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仙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文化傳媒與法律學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剪紙是一以種剪刀為主要工具,以紙為媒介的鏤空藝術。據考究,剪紙起源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 500多年歷史了。它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更是研究民俗文化與民間藝術的“活化石”[1]。通過對自然形象和生活的提煉、概括,剪紙藝人們用剪紙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猶如一部精彩的歷史圖鑒,述說著曾經發(fā)生的故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中國民間剪紙品類繁多,用途廣泛。在內容上,涉及植物、人物、動物、建筑或神話傳說故事;在使用功能上,剪紙可裝飾于燈籠、墻壁、門窗、陶瓷上,也可以隨禮品贈送彰顯美好祝福[2]。它的產生與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地方獨有的民俗風情。作為民俗符號的載體,剪紙本身的造型語言和傳達出來的象征涵意,是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聯想和想像,是對歷史文化的影射和傳承。只有對剪紙藝術造型與寓意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從本質上了解其蘊含的深遠意義。
中國民間剪紙一直都有著“北獷南秀”的說法。北方剪紙以山東、陜西、山西為代表,一般應用于家居裝飾,其剪紙符號偏粗獷,造型簡單[3]。南方剪紙以福建、廣東、江浙為代表,追求細節(jié),一般應用于供品或禮品的裝飾。福建剪紙因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的獨特藝術魅力[4]。其中,又以閩北地區(qū)的南平、華安,閩南地區(qū)的泉州、漳浦,閩中地區(qū)的莆田、仙游為分支,各具特色。
(1)福建仙游地方剪紙溯源
福建仙游,作為一個古老的城市,被海外稱作“海濱鄒魯”“文獻名邦”,并享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工藝美術之鄉(xiāng)”之稱謂,也是福建諸多傳統的民間藝術匯聚地。剪紙,正是仙游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當地的民俗,不管是賀生賀喜賀壽,親朋好友之間都要相互饋贈線面、紅團、豬腳等禮品,而在每樣禮品中,都要貼上一枚含有不同寓意的紅色剪紙,添加彩頭,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逢年祭祖鬧元宵,家家戶戶也會貼一些窗花、喜花,祈盼來年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福建仙游的地方剪紙藝術,不僅見證了仙游民間文化習俗的演化過程,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自成體系,特色鮮明。因其地處山區(qū),交通不便,雖然經過千百年歲月沖刷,但是仙游的民間剪紙藝術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氣息和民俗文化,其剪紙紋樣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傳承。
(2)禮品花和供品貼花
圍繞當地豐富的民俗活動,剪紙的用途也不盡相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仙游獨具地域特色的禮品花和供品貼花了。雖然都是用來增添氛圍,寄予美好愿景,但它擺放的剪紙花樣符號內容卻是大大不同于其他地區(qū)。
禮品花是擺放在贈送禮品當中的剪紙,是福建仙游人生禮俗的一種獨特載體之一,寄托的是一種祝福。福建仙游的人生禮俗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仙游人。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復雜而古老的禮俗已經逐漸消亡,目前僅存在于仙游一些偏遠的小山區(qū)。比如,老仙游人是很重視新生兒滿月之禮,俗稱“做出月”。除了要宴請賓客外,如果生的是女兒,還要挨家挨戶送1雙染紅的鴨蛋;如果生的是男孩,則要送上6個染紅的鴨蛋[5]。這些染紅的鴨蛋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籃子里,再附上一枚紅色的剪紙,達到祝福和廣而告之的目的。如果親戚中有長輩做壽,則會將含有“蝙蝠”“壽”“桃”等符號的剪紙放在壽面和染紅的鴨蛋上,贈予壽星,表達對長輩長壽的祝福。這些禮品花,因著不同的造型和寓意,暗示著送禮者想表達的意思,禮雖輕,但心意卻特別厚重。
供品貼花不同于禮品花用來饋贈,而是一種用來裝飾祭祖拜神時供品的剪紙,寄托的是一種祈愿。逢年過節(jié),老仙游人都會舉辦隆重的祭祖儀式,遠在異鄉(xiāng)的族人,都會不遠千里返回家鄉(xiāng),同聚祠堂,家家戶戶都會虔誠地供上各種供品,并祈求祖先來年能夠繼續(xù)福澤子孫。這些供品除了雞、鴨、豬、羊等,還有地方的特色小吃如白果、紅團、烏面糕等,都被虔誠的老仙游人用對應的供品貼花精心裝扮得像一件件藝術品。
