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巍東 張雅鴻
摘 要:碧巖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金殿鎮(zhèn)峪口村姑射山,2004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音閣是碧巖寺中一處主要寺觀,其彩塑以道教素材為主,主要表達的是“觀音渡南?!钡墓适隆T趧?chuàng)作表現方面異彩紛呈,塑造手法虛實結合,疏密得體,合理利用地勢、空間,整體排列有序,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明代彩塑蘊含著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通過對觀音閣哼哈二將的測繪與考察,對其進行藝術特征分析,并通過文獻整理、形象比對、特征研究,對兩尊彩塑的真實身份進行考證,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關鍵詞:觀音閣;彩塑;哼哈二將;道教靈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09
1 碧巖寺觀音閣概述
碧巖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金殿鎮(zhèn)峪口村姑射(yè)山的南仙洞,2004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姑射山因神姑射虎而得名,莊子著《南華經》內篇《逍遙游》云:“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雹僭郧?,姑射山為道教圣地。隨著佛興道衰,明代正德年間有僧人來此建立碧巖寺。也正因如此,姑射山便有了不少三教并存的樓臺殿閣。
據縣志介紹,唐代已有景成先生得道成仙的先例?!吨袊胤街炯伞ど轿鞲h志輯》記載:“唐景成先生,材器清奇,早契大道,隱居臨汾之姑射洞,功成升翥……不啻萬數焉?!雹谒螘r道士皇甫靖、后唐洪崖子、元孫固都在此地修煉。《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堯都區(qū)卷》收錄的宋代毛節(jié)安所作《皇甫先生之傳》記載:“皇甫靖,字有方,平陽臨汾人也……鄭和甲午端午后一日,靖晝請丁家,夢朱衣人踏門告曰:‘某以授□山矣……今我仙逝……且以二物贈公,護持姑射?!雹邸吨袊胤街炯伞ど轿鞲h志輯》記載:“后唐洪崖子……遇山神,引見景成子,得姑射洞為養(yǎng)真之異境居焉?!薄霸獙O固……始誕時,姑射山草木不生者……人稱百會先生?!雹?/p>
清同治八年(1869),“昔人構碧巖寺于其間,寺之中,西為祖師正殿,東為韋陀殿,北為觀音閣”⑤,就已形成現有建筑格局。
觀音閣在《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堯都區(qū)卷》收錄的明《重修碧巖寺》中有記載:“明代由五臺山來主持姑射佛事。正德初年,有僧人德來,自五臺來……首構正殿,次置兩楹,開辟三門,鑿峭壁崖洞,期年告成,連頁顯敞,乃為大狀,足以妥神明、延悠久也?!雹薮硕巫阋钥闯龉蒙渖奖處r寺內觀音閣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由五臺山而來的和尚營造。從外觀看,觀音閣依山崖而建,殿宇疊架七層,第六層為主殿,前半部分是磚木結構,后半部分是天然石窟,扶搖直上懸于空中。殿內保存有主尊觀音菩薩像,兩側為文殊、普賢像,兩壁對稱排列的懸塑共四層,從上到下分別是十八羅漢像、二十四諸天像、十二圓覺像。在觀音閣入口處還塑有送子觀音、十二臂觀音,觀音閣殿外塑有韋陀、哼哈二將(存疑)及道教中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真武大帝像,殿內外彩塑共120余尊。
2 觀音閣殿外彩塑測繪
觀音閣依山疊架而建,山體環(huán)抱,總體外觀稱得上是“小、巧、精、奇”,外墻懸窗之上“觀音閣”三個字蒼勁有力。殿閣平面布局總體呈梯形,與山崖不規(guī)則銜接,布局堪稱鬼斧神工。進入觀音閣,需從一條蜿蜒陡峭僅能容納一人的狹窄石梯爬上。觀音閣殿堂整體分為內殿與外殿兩部分,殿內彩塑有主尊、懸塑、送子觀音與十二臂觀音,殿外縱橫共有16根立柱撐起上部的攢尖圓頂,從北開始順時針分別是韋陀將軍、哼將、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真武大帝和哈將(圖1)。
