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南舟
2022年世界深空探測將進入一個新的高發(fā)期,美國的靈神號探測器將奔赴小行星主帶開展對16號小行星——靈神星的探測,俄歐火星探測器將克服重重困難前往火星,而月球探測也終于在50年的冷寂后再次開始了新的競爭。2022是值得期待的一年,或許也是新的深空競賽開始之年。
靈神星探測任務是美國宇航局發(fā)現(xiàn)級探測任務中的第14項,和露西探測器研究類似的目標——小行星。“露西”已經(jīng)在2021年底發(fā)射,奔赴木星軌道的特洛伊小行星帶,而“靈神號”將在2022年8月搭乘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前往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簡稱主帶),探訪和它同名的16號小行星靈神星。
靈神星是一顆巨大的M型主帶小行星,其直徑達到222千米。M型小行星富含金屬元素,幾乎就是一大塊金屬??茖W家認為,靈神星可能是一顆早期行星,與火星一樣大,它在一系列劇烈碰撞中失去了它的地幔和地殼。因此靈神星可能包含了一些原始行星內(nèi)核的成分,對于目前仍然無法鉆到地球內(nèi)核的人類來說,研究靈神星或許可以大大增加人類對類地行星核心組成的認識。因此靈神號探測器被選定前往這顆巨大的小行星。
靈神號探測器發(fā)射質(zhì)量為2608千克。探測器由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勞拉空間公司和亞利桑那大學負責建造。“靈神號”使用勞拉空間公司的SSL-1300通信衛(wèi)星平臺,配置有一對十字形的太陽能帆板,在地球附近可以產(chǎn)生20千瓦的電力,在主帶可以產(chǎn)生2.3千瓦的電力,供給其4臺儀器和電推力器工作。
▲ 靈神號探測器
▲ 16號小行星靈神星
▲ 組裝、測試靈神號探測器
▲ 靈神號探測器的伽馬射線和中子光譜儀
靈神號探測器使用的是全電推進——包括軌道控制和航天器姿態(tài)控制均使用電推力器進行,這也是第一個使用電推進行姿態(tài)控制的深空探測器。靈神號使用四臺SPT-140霍爾推力器,比沖1800秒,推力280毫牛。探測器裝填了多達922千克的氙氣,以供給這些推力器工作,在計劃的5年壽命中這些推力器將提供8.2兆牛·秒的總沖。SPT-140推力器最大工作功率為4.5千瓦,用在地球附近的電推加速;而在接近主帶時,推力器將以最低900瓦的低功率模式工作。
靈神號探測器將在2022年8月1日協(xié)調(diào)世界時18時,由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發(fā)射,獵鷹重型火箭的兩個助推器進行海上回收。此次計劃中還將攜帶兩項次級載荷:兩個Janus小行星探測器。2023年5月23日,靈神號探測器將以最近500千米的距離飛掠火星,借助其重力加速。2026年1月31日,探測器抵達靈神星,開始其21個月的探測。
作為比發(fā)現(xiàn)級更小一級的任務,SIMPLEx行星科學探測計劃的航天器更加小巧且廉價。兩個Janus航天器的目的是使用相機對雙小行星進行成像,研究雙小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并評估有關這些系統(tǒng)如何演化的現(xiàn)有理論。
▲ 神靈號探測器的轉(zhuǎn)移軌道示意圖
▲ 兩個Janus航天器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巡視器和哥薩克舞號著陸器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巡視器和哥薩克舞號著陸器在廠房
Janus A和Janus B是兩個相同的航天器,將搭乘用于發(fā)射“靈神號”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前往深空。這兩個航天器與獵鷹重型火箭的第二級分離后,將在2023年借助一次地球重力助推,以在2026年分別探訪兩顆不同類別的雙小行星。Janus項目僅耗資5500萬美元。
