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譽
摘要:錐栗是我國重要木本糧食植物之一,果實可制成果干、栗粉或罐頭,也可作為枕木、建筑、造船、家具的速生優(yōu)質用材,是一種高效益經濟樹種,一直以來都有著不錯的發(fā)展前景。閩北地區(qū)多山地林園,氣候條件非常適合錐栗生產,因此位于福建北部山區(qū)的政和縣,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大力發(fā)展錐栗產業(yè),形成良好規(guī)模效應,被譽為中國“錐栗之鄉(xiāng)”。但近年來,仍有部分錐農科學栽培意識不強,栽培水平不高,導致畝產量較低,品量參差不齊,錐農積極性下降,形成不良循環(huán)。因此,本文以政和縣為例,系統(tǒng)分析了當地部分農戶錐栗低產的各種原因,并從強化栽培技術,加強農戶培訓,健全完善種植大戶、合作社模式,推進規(guī)?;a等方面提出了綜合對策,希望為當地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錐栗;低產原因;對策;政和縣
錐栗是我國名特優(yōu)經濟林干果,是一種天然的綠色食品,政和縣是中國錐栗之鄉(xiāng),栽培錐栗已有1800年歷史,具有“貢閩榛”之稱,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經過多年發(fā)展,目前政和縣錐栗種植面積達到15萬多畝,總面積位居全國前列。政和縣范圍內錐栗的種植品種有20多個,目前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品種有:處暑紅、白露仔、烏殼長芒、油榛、白巖1號等,主要分布在全縣范圍內。產量在75~200kg/667m2,按近三年的平均價格16元/kg計算,產值在1200~3200元/667m2。但政和縣錐栗產量、效益整體發(fā)展并不均衡,一些區(qū)平均產在100kg/667m2,平均產值1600元/667m2,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一些錐農種植積極性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政和縣整體錐栗產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與社會大局和諧穩(wěn)定。因此,分析解決錐農錐栗低產低效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刻不容緩。
1 錐栗簡介與種植要點
屬殼斗科栗屬植物。屬落葉喬木,最高可達30m,胸徑最寬可達1.5m。錐栗葉長8~17cm,寬2~5cm,頂端長漸尖,基圓形。雄花序生小枝下部葉腋,雌花序生小枝上部葉腋。殼斗球形,帶刺直徑2~3.5cm;堅果單生于殼斗,卵圓形?;ㄆ?~7月,果期9~11月[1]。
1.1 滿足適當的地理和氣候條件
任何一種作物都有本身的植物特性,都必須在適合的自然環(huán)境下才能高效生產。錐栗是喜光、耐干旱瘠薄,分布在海拔100~1800m的丘陵與山地。政和縣地處武夷山脈東南,鷲峰山脈西北坡,具山地氣候特征,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日照時間1952.5h,年平均氣溫18.4℃,日極端最高氣溫40.1℃,日極端最低溫度零下7.6℃;年平均降雨1590.5mm,年平均蒸發(fā)量1498.4 mm,年平均相對濕度達78%;年無霜期平均262d。是錐栗生長的最適應地區(qū)。
1.2錐栗果園建設要統(tǒng)籌考慮生態(tài)平衡
錐栗一般采取成片果園整體種植方式。由于錐栗對土壤、氣候環(huán)境的整體要求,果園建設要遵循要求,同時錐栗生長是一個多年連續(xù)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一般來說,栽植規(guī)格為5m×6m,成年保留25~30株。不可盲目擴大面積和栽植密度,以防止生態(tài)結構整體失衡,土壤肥力下降。
1.3注重加強種植過程技術管理
