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咸豐九年(1859年)七月,也就是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的前一年。廣東布政使畢承昭上奏咸豐帝,匯報說在該年的四月十三日,曾接到英國領(lǐng)事巴夏禮的照會,對方稱已革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印度身故,其靈柩已經(jīng)由英國人用船,于前一日運到廣州,交給南??h令收下。在奏章中,畢承昭附上了葉名琛隨行家人許慶、胡福同的供狀,即口述經(jīng)歷。
為何要拖兩個多月才奏報給皇帝,大約當(dāng)時廣州的地方官,對于葉名琛根本不大在意,但是礙于體制,一個過去的總督尸體擱在這兒,總得跟皇帝有個交代。
據(jù)葉名琛的家人說,葉名琛在咸豐八年(1858年)正月被掠走之時,是帶著剃頭匠和廚師一起的,并帶了一些食品。走到加爾各答,先是被安置在炮臺上,后來又轉(zhuǎn)移到大里恩寺花園樓上住。在這期間,葉名琛一直自己開伙,吃自己帶來的食物。英國人多次預(yù)備了車馬,邀請他出去游玩,他都不肯。一直到咸豐九年的二月二十日之后,帶來的食物吃完了,仆人們請求在當(dāng)?shù)靥碇?,但葉名琛堅持不允。
他對隨行家人說,我之所以不死、跟洋人來的緣故,是因為聽說英國人要送我去英國。聽聞他們的國王素稱明理,所以我打算見他們的國王,當(dāng)面理論,既然雙方已經(jīng)和好,為何又無端起釁開戰(zhàn),辨明究竟誰是誰非,說不定可以折服其心,從而保全國家體制。而我自己的生死榮辱,已經(jīng)顧不得了。哪承想日望一日,他們根本就不讓我去英國,淹留至此,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既然所帶食物用完,我有何顏面吃外國的東西?于是,葉名琛于二月二十九日得病不食,至三月初七病故。
從葉名琛自帶食物,“不食周粟”的表現(xiàn)看,他當(dāng)初還真的天真地以為,可以到英國跟英國國王理論,從而挽回局面,即所謂保全國家體制的,他大概是估算那些食物可以撐到他到達英國,并維持一段時間。葉名琛對外部世界完全懵懂,實際上當(dāng)年清朝從皇帝到官員都是這樣的。但對英國人抱有如此天真的幻想,卻是葉名琛自己的事兒。如果他不這樣傻,當(dāng)初廣州城破之日自己死掉,肯定是可以得一個朝廷對死難之臣的封典,斷不至于像后來那樣,身敗名裂,被人笑罵。
當(dāng)初開戰(zhàn)之際,葉名琛手里根本一點牌都沒有,皇帝既沒有明確讓他戰(zhàn),更不讓他談,在根本抵抗不了的情況下,洋人打進來,除了自殺,別的路沒有。但這個道光朝有名的能臣,卻選擇了一條特別屈辱,特別沒有可能的路。
其實葉名琛不傻,但是,在當(dāng)年的廣州疆臣之中,他是唯一一個樂意負(fù)責(zé)任的人,這種對朝廷的忠心,以及對世界的懵懂,最后害了他。害他做了自況的“海上蘇武”,卻沒有人買賬。
相反,一直進葉名琛讒言的滿族官員廣州將軍穆克德訥與廣東巡撫柏貴,即使在城破之后,跟洋人合作,還組織了一個傀儡政府,在侵略軍卵翼之下工作,居然什么事也沒有。柏貴甚至還被朝廷任命,署理兩廣總督。
當(dāng)畢承昭的奏章被送到咸豐帝案前,已經(jīng)經(jīng)歷洋人打到天津、簽了天津條約這些事的咸豐帝,只寫了三個字:“覽。欽此!”
葉名琛對外部世界完全懵懂,實際上當(dāng)年清朝從皇帝到官員都是這樣的。但對英國人抱有如此天真的幻想,卻是葉名琛自己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