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霞
摘 要:研究聚羧酸系減水劑摻量對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影響。試驗采用單因素對照試驗的方法進行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配合比設計,測定其坍落度、流動度等工作性能,且將其在標準養(yǎng)護條件下分別養(yǎng)護7、28 d,測定其抗壓強度。結果發(fā)現(xiàn):當水膠比為0.25,聚羧酸系減水劑的摻量為1.14%時,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與力學性能最佳。
關鍵詞:聚羧酸系減水劑;活性粉末混凝土;水膠比;養(yǎng)護時間;抗拉強度
中圖分類號:TU528.3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22(2022)02-0116-04
聚羧酸減水劑是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率先研制的一種具有摻量低、減水率高、保坍性好的高性能減水劑,目前在公路、橋梁、高層建筑等混凝土工程中廣泛使用[1]。有學者通過摻加高效減水劑,配制出適合預制混凝土構件的快速蒸汽養(yǎng)護制度的超高強混凝土[2];優(yōu)化復合礦物摻合料和高性能聚羧酸外加劑,使配置的混凝土具有高強、高性能和高體積穩(wěn)定性[3]。研究聚羧酸減水劑對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簡稱RPC)的性能影響的較少。
活性粉末混凝土是在1993年由法國Bouygues公司Richard等研制的一種新型水泥復合基材料[4]。這種材料將水泥、硅灰、石英砂、高效減水劑和鋼纖維按一定配合比配制,并通過高溫、高壓或熱水等養(yǎng)護方式形成的高強度、高韌性、高耐久性的混凝土[5]。RPC的問世為解決混凝土建筑物或構筑物遭受腐蝕、凍融破壞、碳化等導致保護層剝落、鋼筋銹蝕等耐久性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6]。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RPC的配合比設計理論和試驗方法等做了較多的研究,但是大多試驗中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水膠比較低,與普通混凝土相比,攪拌和成型難度較大。研究大多注重活性粉末混凝土養(yǎng)護方式的改進與強度的提高,忽視了混凝土工作性能方面的研究,缺乏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減水劑對活性粉末混凝土工作性能與力學性能的影響分析。本文基于單因素試驗設計,研究了4種摻量的聚羧酸系減水劑對活性粉末混凝土強度及工作性能的影響。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原材料
水泥:P · 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礦粉:S95礦粉;鋼纖維:直徑0.22 mm,長度13 mm,長徑比60,表觀密度7 854 kg/m3;拌和水為自來水。
石英砂、硅灰(平均粒徑為0.1~0.3 μm,細度小于1 μm的占80%以上)和粉煤灰(顆粒形狀為標準球形,球體密度為2.5 kg/cm3,堆積密度為0.7 kg/cm3,顏色為灰白色,觸變指數(shù)為8)的成分如表1所示。高效減水劑:用量為膠凝材料的0.8%~1.2%,減水率25%,其均勻性指標見表2。
1.2 試驗配合比設計
本次試驗設計采用單因素對比試驗的方法將整個試驗分為2個組。A組水膠比為0.25,減水劑摻量(質量分數(shù))分別為0.91%、1.00%、1.14%和1.36% 4個水平;B組水膠比分別為0.22、0.25、0.28,減水劑摻量(質量分數(shù))均為1.14%。配合比中鋼纖維摻量為體積分數(shù),其余為質量分數(shù)。各組配合比如表3所示。
1.3 拌合物的制備與養(yǎng)護
參照GB/T 31387—2015《活性粉末混凝土標準》的要求,使用HJW-30強制式單臥軸混凝土攪拌機。攪拌時,先投入石英砂、鋼纖維,預攪拌2.5 min;當加入水泥、礦粉、粉煤灰、硅灰后,再攪拌2.5 min。然后將減水劑與水混合均勻,分兩次加入混合材料中,攪拌5 min。采用分批次加入材料的方法可有效減少鋼纖維抱團現(xiàn)象。
將材料拌合后,先測定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坍落度,再測定流動度及維勃稠度,最后將混凝土澆筑于100 mm×100 mm×100 mm的立方體試模中,并置于振動臺上振動2 min后,用刮刀將模具表面多余混凝土刮除,置于養(yǎng)護箱養(yǎng)護24 h后,拆模,繼續(xù)養(yǎng)護。本次試驗養(yǎng)護方式采用標準養(yǎng)護,即溫度為(20±2) ℃,相對濕度為95%。1.4 工作性能與強度的測定
參照GB/T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測定混凝土的坍落度、維勃稠度與流動度;試件分別養(yǎng)護7 d與28 d后,參照GB/T 50107—2010《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測定混凝土試塊的強度,每組3個試塊,其平均值作為該組試塊的抗壓強度,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