比如,仙游的入學禮別具一格。孩童滿6周歲要對掌控智慧的“壺公”進行祭拜,俗稱“拜了壺公,聰明花開”,表達長輩對子孫學有所成的期待。而“壺公”來源于當地的傳說人物,所以在地方有其世代口口傳承的“壺公”人物形象剪紙。又如,雞冠花(見圖1)符號內容的剪紙,是給祭拜的供桌上的雞“穿”的,其剪紙的內容是根據雞的姿勢、大小特意量身打造。穿上“霞帔”的供雞(見圖2)經過簡單地修飾打扮,立刻栩栩如生。
圖1 雞冠花Fig.1 cockscomb
圖2 雞冠花應用場景Fig.2 application scene of cockscomb
“北獷南秀”是業(yè)內人士對中國民間剪紙的普遍認識。但不管是北方的剪紙,還是南方的剪紙,其基本的造型語言都是將點、線、面基本元素進行裝飾處理后,以二維的形式進行展現,作品講究對稱、均衡、和諧,構圖簡練、新穎,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和愿望。這種情感愿景以紙為媒介,讓創(chuàng)作者通過日常的生產勞動,發(fā)揮想像力把中國農村獨有的風俗民情和傳統文化的造型語言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這些視覺符號簡約概括、寓意吉祥。正是這種代表了地域特色和地方民俗文化的藝術造型,以最廉價的材料,創(chuàng)作出了承載著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挑選10名肘關節(jié)均無外傷或因其他疾病引起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成年人。男、女各5名,年齡為23~64歲,平均年齡(41.6±17.1)歲。
仙游剪紙造型質樸,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圖案造型方面,仙游剪紙普遍采用框架式結構與中心紋樣相結合的組合形式,以祥禽瑞獸、植物,以及神話傳說為主要題材,通過當地歷代剪紙藝人的提煉、加工和傳承,創(chuàng)造出眾多符合地方特色和審美的單獨紋樣、二方連續(xù)紋樣和四方連續(xù)紋樣等形式,再輔以象征、雙關、比喻的手法,最終呈現出圖形與吉祥寓意完美結合的造型藝術。仙游當地的剪紙造型生動細膩,但線條偏粗放,形簡意賅。在表現技法上,以陽剪為主,以陰剪為輔,強調線條的流暢與配合,看似剪的隨意,實際上每條線之間都是相連的。當地的剪紙藝術家們巧妙地將點、線、面結合在一起,或生動、或夸張、或寫實、或抽象,以生活中常見的事或物為主要創(chuàng)作原型,主要有鳥獸紋樣、植物紋樣、人物紋樣和綜合紋樣等4種造型。
(1)鳥獸造型
主要取材當地勞動人民所熟悉的豬、羊、雞、鴨等飼養(yǎng)動物,以及常見的蜜蜂、蝴蝶、魚等,從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提取造型紋樣。這類剪紙主要用于祭神祭祖時的供品裝扮,如“蜜蜂”剪紙(見圖3),生肖剪紙(見圖4)等。另外,還有龍、鳳、麒麟等造型紋樣。
圖3 蜜蜂Fig.3 bees
圖4 生肖牛Fig.4 zodiac sign of oxen
(2)植物造型
植物花卉、水果紋樣造型在仙游的地方剪紙中也被廣泛應用。比如,荷花、牡丹、石榴、花生、桃子等,并結合地方的民俗活動賦予了一定的吉祥寓意,如圖5。
圖5 壽桃Fig.5 longevity peach
(3)人物造型
中國民間的各種神話傳說異常豐富,并且形象生動。此類造型以“福星、壽星、祿星、灶神、金童玉女”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為創(chuàng)作題材,結合地方民俗文化與傳說創(chuàng)作而成[6]。如圖6。
圖6 金童玉女Fig.6 golden boy and jade girl
(4)綜合造型
在同一個剪紙作品中,不是單一地表現同一種類型的造型,而是含有2種以上的造型。這種作品更多的是結合習俗活動、創(chuàng)作美觀、寓意表達等多種需要,將不同寓意不同類型的造型集中展示在同一個作品當中。例如,禮品花剪紙(見圖7)將“植物符號+鳥獸符號”融匯而成。蹄花剪紙(見圖8)是以豬肘的外觀形態(tài)嵌以花卉符號,兩者相結合,造型生動美觀。
圖7 蝶戀花Fig.7 butterfly love flower
圖8 蹄花Fig.8 pig's trotter flower
可以看出,仙游的剪紙,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往往是從對象的本質特性和外在形狀入手,通過抓住對象外沿輪廓的方法,并融入自己對物像的再加工再修飾,創(chuàng)作出蘊含創(chuàng)作者思想的作品。在構圖上追求簡練,不拘泥于是否對稱、對比或均衡,不講究比例大小是否失衡,力求創(chuàng)新突破,“隨心所欲”,是在有目的無花樣參照的主觀意識下,憑借一把小剪刀和一張紅紙即興創(chuàng)作而成。而這恰恰避免了現代工業(yè)化生產的生硬、刻板的模式。
被當地稱為“龍山第一剪”的百歲老人陳素英(見圖 9)的作品曾被多家地方媒體報道過。在當地,誰家要有迎親嫁聚、逢年過節(jié)、祭祀祈福或是賀生賀喜賀壽都會特地找陳素英老人求取剪紙作品。與剪紙結緣了一輩子的陳素英老人大字不識一個,剪紙也無需描圖,全憑想像,作品質樸生動、妙趣橫生。她說:“想到什么我就剪什么,圖在我心里!”這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手工技法,無不凸顯出仙游民間剪紙藝人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圖9 仙游民間剪紙藝人陳素英和她的剪紙作品Fig.9 CHEN Suying, a folk paper-cut artist in Xianyou and her paper-cut works
