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輝
一文體解說
[一文體解說 ]
批注,指閱讀文章時在文中空白處對文章進行的批評和注解,作用是幫助自己掌握書中的內容。批注是我國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詞斷句,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xiàn)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在我國文學史上比較著名的批注有李卓吾評點《西游記》、李漁和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金圣嘆評點《水滸傳》《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等。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書頭上),也可以是“旁批”“側批”(字、詞、句的旁邊,書頁右側),還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可以是“注釋”,可以是“提要”,可以是“批語”,還可以是“警語”。做批注時要注意用語簡潔、精練,語言通順,不能太煩瑣,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做到言簡意賅。撰寫批注有以下幾種常見方式:
1.感想式批注
一個人用了心去讀文章,就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感想。將這種感想寫下來,備注在文本旁邊。
如讀了《送東陽馬生序》的第一段后寫了如下的批注——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為他能經(jīng)受得住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F(xiàn)在正值冬天,這幾天所處的環(huán)境有點和書中的環(huán)境相似,但我有時候卻想打退堂鼓,看來只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p>
再如,讀完《五柳先生傳》之后,在末段做了如下批注——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曾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多么曠達的胸懷,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隨波逐流,才有可能寫出那么多閑適清新的田園詩。正如《飲酒》中所說“心遠地自偏”。如果一個人心中有市俗的塵埃,就一定不會有“悠然見南山”的愜意。
感想式的批注,不僅能幫助自己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還有利于培養(yǎng)自己敏感的神經(jīng),這對于寫作也是相當重要的。
2.質疑式批注
“學者先要會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問,帶著問題讀書,才能讀進去,真正地走入文本,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
如在讀《敬業(yè)與樂業(yè)》時有人做出了如下批注——
“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是什么意思?
還有的同學在“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這句話旁邊做出了這樣的批注——
我覺得作者說得不對。照他這么說,全世界的人價值都一樣,我們就沒有必要說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了,反正無論做什么價值都一樣。
這就是對作者這句話產(chǎn)生的懷疑!這種質疑式的閱讀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自己的懷疑與探究精神。質疑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一種挑戰(zhàn)、一種探索。這種閱讀方法同學們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廣,適合各類學生、各類文體。同學們平常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多多進行質疑式批注,以提升自己的思維。
3.聯(lián)想式批注
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聯(lián)想能力,讓自己能夠由此及彼,能夠自覺地由文本遷移到文外。這種閱讀方法有助于知識的遷移、信息的歸類整合。
如有同學在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旁邊做了這些批注——
“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塞下秋來風景異……長煙落日孤城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怎一個愁字了得!”
由此句詩引發(fā)出這么多的聯(lián)想,一下子想到了這么多悲秋的詩句,這樣做利于將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做到觸類旁通,真正地把知識學活了,內化成自己的一種能力。
4.評價式批注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解讀,有個人的喜好,因此也就會對同一作品有褒有貶,在閱讀之后會對其做出評價,將這種評價批注在相應的文本邊上。這個就是評價式批注。
如當讀到魯迅的《孔乙己》中“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時,在邊上批注——
好一個“大約”!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把世態(tài)的炎涼、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無遺,作者真可謂是匠心獨運啊,不愧為文學巨匠!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边@種評價式閱讀極大地調動了閱讀積極性,因為讀者成了閱讀的主人,有權利來評價書本和作者!
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注,豐富了情感體驗,形成了閱讀個性,讓讀書不再處于一種被動,不再成為一種負擔;相反,讀書已經(jīng)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精神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找到了讀書的樂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獨立的思想,擁有了自主的精神。
[二寫作任務 ]
(一)題例呈現(xiàn)
《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都是魯迅為紀念犧牲的進步青年所寫的回憶性散文,但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又各有特色。認真閱讀這兩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這些方面做一些評點,與小組同學交流后,合作整理一個“批注本”,在班上展示。
(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單元研習任務”二·1)
(二)寫作點撥