此次重點考察的是殿外⑧號和⑨號位置的彩塑,這兩尊彩塑當地人稱之為“哼哈二將”,但筆者在整理相關資料時發(fā)現,其形象與哼哈二將名稱不符,具體論述將在文章第四部分闡釋。為了便于行文暫時仍稱為“哼哈二將”。其中怒顏張口的彩塑被稱為“哈將”,位于觀音閣殿外西南方向。這尊彩塑面相為中年武士樣,額生三目,兇神惡煞,身穿乳釘紋甲胄,抬左臂握拳上舉,右手自然落在腰前,赤手空拳,形象生動坐于祥云柱上(圖2)。彩塑神像與身下祥云底柱大體呈1∶1的比例。彩塑通高2.07米,其中神像凈高1.02米,頭高0.28米,身下祥云底柱高1.05米。彩塑周圍有破損的神龕,神龕寬1.25米、深1.40米,神龕頂部有鏤空蓮花紋樣,下有破損的木制圍欄,圍欄上繪有花卉紋樣。另一尊怒顏閉口的彩塑被稱為“哼將”,位于觀音殿外東北方向韋陀將軍與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之間。因空間有限,此尊彩塑周圍沒有設立神龕。這尊彩塑面相為中年武士相,頭頂戴帽,怒瞪雙目,緊閉嘴唇,鼻孔僨張,左右手皆在腰間,身著甲胄,坐立于祥云柱上(圖3)。彩塑通高2.17米,其中神像凈高1.07米,頭高0.28米,肩寬0.94米,身下祥云底柱高1.10米。祥云柱下有一虎獸蹲臥在側,仰頭觀望柱上神像?;⑹赘?.35米,寬0.25米。祥云柱與彩塑神像也是呈1∶1的比例。
3 觀音閣殿外彩塑藝術特征分析
殿外共有五尊彩塑,除韋陀像外其余四尊彩塑兩兩相對,形成了對稱式的布局方式。本文僅對哼哈二將進行分析。兩尊彩塑將線條和形體完美地結合,人物神韻表現得活靈活現,充滿力量,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極具雄偉感。為了體現宗教的莊嚴感,匠人們在人物造型上煞費苦心,立足于彩塑前,對信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這種感受來自匠人們源于生活的取材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境界。彩塑神態(tài)自然且逼真,尤其是在面部的塑造上,完全符合人類解剖學原理,眉弓、眼眶、眼球等結構與真人無異。造像的精湛與其審美特征具體為以下幾點。
3.1 形態(tài)上的動靜結合
觀音閣殿外哼哈二將與其他護法金剛在形態(tài)上有很大的區(qū)別,一般寺觀中的金剛都動態(tài)幅度不大,但這兩尊卻動態(tài)幅度較大。哼哈二將都將腰腹部作為整體的重心點,哈將將左手握拳高舉過頭頂,右手微張置于腰腹前,左腿彎曲、右腿向前方伸直坐于祥云柱上;哼將頭部帶動著整個上半身向左側扭轉身軀,腰部以下右腿微曲,左腿蹬腳底祥云柱向前端坐,從頭到腰再到腳整個彩塑的身軀扭動形成了蓄勢待發(fā)的強烈動感,將人體結構的層次感拉到了最大限度。哼哈二將的整體曲線給人以一種“血脈僨張”的威武力量感,外加兩尊彩塑軟袖翻飛,飄帶縈繞,彩塑的靜與形態(tài)的動更是恰到好處地將整體形態(tài)的動勢感加強。
3.2 神態(tài)上的氣韻靈動
彩塑是否有靈氣,重在彩塑本身人物形象的氣韻,兩漢《淮南子·原道訓》中提道:“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雹叽蟾乓馑际钦f形體是生命存放的軀殼,由精氣化生;氣充塞于人體之中,是生命活動的能源源泉;神由精、氣化生,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或調節(jié)機制。因此,氣韻是否靈動是評判古代人物雕塑的第一準則。
觀音閣殿外哼哈二將彩塑從結構和造型動態(tài)上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尤其在神韻方面表現得極為突出。匠人們更加注重人物的動態(tài)表現及面部神情表現,在塑造的過程中,匠人通過對其動態(tài)瞬間和面部表情的把握,就將人物的氣質神韻表現得極為靈動,給人一種“氣韻生動”的感覺。面部塑造上,哈將重點刻畫的是其三目與嘴鼻,橫眉怒目,張嘴擴鼻,面部神態(tài)將其精神時刻處在戒備狀態(tài)完美表現,威嚴震懾心魄,怒氣呼之欲出;哼將重點刻畫的是頭部與軀干的動勢,怒瞪雙目,咬牙切齒,富有個性的須發(fā),使人望而生畏的樣貌,宣示著他的威嚴。這兩尊彩塑均打破常規(guī),形象地彰顯了守護神在守護時的神情動態(tài)。
3.3 著色上的華彩艷麗
觀音閣殿外這兩尊彩塑表現出了古代寺觀彩塑藝術中塑繪合一的藝術特色。色彩是彩塑中的濃墨重彩,是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要將其合理運用才能深刻、形象地表現彩塑的主題,從而豐富彩塑帶來的視覺沖擊,滿足人們審美心理上的需求。