俄歐火星聯(lián)合探測任務-2022,包括歐洲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巡視器,以及俄羅斯的火星著陸器哥薩克舞號。這個探測器原計劃在2020年7月的奔火窗口和阿聯(lián)酋的“希望號”、美國的Mars2020以及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起奔赴火星,但由于疫情和無法解決的巨大主傘開傘問題,發(fā)射被推遲至2022年9月。俄歐火星聯(lián)合探測任務-2022由質(zhì)子M-微風M型火箭發(fā)射,這也是該型火箭的最后一發(fā)。
俄歐火星聯(lián)合探測任務-2022計劃是歐洲“外空火星”的第二次發(fā)射,第一次發(fā)射ExoMars-2016,也就是痕量氣體軌道器和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已于2016年發(fā)射升空。痕量氣體軌道器將為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哥薩克舞提供數(shù)據(jù)中繼,而“斯基亞帕雷利”驗證進入、下降和著陸期間的導航、制導、控制。雖然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在進入火星時,因為出現(xiàn)慣性導航單元故障而損失,但歐洲人仍然在努力推進俄歐火星聯(lián)合探測任務-2022的發(fā)射。
“哥薩克舞號”是一個俄羅斯制造的著陸器,重827.9千克。著陸器的80%由拉沃奇金設計局建造,20%由歐空局建造。拉沃奇金將生產(chǎn)著陸系統(tǒng)的大部分硬件,而歐空局將處理導航、雷達和導航系統(tǒng)等要素。2023年6月航天器將著陸在火星北部的奧西亞平原后,火星巡視器將通過坡道從哥薩克舞號著陸器上駛下。預計著陸器將對著陸地點進行成像、監(jiān)測氣候、調(diào)查大氣、分析輻射環(huán)境、研究著陸地點的地下水分布,并對火星內(nèi)部結構進行地球物理調(diào)查。探測器最后攜帶了13項總計45千克的科研儀器。哥薩克舞號著陸器預計將運行至少一個地球年,其儀器將由太陽能電池板供電。
由于哥薩克舞著陸器的推進系統(tǒng)僅為8臺400牛推力器,導致其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減速能力。為了將這個組合體減速至低速來讓平臺完成著陸,歐洲人別出心裁地設計了2級主傘——引導傘先牽引出第一級主傘提供減速,減速至亞音速后展開35米直徑的第二級主傘。主傘在2020年的測試中頻繁撕裂,把任務推到了下一個窗口。
▲ 2021年12月,降落傘終于測試成功了
310千克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巡視器從哥薩克舞平臺上下來后,將開始它的火星旅行。它配置有一對1200瓦的太陽能帆板,設計壽命7個月。巡視器在火星表面使用自主導航,并且開展火星表面探測。巡視器最主要的儀器為外生物學實驗室套件,稱為“巴斯德分析實驗室”,用于尋找過去生命中生物分子和生物信號的跡象。除9臺儀器外,巡視器還將攜帶一個2米的地下巖心鉆,為其車載實驗室提取樣本。
俄歐火星聯(lián)合探測任務-2022雖然代表著歐洲人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之夢,以及俄羅斯人重返火星的希冀,但其仍然面對巨大的挑戰(zhàn)。其降落傘撕裂的隱患仍然存在,而哥薩克舞著陸器的飛控軟件存在bug,尚未解決。2022年的窗口進入速度相當大,且處于火星的反日照點,著陸器勉強挨到了火星表面之后,還需要等待數(shù)個小時以獲得電力,讓任務的風險進一步提升。
作為2018年3月美國宇航局啟動的“商業(yè)月球載荷服務(CLPS)”計劃的成果,2022年將會有多個月球著陸探測器發(fā)射升空。
IM-1/NOVA-C商業(yè)月球著陸器是由直覺機器人公司開發(fā)的月球著陸器。IM-1/NOVA-C航天器發(fā)射質(zhì)量為1908千克。作為CLPS商業(yè)月球有效載荷服務的第一個航天器,NOVA-C將攜帶5項來自美國宇航局的科學載荷,以及一些商業(yè)載荷,以提供月表探測和一些處理原位資源的技術。
