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皓薇 陳佳
1963年,當“543”制導站等重點設備相繼完成生產(chǎn),仿制工作進入定型試驗階段時,制導站天線系統(tǒng)卻出現(xiàn)了誤差超差的現(xiàn)象。
當時,美國和臺灣當局利用“U-2”飛機肆意闖入大陸上空。“U-2”飛機一次飛行就可以偵察96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只要飛行10次左右,它收集的資料幾乎可以繪制一幅完整的中國全境地形圖。制造出國產(chǎn)地空導彈,建立一支擁有自主權的防空部隊,刻不容緩。
1965年7月的一天,身為二院23所副所長的陳敬熊突然得到錢學森的約見,錢學森轉述了賀龍的一席話:“毛主席說,美國的U-2飛機打不下來,他都睡不著覺,你錢學森同志一定要想辦法把技術關鍵攻下來,讓毛主席睡好覺!”錢學森當場指定陳敬熊負責遴選技術人員,組成攻關小組,解決問題。
“讓毛主席睡好覺”,這句話讓陳敬熊深感責任重大。按照錢學森的指示,陳敬熊接到任務立即和研究小組奔赴位于西安城郊的786廠。
7月正是酷暑時節(jié),而786廠的露天試驗廠區(qū)在幾十公里外的山上,山路陡峭曲折,一下雨,路上就滿是泥濘。陳敬熊忍受著蟲咬,和團隊成員一起架設天線。他苦苦探索,白天做試驗,晚上分析數(shù)據(jù)。然而,試驗一次次失敗,壓力時常讓陳敬熊一聲不吭地凝望窗外。
他經(jīng)過計算推斷,認為蘇方的天線設計有問題,在特定條件下,某些部位的電磁波反射形成的二次輻射會導致天線性能下降。要解決問題,就要更改設計圖紙,而這與蘇聯(lián)專家原先的設計思路有所不同。
經(jīng)過夜以繼日的刻苦攻關,1966年1月,陳敬熊的團隊研究出了制導站天線改進方案,解決了制導站天線問題,這標志著“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結束。之后,“紅旗一號”投入批量生產(chǎn),裝備到部隊,加強了我國的防空力量。
這一解決辦法又一直被沿用到紅旗二號導彈和紅旗二號甲導彈天線的生產(chǎn)之中。紅旗二號導彈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擊落了“U-2”飛機,克敵制勝,擔起了保衛(wèi)祖國領空的神圣職責。
這段歲月是陳敬熊最為之自豪的回憶,不光是因為“543”武器系統(tǒng)仿制圓滿成功,還因為在這期間,陳敬熊向組織提交了參軍申請書,參軍是陳敬熊一直以來的渴望,他渴望為國防事業(yè)獻出全部精力。陳敬熊遞交申請書不久,五院政治部下發(fā)了一份關于科技人員可以參軍的文件,經(jīng)過幾個月的考察,五院二分院正式批準陳敬熊參軍。
穿上軍裝的那一刻,陳敬熊心潮澎湃,他無比珍視參軍的經(jīng)歷,至今還珍藏著第一次身著戎裝的照片。
科研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的陳敬熊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在同時,追求進步的入黨道路上,陳敬熊歷經(jīng)25年的“長跑”終于也迎來了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