錐栗總體來說雖然是一種相對粗糙的作物,由于帶有外部堅殼,對顏色、形狀整體賣相要求不高,主要追求整體產量和果實質量。因此,進一步加強從品種選擇、育苗、嫁接,再到修剪、施肥、病蟲害以及收果等全系列田間管理,是有效保障錐栗產量、質量的基礎。錐栗種植,一般以山坡成片林地整體繁育為主,品種要選擇本地的當家品種。育苗階段,選用野生毛栗種子培育砧木,播種時間一般選擇在第二年未萌動前(2月中旬左右),當年秋天(十月上旬)選用優(yōu)良單株的飽滿芽進行芽嫁,嫁接成功后于冬天進行移栽。錐栗栽植時一般采取地穴式栽植、采取魚鱗坑方式,要注意地穴要大,間距要足夠,土壤基肥與有機物要足。栽種時適當配些授粉品種,以提高結實率。樹木成型后,要進一步加強日常修剪,幼樹時期,要采取綁扎等方式,及時固定樹干、抹萌除草、打頂、修剪側枝;成年(投產)樹干要定期修剪,保持低矮樹冠,并及時剪除病害枝、過多側枝,一方面保證整體光照、通風,另一方面,確保養(yǎng)分充分,提高果實質量、延長盛果期。要加強施肥管理,每年至少施基肥兩次、追肥兩次。最后,要全面加強病蟲害防治,重點防范紅蜘蛛、栗大蚜、透翅蛾、胴枯病、炭疽病等病蟲害。
2 政和縣錐栗低產原因綜合分析
2.1 農戶種植方面技術原因
2.1.1 選擇種植品種不佳
隨著錐栗栽培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自然進化,目前國內錐栗品種已達到40多個品種,各品種在形態(tài)特征、樹高、胸徑、結果期以及果實毛重、抗性、適應性等方面均有一定差異,因此科學選擇品種是保障錐栗產量的第一關。目前市場上錐栗品種魚龍混雜、良莠充斥,不少農戶為圖便宜、控制成本選擇低價品種,導致結果少、產量低、果品差等問題。另外,政和縣本地錐栗品種也存在退化現象,經過多年的種植,錐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品種呈現多樣化,一些老品種如黃榛頭、大葉尖嘴、小葉尖嘴等抗蟲、抗病能力逐年下降,已不適宜大面積種植,但仍有部分農戶堅持使用本地老品種,導致整體產量下降。
2.1.2 種植方法有缺陷
據調查,政和縣不少農戶,在種植錐栗時,采用實生苗或嫁接苗移栽,在起苗時主根受到不同程度的受損,移栽成活后主根生長不發(fā)達或無主根,吸收營養(yǎng)等主要靠側根,施肥時貪圖方便省力采用撒施,造成根系上移裸露,加上錐栗園使用除草劑,根系受損,造成吸收能力、抗寒、抗旱、抗倒能力下降。
2.1.3 整體修剪不到位
修剪目的是保障錐栗樹通風、光照整體沖著和體內營養(yǎng)分配均衡,達到高產優(yōu)質。但目前仍有部分錐栗林存在著修剪跟不上,造成枝梢重疊、干枯枝多、直立枝多、內膛空虛、主干、主枝下部光禿,結果部位外移,而結果少,或未能結果,從而影響產量。gzslib2022040319432.1.4 施肥量不夠,配比不科學
錐栗的生長對土壤肥力、肥料的種類、數量、元素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對施肥數量、次數和配比要求都比較高。但仍有一些農戶施肥量不夠,配比不當,偏施氮肥而忽視了磷、鉀、微量元素、有機肥的搭配。施肥方法不科學,為了方便省事大部分栗農在施肥時都采用撒施的方法,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根系上移裸露,抗旱、抗寒、吸收能力差。久而久之,致使錐栗結實率低、空苞多、果實不飽滿等。
2.1.5 病蟲害防治不到位
隨著政和縣錐栗大面積成片種植,錐栗病蟲害也逐年加重,病蟲對農藥也產生抗藥性,病蟲害防治難度逐漸加大。同時病蟲害預測預防不到位,如用藥種類、配比方法、用藥時間等不科學,病蟲害得不到有效的防治。
2.1.6 存在水土流失現象
種植錐栗的山場坡度較大,又沒有采用等高梯形或“魚鱗坑”種植,加上常年使用除草劑和過度耕作,隨著“水往低處流,肥隨水流走”,造成地表層肥土或施入肥料也隨著雨水沖刷流失,致使錐栗根系裸露、抗寒、抗旱、吸收能力差,肥料流失嚴重無法滿足錐栗生長需要、造成樹體衰弱,從而使產量逐年下降。
2.2 農戶綜合素質與種植技術水平差異