觀音閣殿外哼哈二將彩塑根據每個造像的特點,設色工整,色彩協(xié)調。哈將主要采用了朱砂、石青、花青三色礦物顏料,哼將主要采用了雄黃、石青、花青三色礦物顏料。兩尊彩塑通過冷暖色調的搭配和明暗關系的調和,來突出整體彩塑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彩塑色澤鮮艷,整體色調統(tǒng)一,匠人們用色大膽且夸張,如哈將面部主要呈紅色調,而哼將呈黑色,用色彩凸顯人物角色與性格的不同,豐富了彩塑的藝術感染力。華麗的色彩體現出人物的神采奕奕、惟妙惟肖,將泥土的外殼裝點了一層“神圣之光”,最大限度地通過色彩賦予塑像神性與個性。
3.4 紋飾上的以線表韻
線條在任何一種表現手法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論是繪畫、雕塑還是書法中均有線條的表達。線條的處理直接影響到了其所要表達事物的美觀,尤其在彩塑方面,線條的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彩塑本身的體感與動態(tài),也會間接影響彩塑的氣韻與神態(tài)。
從觀音閣殿外哼哈二將彩塑衣紋線條深、淺、浮、實的處理可以看出,古代匠人已將人體骨骼與肌肉體積感掌握得十分精煉,匠人通過線條的穿插、曲直與轉折,將外在衣物的紋理與內在肌骨的形狀都表現了出來。與此同時,用幾筆簡單概括的起伏線條就把人物的氣韻表現出來,扎實的體感與威猛的神態(tài)自然流露。哈將飄帶似蛇盤于肩部,下垂于腰間自然散開,袖口衣袍飄逸;哼將內著鎧甲,外套軟袍,小臂從袖口露出,腰間獸面抱肚含革帶。不同弧度的線條表現出不同衣物的質感,讓我們領略到當時匠人獨特的造像技藝與他們在彩塑藝術上的智慧(圖4、圖5)。
觀音閣殿外的兩尊彩塑,不論是形態(tài)和神韻的整體塑造,還是其微微隆起的腹部和彎曲手肘的細節(jié)塑造,都給人一種內在的力量感。生動的表情,有力的肌肉,將對宗教的敬畏刻畫得淋漓盡致,尤其在戶外光影下更顯得熠熠生輝。古代匠人將每尊彩塑所蘊含的氣質與神韻都充分體現,這也反映出了當時山西彩塑藝人的卓越工匠精神和精湛塑造技藝,其作品精美到讓世人嘆為觀止。
4 關于彩塑身份的探索
游覽廟宇樓閣,人們關心的莫過于彩塑本尊是何方神圣,對于觀音閣殿外這兩尊彩塑的名稱由來,是從當地旅游公眾號及網絡資料查詢中籠統(tǒng)得知其為哼哈二將,觀音閣的工作人員也稱其為“哼哈二將”。
《中國佛教大觀》中提及:“在以往的佛教寺廟前都會設有三個門,稱之為‘三門’,所謂三門就是人生痛苦的入口,中間的被叫作空門,兩邊的是無相門和無作門,三個門都有遠離塵俗的意思。而傳說中的‘哼哈二將’一般就守在這三個門以里,通俗點被人們稱為守衛(wèi)佛門的兩尊金剛神像。在《封神演義》中講到,商周有兩員大將,一個是陳奇,另一個是鄭倫。其中鄭倫是商紂王的督糧大將,昆侖山的度厄真人便是他的師傅,他從師傅那里學到了‘竅中二氣’之法,此法只要鼻子一哼,便可以讓對方魂飛魄散,正因此法,被人們稱為‘哼將’。陳奇原先也是商朝的督糧官,他曾被高人傳授一秘訣,此秘訣可練就體內一道黃氣,只要張嘴一哈,就會有黃氣噴涌而出,聞到的人當場斃命,因此神功被人們稱為‘哈將’。二人一哼一哈,各顯神威。天下太平后,姜子牙奉命歸國封神,將他倆封為‘鎮(zhèn)守西釋山,宣布教化,保護法寶,是為哼哈二將之神’?!雹嗑瓦@樣,哼哈二將計入了佛教的神靈隊伍。哼哈二將雖然是《封神演義》中的虛構人物,但是既然作了佛教的護法神,就不能與佛教形象相差太遠,于是匠人們就把他們設計成了佛教山門守護神的形象,享受人們的香火供奉,世俗稱之為“哼哈二將”。
通過現場考察可以發(fā)現,位于西南方向的哈將最為突出的特征便是他額間的第三只眼,在現有記載中,罕有哈將為三只眼金剛,但殿外的彩塑確是三只眼,所以筆者初步對這兩尊彩塑的身份提出了疑問并進行資料收集與考證。
通過資料收集,更加否認了兩尊彩塑是哼哈二將的身份,發(fā)現他們的身份有以下兩種可能。
4.1 佛教守護神——密跡金剛
如果非要往佛教山門守護上說,并且根據造像三只眼的特征,筆者在書籍中還真找到了一位三只眼的金剛守衛(wèi)—密跡金剛。
然而歸根結底哼哈二將都不是佛教里的守護神神祇,甚至在佛經中都找不到他們的名字,因為在佛教里,有專門的守護神—密跡金剛。在《秘藏記》中就可以找到關于密跡金剛作為守護神用來守護山門的記載。密跡金剛又稱“密聚金剛”,是藏密格魯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之一。之所以猜測這兩尊彩塑其中之一可能是密跡金剛,是因為明代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虛構了哼哈二將,從而在民間信仰中逐漸取代了密跡金剛,也就是說陳奇的原型就是佛教中的密跡金剛。如此看來,與之相對的另一尊就很有可能是羅延金剛。密跡金剛是以通曉一切秘密事跡得名,是佛教守護山門的勇猛護法神。根據《金光明經》記載,密跡金剛是大鬼神王,他和五百夜叉原本都是大菩薩,為護持眾生,保護佛法,才屈尊做了佛教的護法神。密跡金剛行動敏捷,在佛教的眾護法神中以“迅捷”著稱?!秾毞e經》中也有記載:“他常侍衛(wèi)于佛陀身邊,對佛陀忠心耿耿,佛陀對他也是十分的信任,常把一切秘密事物委托于他。”⑨《秘藏記》中從宗教意義上還說明了佛教山門立密跡金剛的緣由。之所以山門前要立金剛神像,是因為金剛即為智,智可以解除一切煩惱,就像金剛可以摧毀世間萬物一樣。
