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馮俊明△ ,李明松 ,童 闊 ,何福果 ,徐開梅 ,姚海波
1.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病理科,重慶 402760;2.四川省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yī)院病案統(tǒng)計室,四川成都 611731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研究已經(jīng)證實宮頸上皮持續(xù)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導致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最主要原因[1]。高危型HPV的持續(xù)感染最終導致宮頸上皮內(nè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如抑癌基因的失活、相關癌基因的激活、端粒酶的高表達等[2-3],最終導致宮頸上皮細胞異常增生、癌變。端粒酶活化與細胞分裂、增殖及永生化緊密相關,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是一種由人端粒酶RNA 組分(hTERC)、人端粒酶反轉錄酶(hTERT)及端粒酶協(xié)同蛋白1(TP1)3部分亞基構成的具有反轉錄酶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被激活后,可促使hTERC、hTERT 及端粒酶相關蛋白異常表達,細胞發(fā)生永生化,最終導致腫瘤的發(fā)生[4-5]。有研究報道,hTERC及hTERT的激活與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顯著相關性,并與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CIN)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6-8]。但國內(nèi)關于TP1與CIN 變相關性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了TP1在宮頸鱗狀上皮病變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分析了TP1表達與HPV E6/E7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判斷CIN 級別提供有價值的實驗室檢測指標。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將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行高危型HPV E6/E7 mRNA 檢測,結果為陽性且進行過宮頸病理學檢查的患者納入研究。納入標準:宮頸病理組織標本直徑>2 mm。排除標準:宮頸病理組織標本直徑<2 mm 且富含大量黏液,不適宜做病理診斷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標本。經(jīng)過篩選,本研究共納入141例患者,年齡17~75歲。以組織病理學檢測結果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5組:慢性宮頸炎組19例、CINⅠ組24例、CINⅡ組14例、CINⅢ組44例及鱗狀細胞癌(SCC)組40例,各組間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通過,所提交的研究方案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和赫爾辛基宣言的各項要求。
1.2 方法
1.2.1 高危型HPV E6/E7 mRNA 檢測 高危型HPV E6/E7 mRNA 檢測試劑盒購自鄭州科蒂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用于定性檢測人宮頸上皮脫落細胞中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和68型HPV E6/E7致癌基因片段mRNA,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執(zhí)行,若S/CO 值≥1,則HPV E6/E7 mRNA 檢測結果為陽性。
1.2.2 TP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結果判讀 對5組患者的宮頸病理組織標本進行TP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相關試劑和一抗TP1購買于Santa Cruz公司,通用型二抗購自福州邁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說明書執(zhí)行。結果判讀標準如下,陽性染色細胞:TP1表達于染色質,呈棕色顆粒狀;陰性:無陽性細胞;弱陽性(+):陽性染色細胞數(shù)≤25%;中陽性(++):陽性染色細胞數(shù)>25%且≤50%;強陽性(+++):陽性染色細胞數(shù)>5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校正P值;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有序分類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選擇Kendall's tau-b等級相關系數(shù)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變組間TP1陽性率比較 各組間TP1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432,P<0.001),見表1。兩兩比較顯示,CINⅠ組、CINⅡ組、CINⅢ組及SCC組的TP1陽性率均高于慢性宮頸炎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INⅠ組、CINⅡ組、CINⅢ組及SCC 組間TP1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病變組間TP1陽性率比較
2.2 TP1與宮頸鱗狀上皮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TP1的表達強度與宮頸鱗狀上皮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Kendall's tau-b=0.592,P<0.001)。各組病理組織TP1染色情況見圖1。
圖1 TP1在不同宮頸上皮病變中的免疫組化結果
2.3 各組間HPV E6/E7 mRNA 表達情況 各組間HPV E6/E7 mRNA S/CO 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10.806,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顯示,CINⅡ組的S/CO 值高于CIN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29.842,P<0.05),見表2。
表2 HPV E6/E7 mRNA S/CO 值在5組間的比較[M(P25,P75)]
2.4 TP1的表達強度與HPV E6/E7 mRNA S/CO值的相關性分析 TP1表達強度與對應的HPV E6/E7 mRNA S/CO 值之間無相關性(H=1.783,P>0.05),見表3。
表3 不同TP1表達強度的HPV E6/E7 mRNA S/CO 值比較結果分析[M(P25,P75)]
高危型HPV的持續(xù)感染可導致宮頸鱗狀上皮細胞內(nèi)hTERC及hTERT 激活并參與調(diào)節(jié)酪氨酸蛋白酶信號傳遞,使端粒酶活性提高,促進HPV E6/E7的致癌作用,從而加快或加重CIN的發(fā)生、發(fā)展[8-10]。有文獻報道,端粒酶活性的提高還可見于乳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卵巢癌組織[11-13]。
TP1作為組成端粒酶的亞基之一,在端粒酶的活化及腫瘤細胞形成過程中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14]。趙瑞皎等[15]在卵巢良性和惡性上皮性腫瘤中發(fā)現(xiàn)TP1的表達水平與端粒酶活性之間無明顯相關性,但惡性上皮性腫瘤中TP1的表達強度高于卵巢良性上皮性腫瘤。宮頸鱗狀上皮病變中TP1的表達情況目前鮮有報道。本研究表明,CINⅠ組、CINⅡ組、CINⅢ組及SCC 組TP1陽性率均高于慢性宮頸炎組,提示TP1 可能參與了宮頸鱗狀上皮異型增生及癌變過程,且TP1的表達強度與宮頸鱗狀上皮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因此,筆者推測TP1在宮頸鱗狀上皮瘤變過程中具有促腫瘤作用。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CINⅡ組HPV E6/E7 mRNA S/CO 值高于CINⅠ組,而其余組間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CINⅠ組中的高危型HPV感染可能處于可逆階段,此階段由于人體的自身免疫作用能清除掉部分未被整合到宮頸上皮細胞內(nèi)的HPV DNA;而CINⅡ組中的高危型HPV 感染可能已不可逆,人體自身清除病毒能力有限。而HPVDNA 復制增強,最終導致宮頸鱗狀上皮高度異型增生乃至癌變[16]。故在CINⅠ階段清除或阻止HPV DNA 與宮頸上皮細胞DNA 整合對抑制CIN 進一步發(fā)展至關重要。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當HPV DNA 與人體細胞DNA 發(fā)生整合以后,鱗狀上皮癌變的風險明顯增加,可表現(xiàn)出非HPV 依賴性的癌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他促癌途徑發(fā)揮著比HPV E6/E7更為重要的作用,如端粒酶的活化[17]。
TP1的表達程度隨著宮頸鱗狀上皮病變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TP1在宮頸鱗狀上皮瘤變過程中可能起著促腫瘤的作用,但TP1的表達與HPV E6/E7 mRNA S/CO 值無相關性,這提示TP1的促腫瘤機制可能與HPV E6/E7無關,筆者推測其促腫瘤機制可能與端粒酶活性增加有關,但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