導致上述種植技術方面問題的內因,主要是由于農戶綜合素質與種植技術水平。目前政和縣內種植戶普遍文化程度較低,不少農戶只有初高中以下文化,也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系統(tǒng)種植技術培訓,有的還延續(xù)傳統(tǒng)種植模式,產量、質量都比較低。另外,近年來政和縣采取多種方式,加大農戶技術培訓力度,但一些農戶基礎差、底子薄,致使接受能力差,培訓效果不佳。一些農戶思想觀念陳舊,不愿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
2.3 種植大戶、合作社模式推廣不夠,規(guī)?;a普及力度不高
錐栗種植主要集中在山區(qū),適合大范圍整體耕種,進行整體管理、系統(tǒng)管理。目前,政和縣積極發(fā)展種植大戶、合作社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散戶種植問題。如:管理差、技術弱、效率低。規(guī)?;a還沒有形成全面覆蓋和普及,品牌建設、深加工等后續(xù)產業(yè)鏈還沒有系統(tǒng)形成,未來仍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3 加強政和縣錐栗產量質量效益的綜合對策
3.1 加強農戶生產種植技術
3.1.1 加大品種更新力度
選擇適宜本地的優(yōu)良品種,是保障產量質量的基礎。政和縣要因地制宜采取改良本地品種,適當引進優(yōu)良品種試種等方式,加快對本地抗性差、結果少品種更新替代工作。筆者根據實踐,建議探索烏殼長芒、油榛、白巖1號等品種。新種植錐栗可采取直接種植方式。劣質品種進行短截,第二年發(fā)芽后選擇4~5芽保留,進行打頂,當年10月進行芽接或次年春季樹液流動時進行嫁接。成活后及時進行翻土、施肥等工作,確保整體生長。
3.1.2 推廣直播定植方式
對新開墾的或退化的果園,挖好50cm×50cm×
50cm的定植穴,穴內施用適量的復合肥與泥土拌勻回填泥土,填土高出地面3厘米,每穴播下3粒野生的毛栗種子并覆蓋3厘米厚的細土。播種時間為12月中旬左右。來年出苗后選擇一株健壯的苗木留下,其余的撥除。這樣培育出的苗木,主根發(fā)達,吸收養(yǎng)分、抗寒、抗旱、抗倒能力強。為高產穩(wěn)產打好基礎。實生苗可在當年的10月初進行芽接或來年春季樹液流動時嫁接。
3.1.3 加強錐栗整形修剪力度
錐栗為喜光果樹,極性明顯,外圍結果。每年必須進行整形修剪,培養(yǎng)良好的結果枝組,調節(jié)栗樹生長與結果的矛盾,以達到豐產穩(wěn)產目的。修剪原則為:⑴樹冠外圍的結果母枝,應適當保留,對過多過密的結果母枝、部分生長弱的結果母枝適當疏剪。⑵結果母枝生長過于旺盛時,應在結果母枝的下方,選留1~2枝,培養(yǎng)為結果母枝,既能增加產量,又能分散樹體養(yǎng)分,緩和生長勢。⑶對生長勢弱的結果母枝,應剪去附近的細弱枝,促使母枝由弱轉強。⑷如樹勢弱,樹冠中部弱枝多,結果母枝少,應及時疏刪部分弱枝,使養(yǎng)分集中,逐漸轉化弱枝為結果母枝。⑸若遇衰弱結果母枝,其下部無較好的枝稍可以代替時,應進行短截,留基部3~4芽,使其萌發(fā)更新枝,代替原結果母枝。(6)對那些種植過密的錐栗進行隔行或隔株采伐。
3.1.4 科學搭配、合理施肥
科學搭配、合理施肥是錐栗增產的關鍵。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防止水土流失,在施肥上利用噴槍進行液態(tài)注入施肥和鉆孔機鉆孔施肥。具體做法是:利用高壓水泵把稀釋好的肥料液體通過噴槍注入土壤中。利用鉆孔機鉆孔,孔洞直徑15cm、深度30cm,每株樹下鉆6個孔左右,然后把肥料注入孔中并覆蓋泥土。在施肥上應抓好四個環(huán)節(jié)。
(1)補體肥:在錐栗采收后即(9月~10月上旬)。以有機肥(桐餅)為主,適當的配些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每棵錐栗有機肥1.5~3.0kg,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0.5~1.5kg,微肥0.3kg左右。
(2)催芽肥:在錐栗發(fā)芽前即(1~3月上旬)。以速效性化肥為主。主要有磷酸二銨、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每棵錐栗磷酸二銨1.0~2.0kg,或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0~2.0kg。
