一段時間。21世紀初,一些村子沒有鋪水泥地,遇上南方的梅雨天氣,泥沙路上積了水,坑坑洼洼的,走在路上十分艱難。
讓張官妹心里發(fā)毛的事情在后頭—很多村民養(yǎng)了看家護院的大狗,站起來有一人高,看到有外人來就狂吠,每每這時,張官妹有點兒害怕。
胡功田決定陪她一起到村里去,一來是保護她的安全,二來是為了方便記錄—胡功田喜歡攝影,拍照技術很好,能夠將村子的風貌用相機記錄下來,還善于與人交流,和村民聊天時,常常是他在問,張官妹做記錄,在兩人的配合下,研究進度也快了不少。
盡管有丈夫幫忙,在與村民的交流中,還是遇到不少困難。有一回,張官妹和丈夫來到蚣壩鎮(zhèn)楊家村,由于這里曾有文物販子出沒,丟了不少東西,看到外鄉(xiāng)人,村民們異常警惕,毫不客氣地趕他們走,還惡語相向。村民的不友好讓張官妹委屈極了,她不斷解釋:“我不是來要你們東西的,我是希望能夠保護好你們的文物……”說一次不行,張官妹就來第二次,經(jīng)過多次努力,終于有村民被她說服了,開始給她講述村里的歷史。張官妹說:“只要好好跟他們解釋,他們就會把村里的歷史講給你聽?!?/p>
憑借著性格中的溫和與堅韌,張官妹走訪了很多村子,越走心里感觸越深。
有一回,張官妹來到一個村子,問當?shù)卮迕窳鹘?jīng)他們家門口的那條河叫什么?有人說就叫“小河”,有人說叫“水溝”,張官妹一聽,笑道:“你們也不知道呀?沒事兒,我?guī)湍銈儾椴榭??!庇谑撬喒偶?,找到了河流的名字,還把名字的由來告訴了村民們,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天天見著的小河也有名字呀!”張官妹哭笑不得:“你們在這里住了這么久,也不知道自己家的故事呢!”這件事以后,張官妹保護古村落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在走訪過程中,張官妹注意到古村落里有很多古建筑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有的建筑時間長了,在歲月的洗禮下?lián)u搖欲墜,成為危樓,最終倒塌;有的居民保護意識淡薄,認為打理老房子是一件費勁的事情,將其空置,不管不顧;有的人收入提高了,回老家建新房,把老房推倒……看著一棟棟古建筑逐漸消失,張官妹感到惋惜不已。
與此同時,了解本村歷史的老人也在逐漸減少:他們有的年紀太大,常年臥床,不太能想起村子的往事;有的被兒女接到城里去,離開了村子;還有的老人,帶著村子和家族的故事,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而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愿意走出屋子,到外面聊天的人越來越少,大家更喜歡待在家里看電視、玩手機。老人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開始刷視頻,用微信發(fā)語音和別人聊天,孩子更是抱著手機打游戲不撒手。長輩和小輩的溝通越來越少,家文化的傳承遇到了重重困難。
這是時代變化帶來的趨勢,張官妹感到無能為力。村子老了,家文化也老了,它們似乎跟不上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節(jié)奏。但又正因如此,給了張官妹緊迫感:她希望時光可以慢點走,讓她盡可能多地把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記錄下來,將村子里被遺忘的家族文化整理好,幫助村民把文化傳承下去。
20年里,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一直堅持到古村落里去考察。她告訴記者:“我的年紀也大了,只能做一點是一點,到了這把年歲,也不再求名求利,只想把它們(歷史文化)保留下來。”
把家鄉(xiāng)的文化與故事傳播出去
張官妹和胡功田都是文人,舉止文雅,說話溫和,相處時間長了,一些村民把他們夫妻當作朋友,除了講述村里的歷史,還邀請他們參與村里的習俗慶典。比如,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早稻開鐮收割之前,有的村子歡度“嘗新節(jié)”,大擺宴席,大伙兒齊聚一堂;在歌節(jié)里,能歌善舞的瑤族男女,身著盛裝,聚集在茶林山坡,高聲歌唱。
村里的活動大多是村民們湊錢舉辦的,盡管是被邀請過來的客人,張官妹夫妻也入鄉(xiāng)隨俗,湊一份錢。她說:“在永州,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節(jié)日’,它們是除了春節(jié)、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外,讓村里的族人們相聚在一起的日子?!北砻嫔峡?,是大伙兒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過了一天,其實增強了村子的凝聚力和家族認同感。
張官妹注意到,這些年,時代在發(fā)展,村子也在發(fā)展。
過去村里多是同姓人家,大伙兒是鄰居,也是同一個老祖宗的后人,因此在村子祠堂里會刻上家規(guī)家訓,哪一戶的子弟犯了錯誤,就會被家中長輩或者村中其他人押到祠堂里跪下來受罰,大聲念家規(guī)家訓,當眾承認自己犯了什么錯誤。
記錄在祠堂里的家規(guī)家訓,多是與“仁義禮智信”相關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樣的“家文化”依然被傳承了下來。寧遠縣禮仕灣村和道縣東門村,自古以來便將讀書與“家文化”緊密聯(lián)系。只要村中子弟有讀書求學之心,便會得到全村人的支持。村民家中因孩子求學而勞動力不足時,鄰里便會“支援”,或幫忙種地,或從公糧中派給一些,村民們出錢出力,只為后生讀書成才。因此,這兩個村莊,自唐代起便培養(yǎng)出一批為國效勞的有識之士,如今,他們依然傳承著這樣的文化教育后代。
村有村規(guī),家也有家訓,張官妹一直記得父母的囑咐:“我們家是農民家庭,很樸實,從小父母親就告訴我們‘天上有落下,撿的也要起個早,起晚了別人已撿走了’,意思就是要早起、要勤快。我則是告訴兒子‘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需要勤奮、智慧和機遇,其中勤奮是最重要的因素’?!?/p>
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張官妹先后出版了《千年文化古村上甘棠》《龍家大院》《永州古村落》《古村遺韻》等4本研究永州古村的專著,發(fā)表論文和調查文章20余篇,做了2個省級研究課題,努力促成上甘棠村、零陵區(qū)周家大院等10處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零陵區(qū)蔣家大院、寧遠縣黃家大屋等24處被核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每每看到村民捧著她的書,驚訝地說“原來我們老家有這些故事”的時候,張官妹都會很開心,她不僅留住了當?shù)匚幕z產(chǎn),還把它傳播開了。
最讓她感到欣喜的是龍家大院的后人龍獻保主動回村了。他原本和村里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后來,龍家大院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支持家鄉(xiāng)旅游業(yè),他回到村里擔任龍家大院的講解員,把家鄉(xiāng)的故事講給游客們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家族文化。張官妹說:“他最適合當講解員了,從小在這里長大,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饼埆I保也感謝張官妹夫婦的付出,因為他們來了,他的家鄉(xiāng)才被更多的人了解。
時光在流逝,老人在老去,古建筑因人為或自然的因素消失不見,但文字可以將時光定格,把文化記錄下來、傳承下去,讓后人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祖輩。
當一個人對出生成長的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便也有更多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