2 結果與討論
2.1 減水劑摻量對RPC工作性能的影響
由圖1可知,當水膠比為0.25時,隨著減水劑摻量的增加,RPC的維勃稠度明顯減小;坍落度和流動度呈現(xiàn)先明顯增加,后緩慢增加的趨勢,流動性明顯改善。說明隨著減水劑摻量的增加,RPC拌合物吸附了減水劑,使水泥顆粒更好的分散,絮凝結構解體,釋放出被包裹的水。同時,水泥顆粒表面的減水劑吸附膜與水分子形成穩(wěn)定的水膜,降低水泥顆粒間的滑動阻力,從而使RPC拌合物的流動性和坍落度增大[7]。當減水劑摻量大于等于1.14%時,減水劑摻量逐漸接近膠凝材料的飽和吸附量;因此,隨著減水劑摻量的繼續(xù)增加,釋放的自由水量變化較小,從而使其流動度、坍落度等工作性能變化較小。
2.2 減水劑摻量對RPC抗壓強度的影響
有學者通過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減水劑摻量為1%時,混凝土性能最優(yōu)[8];但也有學者試驗得出的最佳減水劑摻量為2%[6]。本次試驗試配時,發(fā)現(xiàn)當水膠比為0.25,減水劑摻量超過1.36%時,混凝土沁水離析較嚴重因此設計配合比時,將減水劑摻量設計為4個水平:0.91%、1.00%、1.14%和1.36% 。
由表4及圖2可以發(fā)現(xiàn),當混凝土水膠比為0.25時,隨著減水劑摻量的增加,混凝土7、28 d抗壓強度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摻量為1.14%時,抗壓強度最大;當摻量為大于1.14%時,抗壓強度減小。gzslib2022040122592.3 水膠比對RPC工作性能的影響
分析B組試驗結果可知,當減水劑摻量為1.14%時,隨著水膠比的增大,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維勃稠度逐漸降低,坍落度與流動度均逐漸增大。表明增大水膠比可以有效地提高RPC的流動度、坍落度和維勃稠度等工作性能。從圖3可以發(fā)現(xiàn),RPC的工作性能雖然隨著水膠比的增大發(fā)生變化,但變化的幅度不一樣。當水膠比小于0.25時,維勃稠度、坍落度與流動度變化較快;而當水膠比大于0.25時,維勃稠度、坍落度與流動度變化較緩慢,說明水膠比對RPC工作性能的影響存在最佳值。但當超過最佳水膠比時,對RPC工作性能的改善意義不是很大。
目前混凝土多采用泵送施工,對于泵送混凝土來說,混凝土能否達到良好的泵送效果,適宜的流動度等工作性能是關鍵。通過分析可知,當減水劑摻量為1.14%,水膠比為0.25時,RPC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2.4 水膠比對RPC抗壓強度的影響
圖4為水膠比與7、28 d抗壓強度的關系圖。
從圖4中可以看出,RPC的抗壓強度隨著水膠比的增加而先增大后減小,表明水膠比是影響RPC抗壓強度的主要因素之一。7 d時0.22水膠比的抗壓強度為70.9 MPa,0.25水膠比的抗壓強度為95.5 MPa,0.28水膠比的抗壓強度為62.9 MPa;28 d時0.22水膠比的抗壓強度為102.2 MPa,0.25水膠比的抗壓強度為115.7 MPa,0.28水膠比的抗壓強度為109.5 MPa。
當水膠比為0.25時,該組試驗的抗壓強度值最高。經分析,當水膠比為0.22時,試件中的自由水含量較少,活性材料的活性難以充分發(fā)揮,使其后期強度無法充分發(fā)揮;而當水膠比增大至0.28時,自由水含量過大,試塊成型后,基體孔隙率過大而導致抗壓強度下降。因此,0.25是較為適宜的水膠比。
3 結語
(1)當水膠比為0.25時,RPC的工作性能隨著減水劑摻量的增大而得到改善,但存在最佳摻量;同時,RPC的抗壓強度隨著減水劑摻量的增加出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
(2)當減水劑摻量為1.14%時,RPC的工作性能隨著水膠比的增大先明顯改善后緩慢增加;抗壓強度隨著水膠比的增大先增加后減小;
綜上所述,本次試驗的最佳配合比為A-3(B-2),即水膠比為0.25,減水劑摻量為1.14%。
【參考文獻】
[1] 陳國新,杜志芹,劉興榮,等.摻聚羧酸系減水劑混凝土泌水影響因素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20,47(9):63-66.
[2] 李美丹,余紅發(fā),楊禮明,等.C100超高強混凝土配制技術及蒸汽養(yǎng)護特性的研究[C].珠海:全國高性能混凝土和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交流會,2006.
[3] 鄭應生,凌金,周堂貴,等.C100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術[J].浙江建筑,2015,11(32):59-66.
[4] 簡濤.UHPC夾芯樓板受力性能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5] RICHARD P,CHEYREZY M.Composition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5,25(7):1 501-1 511.
[6] 王朋,李龍?zhí)茫∫?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綜述[J].建筑結構,2019,49:610-616.
[7] 陳東平.硫鐵礦尾砂制備自流平砂漿的性能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