但是在《佛像鑒賞》中對密跡金剛的介紹卻是這樣的:“此金剛形象為雙身,主尊身藍色,象征佛教的最高真諦,有三頭,三面顏色各異,居中藍色,右邊白色,左邊為紅色,表示慈悲和息災降魔兩種功德,每面都有三只眼睛,頭頂有雙金剛,與勝樂金剛相同,頭冠由五個花瓣組成,象征五佛或者五個菩薩,有六只手臂,都持物?!雹猓▓D6)如果按照書中對密跡金剛的描述的話,那么觀音閣殿外的彩塑極有可能就不是密跡金剛,所以就出現了另一種猜測。
4.2 道教靈官——王善、趙公明
4.2.1 靈官王善
在道教書籍中,對三只眼神靈的記載并不算多,其中就有這樣一位:“武士像,頂盔御甲,面貌赤紅,三目怒視,猙獰可怕?!眐這段描寫正是道教的王善靈官,他的身份像極了佛教中的韋陀將軍,擔當著保法護道、鎮(zhèn)守宮觀的責任。
道教的《三寶大有金書》記載:“‘五百靈官’相傳真武大帝舍家入太和山修煉學道后,他的父親思念兒子,派大臣率領五百士兵尋找他,勸他回朝,結果這五百個士兵追尋他到了太和山紫蕭巖下,這些人全部追隨真武大帝得道成仙,后被稱為‘五百靈官’,而帶領這五百位士兵的五位統(tǒng)帥就被稱為‘五顯靈官’,又被稱為‘靈官大圣華光五大元帥’?!边@五位里最出名的便是保護道教宮觀的靈官王善。l
“五百靈官”由于數量眾多,并不受世人的單獨供奉,那么為什么在觀音閣殿外卻供奉著靈官王善呢,原因是靈官王善作為“五百靈官”之首,他的職責是保護道教宮觀,所以他的雕像一般塑在道觀內,自然而然就被世人銘記在心,甚至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高出了道教中眾多地位重要的神靈。靈官王善在道教中被稱為“豁落火車王靈官”,而且還成了雷部尊神,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將王善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文仲的手下,負責催云助雨的雷部二十四神之一“太乙雷聲應化天尊”。在各類道教宮觀記載中,王善最引人注目的也正是額上多出來的一只眼睛(圖7)。
與其說觀音閣殿外的兩尊彩塑是哼哈二將或者密跡金剛,筆者更愿意將他向道教靈官靠攏。《中國道神》中提及:“靈官本為道教的神仙,是專門看護道觀大門的,可有時卻被佛教借去,充當寺院的守護神。如佛教圣地九華山金地藏肉身寶殿對面,即有一座靈官殿,原有王、馬、趙三位靈官,即王靈官王善,馬靈官華光,趙靈官趙公明。”m觀音閣殿外除身份確認的韋陀將軍像外,剩余的兩尊是道教中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和真武大帝,而靈官王善正是他們的部下;并且觀音閣殿外彩塑與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宮觀》中的靈官王善形象非常接近(圖8),讓人不得不推測此尊彩塑正是靈官王善。
在道教靈官中,還有一位也是三目靈官,稱為馬靈官,俗稱“馬王爺”。之所以在此認為哈將不是馬靈官,原因在于《中國道神》中記載“馬靈官生得白如雪”,而這尊彩塑面部膚色偏紅。也有人認為馬靈官即為王靈官,但證據不足。
4.2.2 靈官趙公明
與王善相對的另一尊彩塑的特征莫過于黑色的臉頰和腳下祥云柱旁俯臥的神獸?!吨袊郎瘛分袑w公明的描寫是“生的黑如鐵,坐下一猛虎”n?!吨袊蟀倏迫珪酚涊d:“俗祀財神為趙公明,亦稱趙元帥、趙玄壇。相傳為終南山人,秦時避亂,隱居終南山,精修此道,能驅雷役電,除瘟剪瘧,祛病禳災,買賣求財,使之宜利。神像為頭戴鐵盔,一手舉鐵鞭,一手持翹寶,黑面濃須,身跨黑虎,全副戎裝?!眔
為了進一步確定其膚色和祥云柱旁是否為老虎塑像,筆者找到了一些同時代的彩塑與彩繪范例,經比對發(fā)現其膚色與其他彩塑相比明顯偏黑;其祥云柱旁的動物造型也應是老虎(圖9、圖10)。以上兩點充分印證了“生得黑如鐵,坐下一猛虎”這一說法。如果說前面一尊彩塑確定為靈官王善,那么這尊彩塑應該就是靈官趙公明。
靈官趙公明本應該是作為守護神而存在,且靈官中最為出名的是靈官王善,那么為什么匠人要在此塑趙公明像?經查閱資料發(fā)現,趙公明作為靈官,本應該是道教的守護神,早先是同王善一起作為真武大帝的護法靈官而出現,作用是“驅魔降妖”。然而他還有作為財神的記載。西漢書籍《淮南子》中講他的身份為趙財神。成書于東漢時期的道教經典《典籍實錄》記載:“上古時,天上現十日,堯命羿射九日。八日落入青城之內為鬼王,發(fā)病害人。唯一日幻化成人,騎黑虎,執(zhí)銀鞭,隱居蜀中,乃趙光明也。后天師張道陵讓其守護丹室,丹成之后得一份,變化無窮,法力大增。天師又使其護玄壇,故以‘玄壇元帥’稱之。”p此處“趙光明”與趙公明實則一人,他“騎黑虎,執(zhí)銀鞭”的形象以及給張?zhí)鞄熓刈o丹室的情節(jié),在其后的一些道教典籍里都能找到類似的描述。