該研習任務立足于《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的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這兩篇文章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背景相似,寫的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志士英勇斗爭的歷史場景;主題相近,都是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題目提示的“記念”;情感相通,都贊頌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們的犧牲,憎恨反動勢力的殘暴,表現(xiàn)出悲與痛、愛與恨的情感交織;在寫法和語言表達上也有共同之處,都善于選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畫像,并呈現(xiàn)出記敘、議論、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但又各具特色。非常適合開展比較閱讀和專題閱讀。研習的具體要求是為文章寫旁批。旁批是一種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更是把閱讀的內隱理解外顯化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在具體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圍繞著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展開,可以利用上面所列舉的方法進行批注,可以鑒賞分析,也可以有疑而問。
(三)批注示范
為了忘卻的記念(節(jié)選)
魯 迅
一
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
兩年前的此時,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們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有《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記》,中間說:
“他做了好些詩,又譯過匈牙利詩人彼得斐的幾首詩,當時的《奔流》的編輯者魯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來信要和他會面,但他卻是不愿見名人的人,結果是魯迅自己跑來找他,竭力鼓勵他作文學的工作,但他終于不能坐在亭子間里寫,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了捕?!?/p>
這里所說的我們的事情其實是不確的。白莽并沒有這么高慢,他曾經(jīng)到過我的寓所來,但也不是因為我要求和他會面;我也沒有這么高慢,對于一位素不相識的投稿者,會輕率的寫信去叫他。我們相見的原因很平常,那時他所投的是從德文譯出的《彼得斐傳》,我就發(fā)信去討原文,原文是載在詩集前面的,郵寄不便,他就親自送來了??慈ナ且粋€二十多歲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顏色是黑黑的,當時的談話我已經(jīng)忘卻,只記得他自說姓徐,象山人;我問他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這么一個怪名字(怎么怪法,現(xiàn)在也忘卻了),他說她就喜歡起得這么怪,羅曼諦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對勁了。就只剩了這一點。
夜里,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的對了一遍,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他像是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字的,都改成“民眾詩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我便寫一封回信去解釋,說初次相會,說話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訴他不應該由自己的愛憎,將原文改變。因為他的原書留在我這里了,就將我所藏的兩本集子送給他,問他可能再譯幾首詩,以供讀者的參看。他果然譯了幾首,自己拿來了,我們就談得比第一回多一些。這傳和詩,后來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我們第三次相見,我記得是在一個熱天。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我想,這大約就是林莽先生說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我很欣幸他的得釋,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那兩本書,原是極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詩集,據(jù)德文譯者說,這是他搜集起來的,雖在匈牙利本國,也還沒有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萊克朗氏萬有文庫》(Reclams Universal-Bibliothek)中,倘在德國,就隨處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錢。不過在我是一種寶貝,因為這是三十年前,正當我熱愛彼得斐的時候,特地托丸善書店從德國去買來的,那時還恐怕因為書極便宜,店員不肯經(jīng)手,開口時非常惴惴。后來大抵帶在身邊,只是情隨事遷,已沒有翻譯的意思了,這回便決計送給這也如我的那時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算是給它尋得了一個好著落。所以還鄭重其事,托柔石親自送去的。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的呢,這豈不冤枉!
“忘卻”與“記念”,語義矛盾,似有深意。
這個開頭與《記念劉和珍君》中“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頗相似。
“不敢”“不愿”“不屑”,既點出了白色恐怖的時代,也有作者的悲憤在,其實是諷刺世人的“忘卻”,諷刺他們依然弓著身子活在陰影中。
從別人的文章中引出與白莽的初次見面,連熟識的人的敘述也有不確之處,可以想見世人或多有不解。
刻意營造初次見面的模糊印象,與文題“忘卻”甚相關聯(lián)。
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人物,寥寥幾筆描寫,勾勒出人物形象。
第二次見面寫得雖簡略,但曲譯“國民詩人”為“民眾詩人”一細節(jié),頗能展示出人物對反動政府的厭惡以及心系民眾的性格。
“最末的一本”順帶一筆,對反動派的文化審查制度做出了批判與控訴。
“彼此都不禁失笑”見出第三次見面,兩人已如知交。
不忘照應前文引用的林莽的文章。
用“明珠暗投”來概括,形象生動。一方面魯迅愛這書,也為這書后繼有人而高興,可最終卻落入賤視文化之人的手里,令人唏噓。
“這也如我的那時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既點出了白莽之與自己的同道,也飽含著對他的欣賞、喜愛之情。
【批注點評】 魯迅的文章繼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無論他文章的思想內容還是語言文字,都是最中國化的,堪稱典范。特別是思想內涵豐富深刻,耐人尋味,充滿情感,愛憎分明。
兩位同學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對《為了忘卻的記念》進行批注,既有對行文思路的概括,也有對思想內容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對寫作手法以及語言特點進行了評點。其評點見解獨到,理解深刻。甚至還不忘與《記念劉和珍君》進行比較閱讀,批注時也一并表現(xiàn)出來了。
(四)拓展活動
1.魯迅的作品不僅有巨大的現(xiàn)實主義深度,而且富有理想主義的光彩,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故事新編》,除“序言”外,共收《補天》《奔月》《理水》《采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八篇。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想象豐富,是魯迅作品中僅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小說。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盡管骨子里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游戲筆墨”,這表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具有某種超前性。
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篇,進行閱讀批注。注意將我們所學的批注相關知識學以致用。也可借鑒金圣嘆評點《水滸傳》的方式進行傳統(tǒng)式的批注。
2.以小組為單位,匯集這些材料,分工協(xié)作,編輯成為《故事新編》班級批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