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薇
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形成用英語和他人交流的能力,能為今后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寫作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對小學生英語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寫作難、難寫作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一、小學生英語寫作現狀
正如莫言所說:“我們的孩子們的作文,千篇一律,抒發(fā)著同樣的‘感情’,編造著同樣的故事,也就必然地成為鸚鵡學舌?!?/p>
小學階段是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學生即便有很多想法,但苦于沒有足夠的詞匯,再加上難以由中式思維轉換為西方思維進行表達,面對寫作難免會有畏難情緒;有些學生缺乏寫作鍛煉與指導,寫作時都是用簡單的語句拼湊,不善于用連接詞且語句缺乏邏輯性;課堂上主要是聽說讀的訓練,寫作通常作為課后作業(yè),即便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重視思維品質的發(fā)展,但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講評作文,缺乏合適的評價導致無法強化學生的寫作體驗感。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建思維導圖、合作評價三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積累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興趣是寫作的敲門石。生活處處皆文章,但小學生不注重觀察生活,寫作時沒有話說,自然會覺得很難。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是獲得寫作靈感的不二法門。因此,教師要善于將寫作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潤物細無聲地為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階段的英語話題無外乎personal information/family and home/school life/friends/weather/food and drink/animals/shopping/holidays and festivals/daily life/activities/health and habbits,這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身邊事入手,打開學生的話匣子。
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上Unit3 “Our animal friends”時,教師以listen and draw的方式讓學生描述動物。教師出示圖片并提問:“How is it?”學生答:“It’s so cute.? Its eyes are big and round.”
學生在直觀感受后興趣更為濃厚,紛紛想要聊聊關于他們的animal friends。于是教師再問:“So this is about my animal friend. What about yours? Can you share with us?”(小組討論)充分的閱讀與交流,讓學生知曉可以從哪些方面積累寫作素材。
S1: 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t’s my pet cat. We call it pudding,because it likes eating pudding very much.
S2:? I often play with my animal friend after school.
學生積極分享并寫下小短文。
三、借助導圖,構建框架,發(fā)散思維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學習語言、使用語言和思維發(fā)展有密切關系。有些學生在下筆前沒有一個完整的框架,只有零碎的語言段落。而思維導圖以大腦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將存在于大腦中抽象的思維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既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也有利于理清思路、確定框架,所以將思維導圖融入寫作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上Unit6 “My e-friend”時,教師是這樣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的。
1.導圖示例,引導思維
對學生來說,e-friend是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它的范圍亦比較局限,教師在free talk中針對friends拋出問題:“Who is your friend? / What is he like? / What does he like doing?”接著進行提示:“We can make friends everywhere, if you have an e-friend, we can describe him/her from name, age, anything else?”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學生補充道:“l(fā)ook / ability / hobby / favourite activities...”
此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初步繪制思維導圖。
2.學生制圖,發(fā)散思維
一份面向全體學生的寫作,僅僅依靠初始版的思維導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細化每個分支的邏輯和語言。教師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充分展開對每個小分支的討論與完善,并鼓勵學生設計出自己的思維導圖。
框架已經有了,每個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內容,將這些句子的邏輯關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體現出來,一個邏輯層次清楚的思維導圖就產生了。
學生在話題下的相互溝通也是不同思維獨特性的碰撞,此時,不同能力層的學生都有了自己對這篇作文的構思。
四、合作評價,共同探究,全面提高
教學中,學生們的合作評價、共同探究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評價大多是教師的終結性評價,以教師單方面批改、圈出學生的錯誤為主,對提高全班學生整體寫作能力的作用不大,教師在教學中更應重視形成性評價。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上Unit4 “Hobbies”中Think and Write板塊為例,評講作文時,教師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和全班學生一起點評與修改。
“The sentence reads smoothly.”“It has no grammar faults.”……
師生交流共評后,教師總結梳理出作文評判標準:文章是否完整有邏輯;有無字母書寫及語法錯誤;語句是否準確通暢;內容是否豐富……在師生共評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后,教師又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分組,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換作文,生生互評。
通過這種共評、互評的方式,學生體驗到英語寫作的奇妙,知道使用簡單的連接詞、替換詞語、擴充句子等可以讓作文語句通順、內容飽滿。
寫作教學是小學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以興趣為支點,以思維導圖為框架,以合作評價為手段,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