直到元明清時期,民間小說興起,如明初王琎的《瑯琊金石輯注》提道:“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瑯琊古來有之。”q書中直指趙公明即是財神。明代許仲琳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更是詳細地記載了趙公明為紂王效力和姜子牙大戰(zhàn)的故事,后來被姜子牙的屬下陸壓散仙施法術而死。姜子牙滅商后,封趙公明為正一龍虎玄壇元帥,統(tǒng)帥四大仙官,主管迎祥納福,正式成為財神?!斗馍裱萘x》古往今來影響力甚大,由此趙公明的財神威名在更大范圍內為人所知,在民間享有了很高的聲譽。觀音閣殿外彩塑是明代建造,所以這里的趙公明也許還有被當作財神供奉的因素。
綜上所述,觀音閣本為佛道合一,此尊黑面彩塑應是靈官趙公明,而他和靈官王善一同與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真武大帝在此出現便合情合理,他們的主要職責應該還是作為護法神而存在。
5 結語
碧巖寺觀音閣殿外的彩塑整體上是明代遺作。彩塑在規(guī)模、數量以及工藝上都算得上同時期的彩塑精品,在佛教、道教人物造型上保留了大量寶貴的歷史信息,反映的正是當時山西彩塑匠人們在創(chuàng)作與技藝上的才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整個觀音閣殿內、外的彩塑數量之龐大,工藝之精美,讓人們不得不為之嘆服,令人拍手稱絕。
關于哼哈二將的身份考察,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一段特定歷史時期宗教信仰的變革。殿外這兩尊彩塑究竟是哼哈二將還是靈官王善與趙公明,也許我們還需進一步翻閱史料才能確認。但歷史就是如此有趣,在這座觀音閣中還有太多存疑的地方,如十二臂彩塑的身份究竟是誰?為什么所有佛、道彩塑的背光都是山形背光?在觀音閣彩塑背光上凸起的獸面又意味著什么?這些都需要學者進一步調查研究?,F如今我們應當做的就是在當下文化環(huán)境中將這一文化藝術瑰寶繼承并發(fā)展下去,為后人研究明清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由于個人能力有限,能夠查閱參考的資料甚少,所以在論文撰寫中難免存有紕漏,在此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以為今后能更好地完善和改進。
注釋
①莊子.南華經:逍遙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9:119-120.
②薛飛,王劍,常寧文,等.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19.
③王天然.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堯都區(qū)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25-27.
④薛飛,王劍,常寧文,等.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19-20.
⑤王天然.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堯都區(qū)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229-230.
⑥王天然.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堯都區(qū)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114-115.
⑦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
⑧黃卓越.中國佛教大觀[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1186.
⑨黃卓越.中國佛教大觀[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1174.
⑩黃春和.佛像鑒賞[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299.
k張映勤.寺院·宮觀·神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173.
l張映勤.寺院·宮觀·神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175.
