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華
廣告詞里我最棒
廣告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用最簡練的文字吸引人們的眼球,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里記住產品的特色和生產廠家。
早在漢朝,制造銅鏡的商家就想到了這一點。漢朝的銅鏡背面經常刻有銘文,有一些其實就是廣告詞。有的銘文是:“王氏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意思就是:認準王氏制造品牌,我們家的銅鏡質量就是好,銅鏡背后還有仙人的圖案,保佑您健康長壽!
在一張元朝湖南油漆店的“廣告單”上,不僅印有店鋪的地址、生產的油漆種類,還有兩句很有底氣的話:“買者請將油漆試驗,便見顏色與眾不同?!碑敃r沒有方便的影像傳播方式,顧客又很難實地感受商品質量,所以店家在廣告詞里把選擇權交給了顧客,巧妙地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戲精”才能吸睛
那個時候識字的人并不多,商家除了用文字吸引顧客外,還要想盡辦法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
每年元宵節(jié),宋朝人都喜歡買一種叫“焦?”的油炸甜點心。賣焦?的攤主招攬生意的方式比較統(tǒng)一,都是在特制的傘上掛滿小紅燈籠,他們還邊走邊敲鼓,讓燈籠隨著走路的動作不斷旋轉,招攬顧客。
宋朝還有個賣藥的攤主造型十分獨特,他手拿一根叉鉤,牽著一只黑漆木豬,人們遠遠看到黑漆木豬就知道是這位攤主來賣藥了。
代言人來襲
古人做買賣也講究名人效應。對古人來說,最大的名人當然是皇帝了。宋高宗趙構游覽西湖時,在宋五嫂的小店里吃了一頓飯,覺得很是美味。這件事被傳開后,人們都想來嘗嘗皇帝吃過的“宋嫂魚羹”,這家的生意從此格外紅火。
蘇東坡被貶到海南的時候,有個老太太賣炸馓子,請他幫忙寫首詩。蘇東坡用“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的優(yōu)美詩句形容馓子色香味俱全,這兩句詩成了最佳的名人廣告詞,不僅為老太太帶來許多顧客,還傳誦至今。
“名人效應”也會為做廣告的人帶來壓力。朱熹晚年腿腳不好,一次,一個聲稱會治病的道人給他做了針灸,他感覺好多了,不僅給了道人豐厚的報酬,還寫了一首詩送給道人來表達感謝。結果,他腳上的毛病沒過幾天就又發(fā)作了,比原來還厲害。朱熹趕緊讓人找這個道人,可人家早就不知道跑去哪里了。有人以為他是要讓道人退回醫(yī)療費,朱熹卻說:“我是怕我的詩被他拿去騙別人,耽誤病人的病情啊!”
看,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的媒體,但他們在廣告上的創(chuàng)意完全不遜于現代人,我們甚至還要向他們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