IM-1/NOVA-C使用低溫的液態(tài)氧/液態(tài)甲烷推進劑,不同于此前所有的月球探測器。探測器器使用一臺15.6千牛主推力器和冷氦推力器,探測器高2.98米,直徑約2米,計劃在月表工作14個地球日。
▲ 測試中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巡視器
IM-1/NOVA-C探測器計劃使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火箭在2022年晚些時候發(fā)射??夏岬虾教熘行腖C-39A已經(jīng)開始改造以適配IM-1/NOVA-C的整流罩內(nèi)加注需求。美國宇航局為該項目開發(fā)撥款7700萬美元。
2020年10月,直覺機器人公司被選中,要求在2022年12月之前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其第二個NOVA-C著陸器,也就是IM-2著陸器。IM-2的結構和IM-1幾乎相同,其主要有效載荷將是PRIME-1冰鉆,它將試圖借助質(zhì)譜儀從月球表面下方收集冰。
另一項μNova載荷將在著陸后與IM-2著陸器分離,并作為一個獨立的探測器,探索多個難以到達的區(qū)域,如月球表面的深隕石坑。
IM-2任務還將部署一顆月球通信衛(wèi)星,以保證著陸器和地球地面站之間的通信。
▲ IM-1NOVA-C月球著陸器
▲ “游隼”在月表
▲ 降落在月球表面的“月球25號”效果圖
游隼月球著陸器(Peregrine)是由Astrobotic公司和美國宇航局合作研制的CLPS商業(yè)月球有效載荷服務計劃中的一個探測器。游隼著陸器高1.9米,寬2.5米,使用5臺一甲基肼-MON25的推力器完成著陸。“游隼”攜帶14項有效載荷,總計重35千克。Astrobotic公司稱未來可攜帶最多265千克的有效載荷完成著陸。
游隼月球著陸器將搭乘火神運載火箭的首飛箭飛往月球,不早于2022年6月。
自1976年月球24號采樣返回任務以來,蘇聯(lián)/俄羅斯都沒有開展過任何月球任務,而計劃中的月球25號將是俄羅斯的第一個月球著陸器。俄羅斯人將其名字從月球全球著陸器改為月球25號,以強調(diào)蘇聯(lián)月球計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延續(xù)性,盡管它仍然是月球全球探月計劃的一部分。
月球25號計劃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到1998年完成了設計評審,探測器器使用拉沃契金的新深空平臺。這也是俄羅斯的首個系列非加壓深空平臺——通用于火星、金星和月球。但是這個平臺的首秀是2011年的“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甚至沒有離開低地球軌道,失敗對“月球25號”的研發(fā)產(chǎn)生嚴重影響。
月球25號發(fā)射質(zhì)量為1750千克,攜帶30千克科學儀器,設計壽命為1個地球年。探測器攜帶9項科學儀器,以及采樣分析機械臂?!霸虑?5號”將在月球南極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著陸,旨在探測那里的水冰沉積。這將是俄45年來的首次月面探測任務,也將是其在蘇聯(lián)解體后首次實施落月探測。該探測器仍然使用相當落后的著陸方式——即主發(fā)動機第一次點火消除大部分水平速度,第二次點火消除幾乎所有速度后關機,2臺游動發(fā)動機完成著陸。70年代的蘇聯(lián)月球探測器也使用了這種動力下降方式。
由于資金限制、超支、著陸器硬件故障等多重因素,“月球25號”的發(fā)射已經(jīng)推遲數(shù)年,目前探測器計劃于2022年7月22日使用聯(lián)盟2.1b-弗雷蓋特M火箭在拜科努爾發(fā)射場發(fā)射。但據(jù)一些消息,其飛控軟件完成全部測試仍然需要2~3年,意味著這次它可能會和“福布斯-土壤”一樣,是一次趕鴨子上架的任務。
▲ 組裝中的月球25號著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