m馬書田.中國道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173-174.
n馬書田.中國道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156.
o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70.
p《典籍實錄》為道教典籍,成書于漢代,據傳為張?zhí)鞄熼T生所作,已失傳,在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中提及此書,部分內容見于史料,上述內容見于學者唐德剛的《中國財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綱)》。
q王琎.瑯琊金石輯注[M].[出版信息不詳].
參考文獻
[1]莊子.南華經·逍遙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9.
[2]張?zhí)鞄熼T生.典籍實錄[M].[出版信息不詳].
[3]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王琎.瑯琊金石輯注[M].[出版信息不詳].
[5]釋明河.補續(xù)高僧傳[M].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
[6]薛飛,王劍,常寧文,等.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7]黃卓越.中國佛教大觀[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
[8]張映勤.寺院·宮觀·神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9]黃春和.佛像鑒賞[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10]馬書田.中國道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11]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70.
[12]王天然.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堯都區(qū)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13]王映臻.臨汾佛教史料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14]李東洪.臨汾名勝[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2.
[15]唐德剛.中國財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綱)[M].[出版信息不詳].
[16]鐮田茂雄.簡明中國佛教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17]顧偉康.論中國民俗佛教[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3):73-83.
[18]金維諾.論山西佛教彩塑[J].佛教文化,1991(3):62-67.
[19]謝路軍.論山西佛教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地位[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3):70-75.
[20]梁惠倩.臨汾地區(qū)明代佛教發(fā)展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6.
[21]劉紅燕.臨汾地區(qū)清代佛教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8.
[22]薛達,張雁玲.姑射山風景名勝區(qū)綜合評價[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1992(1):72-73.
[23]曾昭東,王昊.山西寺觀彩塑斷代的幾點認識[J].文物天地,2018(7):72-75.
[24]崔良斌.財神趙公明形象的演變過程及其原因[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27(5):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