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 陽
東漢之時,一個叫陳韙的太中大夫,是見過不少世面的名士,也是政府官員,在碰到一個10歲小孩孔融的時候曾經(jīng)不幸被羞辱了一番。事情是這樣的:孔融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洛陽的太守是名氣很大,一般人很難一見的李膺。而孔融巧妙地夸說自己的祖先孔子與其祖先老子有師生之誼順利地進入了李府,并讓李府的一眾客人不由拍案驚奇。就在這時,太中大夫陳韙出現(xiàn)了,并于不經(jīng)意間撂下一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蹦强兹谟质窃趺磻鸬??“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其言下之意是您現(xiàn)在……嘿嘿。這故事見之于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夙惠》。
作為10歲小孩的孔融,“想來您小時候必定十分聰明”這樣的應急回答,委實不是一般小孩子能夠給出的,足見其“神童”級的智商。也因此,這段故事才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佳話。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陳韙的反應了沒有:“韙大踧踖?!薄愴t當即表現(xiàn)出嚴重的局促不安。而在我看來,如果換了一個人,或許更有可能勃然大怒:小小年紀的你,竟敢當著眾人冒犯長者,還有半點禮儀之家的規(guī)矩嗎?而面有慍色,打探其父母,有機會教訓教訓他們的教子無方,也是可能的后話之一。
陳韙應該沒有這樣的反應。為什么?因為這段記載后就再無下文了?;蛘哒f如果有下文,那么,這段文字會更長一些:孔融是何等聰明、何等機智之人,如果有的話,他恐怕又有同樣甚至更為精彩的應對之辭。也因此,陳韙此時的局促不安,讓人浮想聯(lián)翩:該不是他一方面感到自己被這10歲的小毛孩言語戲弄,有些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又對其急才暗自驚訝、十分佩服?當然,他本身的學養(yǎng)和胸懷,讓他絕不愿意與一個小孩子較真,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而這對于一個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的人來說,真的不是很容易。
孔融確實很聰明。但我們也別忘了,即便是他再聰明、再機智,可他畢竟是一個嘴上沒毛的娃娃;而陳韙即便再遲鈍、再木訥,可他畢竟是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掌管朝廷議論的諫官,沒有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反應速度,這份工作必定勉為其難。所以,我更傾向于陳韙的局促,是因為感嘆,是因為學養(yǎng),是因為胸懷。所以,對于神童孔融,我們固然應該驚嘆,可與此同時我們對于陳韙的“局促”,是不是也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