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臉皮,裸露于人前,但皮下神經牽到心靈深處,因此,人的思想境界往往能從臉皮上顯露出來。
有的人臉皮羞恥感強,易露羞色。這羞色,也就是臉上表露出的一種“紅暈”之色。羞色,有時是做錯了事或受到批評而感到慚愧的表情;有時則是因為別人撞擊或點破了心靈的隱秘而現出的難堪之態(tài);而在有些場合,有些人身上,又表現為一種很高的覺悟和道德風尚。陳毅在一次座談會上觀看話劇《東進序曲》,聽到劇中出現“陳毅有大將風度”的臺詞,“臉燒得坐不住”,當即批評座談會的主持人:“怎么能讓劇本中寫出這樣的話呢?你讓我陳毅聽了往哪里鉆呀?我要鉆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臉紅呀!請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這樣的話改掉?!鄙轿鬟\城市紀委副書記梁雨潤在日記中寫道:“每當我為人民群眾辦好一件案子后,有好多當事人向我下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人民公仆,但當人民群眾跪在我這位公仆面前時,我覺得自己臉上發(fā)燒,仿佛變得那樣低矮、卑微?!泵鎸θ罕姷馁潛P,面對案件當事人的感恩,這些人民公仆臉上流露的不是得意和欣然之態(tài),而是自愧、自歉、自責的“臉紅”,這樣的“臉紅”令人肅然起敬,展示的是共產黨人心系人民、尊重人民的本色,顯示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歷史唯物主義態(tài)度。
有的人臉皮厚,永遠自我感覺良好,在一切名利面前堅定不移地擺出一副“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架勢,善于把肉麻當有趣,把丟人當榮耀。面對領導,阿諛奉承,滿口頌詞,溜須拍馬,賣乖裝傻;面對金錢,損公肥私,化公為私,貪污受賄,欲壑難填;面對美色,饞涎欲滴,金屋藏嬌,權色勾結;臉皮厚的人,弄虛作假臉不紅:造假文憑、假職稱、假論文、假榮譽稱號、假身份背景,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毫無羞色。
臉皮厚到一定程度,就是“不要臉”。不要臉的人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好“吹”。且花樣翻新,吹態(tài)百出。有的由小往大吹,彈性數字,報表摻水;有的由低往高吹,還未脫貧,卻報小康,未見成效,頻傳捷報;有的移花接木吹,把別人的成績吹成自己的,把集體的努力吹成個人的功勞;有的超前跨時吹,把將來的目標吹成現實的達標,把遠景規(guī)劃吹成現實圖景;更有的把假的吹成真的,如“塑料樹”“人扮羊”“刷白墻”“糧滿倉”,這些以假充真的事,媒體不都曾有披露嗎?
有段相聲說兩個人比吹:“我高!頭頂藍天,腳踩大地,沒法再高了。”“我高!我上嘴唇挨著天,下嘴唇挨著地。”“你上嘴唇挨天,下嘴唇挨地,你的臉哪兒去了?”“我們吹牛人都不要臉了!”相聲把吹牛人的嘴臉勾畫得淋漓盡致。為了吹牛,良心可以不要,臉也可以不要了。
“不要臉”的人,臉皮都到哪去了?當然并沒有扔進垃圾堆,而是拿來換東西了。換什么?換官位、換頭銜、換職稱、換金錢……丟了一張爹媽給的臉,得到了這些實惠物,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不過有思想、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不要臉”的人勝于常人之處是,只要刑律夠不到,他不受任何道德約束,無所畏懼,全然不顧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到了另一種“忘我”的境界。
一個人要珍惜自己的臉。臉皮,就是一個人的面子,這“面子”里面有做人的道德,有高尚的信仰。不要做那些違法亂紀、損公肥私、坑蒙拐騙、吹牛撒謊的事,不要往自己“臉”上潑污水,以保持“臉皮”的光潔。當然,對那些真不要臉的人,對社會造成了危害,若勸誡無效,則分別情況,或免其官職,或懲之以紀,或繩之以法,把他們的“臉皮”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王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