剪紙,材質雖輕,寓意卻重。中國的民間剪紙,在傳承遠古圖案造型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自己的視覺圖案系統。這些圖案造型根源于遠古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和自然崇拜,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不同的圖案經過剪紙藝人主觀再加工,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情感和美好愿望便躍然紙上,使剪紙成為傳情達意的媒介[7]。所以,一幅剪紙作品,除了精湛的技藝,人們更加看重剪紙的圖案造型所傳達出來的祈盼夙愿和寓意。
剪紙藝術,擁有獨特的藝術造型,而每種造型又都蘊含著不同的寓意。結合地方民俗特色,福建仙游禮品花和供品貼花的剪紙藝術造型題材多樣,樣式豐富,一般取其諧音或寓意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福,雖然在色彩上當地更衷情于紅色,但這并不影響它呈現出來的視覺沖擊,以及對它深層次的造型寓意表達。通過采用象征、表意的手法,當地剪紙藝人們?yōu)檫@些禮品花和供品貼花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殊寓意的圖案樣式,表達含蓄、細微的意蘊,體現了地方特有的集體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也符合當地人內斂、樸實、含蓄的個性特征。按照仙游民間剪紙常用的造型寓意表達技巧,主要集中為諧音造型和象征造型。
(1)諧音造型
諧音造型是指利用字的諧音相似,諧音假借,借雙關語聯想出各種花鳥蟲魚等圖案造型,來表達祝福的主題。這在南北民間剪紙中是一種共通的現象。比如,民間剪紙常以蓮花和魚的符號組成具有祥瑞寓意的諧音圖案?!斑B年有余”,就是利用了“蓮”與“連”,“魚”與“余”的諧音。又因“蝠”與“?!敝C音,所以常以“五只蝙蝠”的組合圖案象征“五福臨門”[7]。但這種諧音造型藝術的運用,受到地方語言交流語境的影響又有所區(qū)別。作為文獻名邦的仙游,有些方言有著大量的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語音特點,是現代漢語里完全無法替代的語句,成為不竭的民俗資源。仙游的地方剪紙也由此衍生出眾多與眾不同的剪紙符號。
比如,“豬肝”在仙游方言中與“官”同音,于是就有了當地獨有的供品貼花——“豬肝花”,用于裝扮拜神祭祖的供品“豬肝”,祈盼家人能夠“加官進爵”。又如,“線面”在莆仙方言中和“命”同音,“長面”寓意“長命”,進而衍生出了“長壽面”的剪紙符號,逢年過節(jié)或是長輩做壽,饋贈的長壽面中就一定會放上一枚紅色的“長壽面”剪紙,寓意健康長壽。又如前文提到的雞冠花符號內容的剪紙,除了用作祭品的裝扮外,還因為“雞”同“吉”,意為吉祥如意。由此可見,這些圖形造型的生成,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
(2)象征造型
象征造型,是指造型與事物之間沒有關聯,但經過歲月的洗禮、彼此的交流,達成了集體共識,通過世代傳承,一些常見的圖案在地方民眾的心里形成了一種共通的吉祥含義,能夠傳達出被大眾所認可的象征意義。這種造型具有典型的地方特點,能夠通過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和思維的聯想,借“物”傳“情”,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8]。剪紙之所以備受青睞并能廣為流傳,最重要的就是剪紙造型所蘊含的信息。這些造型因著各地人文與風俗環(huán)境的不同,又有所不同。比如,仙游的禮品花剪紙“并蒂花開”(見圖10),取材兩朵石榴花,該剪紙常被應用于結婚贈禮,祝福新人早生、多生子女,家族人丁興旺。在老仙游人心中一直有著多子多福的觀念,因石榴是多子植物,具備典型的象征意義。此外,還有“葡萄花”“雙子圖”等禮品花剪紙,這些剪紙造型經過世代傳承,在老仙游人的觀念里已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征關系。
圖10 并蒂花開Fig.10 cotyledon blossom
這些圖案,源自生活,與當地的生活、習俗文化背景關系密切,承載了超越實用功能之上的宗教、文化、裝飾審美的精神性功能,呈現出明顯的地方意識形態(tài)和鮮明的民俗文化特色。透過這些抽象化、符號化的紋飾圖案,可以看到先人們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將實用與藝術相結合,呈現出他們單純的審美與熾烈的情感,反映了他們的生活和文化面貌。
剪紙,作為一種物化了的藝術符號,正是采取了寄物抒情的方式,將情、意借一方剪紙融入物中,含蓄中透著真情實意,將具象表現和抽象表達合為一體,符合東方人一直以來提倡的含蓄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它不僅是地方習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傳遞的載體,更是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只有將剪紙獨特的造型語言、內涵寓意和豐富的情感表現等視覺要素和認知聯想相結合,對地方剪紙進行符號化研究,才能達到交流與傳承的目的。深入研究地方民間剪紙符號,讓人們重新認識民間剪紙的藝術文化內涵及價值,對于保護地方民俗文化、追溯民族根源藝術,推動福建民間剪紙藝術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