(3)壯果肥:在錐栗果實膨大期即(6月上旬)。以速效性復合肥為主。主要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每棵錐栗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0~2.0kg。
(4)噴施葉面肥:為了加快錐栗對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促進果實膨大,提高果實品質。結合病蟲害防治適當的加入蕓苔素、磷酸二氫鉀的稀釋溶液噴霧。
3.1.5 綜合施策、防止水土流失
(1)禁止使用任何除草劑。
(2)采用栗園免耕生草法。對一些小權木應連根挖起,對一些嫩草每年用割草機割三次,即⑴、4月底,⑵、6月初,⑶、8月中旬。
(3)在栗園冬季落葉前播撒紫云英、油菜種子。gzslib202204031943(4)開春時種植麥冬、地稔、黃毛耳草等,防止水土流失。
3.1.6 科學防治病蟲
(1)萌芽期防治:3月下旬~4月上旬。是防治紅蜘蛛、栗大蚜、透翅蛾、胴枯病、炭疽病等的關鍵時期。
(2)展葉期:4月中旬~5月,是防治紅蜘蛛和栗癭蜂,炭疽病等的關鍵時期。
(3)幼果期:栗蓬發(fā)育期(7月),重點防治剪枝象鼻蟲、桃蛀螟、炭疽病等。
(4)果實膨大期:8月,重點防治桃蛀螟、蚧殼蟲、炭疽病等。
3.2 多措并舉全面加強農戶技術培訓
一是組織技術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錐栗科學管理的技術培訓。選派經驗豐富的農技人員作為科技特派員,下派到各錐栗種植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圍繞病蟲害防治、良種推廣嫁接技術管理、科學水肥管理等優(yōu)質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知識,堅持從最基礎環(huán)節(jié)、最細微環(huán)節(jié)做起,采取喜聞樂見、接地氣方式講解,確保農民聽得懂、會操作。二是加強技術推廣服務工作,選派農技人員,深入企業(yè)和專業(yè)合作社,與錐栗種植戶建立一對一的服務機制。通過發(fā)放資料、咨詢、培訓和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為種植戶提供專業(yè)技術服務,切實幫助解決錐栗生產問題。
3.3 進一步推廣種植大戶、合作社模式,打造規(guī)?;N植全產業(yè)鏈
政和縣政府要進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成熟錐栗產業(yè)發(fā)展錐栗種植,通過“龍頭企業(y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打造錐栗產業(yè)帶,實現錐栗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fā)展,實現規(guī)?;⒓s化、系統(tǒng)化種植,提高種植產量、效率。積極鼓勵本地企業(yè)或種植大戶,組織吸納種植散戶,充分利用空地荒地等種植錐栗,提高土地集中使用效率,實現規(guī)模化生產。要進一步加強與上級部門合作,大力推廣錐栗高產栽培技術示范項目以及錐栗低產林改造示范項目,結合本地實際,開發(fā)錐栗結構優(yōu)化、科學改接等技術,形成成果轉化,推廣使用提高全縣錐栗產量。
參考文獻
[1] 范金麗.低產錐栗園改造及管理技術[J].新農業(yè),2017(13):23.
[2] 劉智強.不同施肥方式對錐栗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7.
[3] 魏劍生,鄒傳真.建甌錐栗亮相跨國采購會[N].閩北日報,2010-07-19(002).
[4] 梁一池,楊華.錐栗優(yōu)良無性系選擇的研究[A].持續(xù)發(fā)展,再創(chuàng)輝煌——中國林學會林木遺傳育種分會第五屆年會文集[C].20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