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互聯網社會里的管理,改變自己不如重新安排周邊資源的網絡結構。所以,管理的任務就變成了“破局而出”。
最近我接連兩次聽到有人說一個詞——夕陽產業(yè)。前兩天,有個考生家長跟我說:“我孩子正在填報高考志愿,不能讓孩子學什么機械制造、土木工程了,因為這些行業(yè)現在是夕陽產業(yè)。”就在同一天,一位做家用電器的企業(yè)家也在跟我感慨,他做的是夕陽產業(yè),眼瞅著好像沒有什么前途了。
于是我就琢磨了一下“夕陽產業(yè)”這個詞。好像不太對,如果是服務業(yè),那確實有可能??墒侵圃鞓I(yè),真的有所謂夕陽產業(yè)嗎?
我們先不說現在還用得著的東西,就是那些現在已經用不著的東西,它們都沒消失,還有人在制造。凱文·凱利講過,技術是不死的,現在養(yǎng)馬的人比中世紀還多,造中世紀武士盔甲的人比中世紀還多(當然大多數人都是出于興趣在制造)。所以凱文·凱利有個結論:這個世界上只要是存在過的,現在出于各種原因大都還在。
有一種經濟模式叫作“蠟燭經濟”,指的是在電燈普及后,很多人就很自然地以為蠟燭肯定會消失,畢竟它光線暗、氣味難聞,還容易造成火災,各種各樣的毛病一大堆。但是蠟燭并沒有消失,到今天蠟燭產業(yè)依舊是一個很大的產業(yè),各種各樣的蠟燭仍然在賣,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它不再是單純的照明工具,而成了調節(jié)氣氛的用品。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電子表、手機出現后,很多人認為手表業(yè)要完蛋了。但是高端手表的銷量卻越來越大,成了身份的象征。再比如鋼筆,鋼筆似乎已經被更方便書寫的圓珠筆、簽字筆打得潰不成軍。而到了今天,恰恰相反,高檔鋼筆的銷量越來越好。
那現在用得著的東西呢?很多人說家電業(yè)利潤低,是所謂“夕陽產業(yè)”。中國人難道不看電視、不買空調、不用冰箱嗎?而且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這些產品都在升級換代,電視畫質越來越好,冰箱功能越來越豐富。除了這些大件的,小到手機、電飯煲、插座都在升級換代,比如小米就推出了好幾款這樣的產品。
奇怪,東西還在用,人們還在買,而且還越買越多,市場還在擴容,生產這些東西的產業(yè),怎么會是夕陽產業(yè)呢?尤其是前兩年,互聯網產業(yè)非常火,很多傳統制造業(yè)的人,都在琢磨轉型。但是現在看來,“轉型”這個詞用得不太貼切。此地甚好,前途光明,不用轉到別的地方。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是傳統制造業(yè)周邊資源的網絡結構出了問題。
我們先來看業(yè)界八卦。話說2013年底,海爾要做筆記本電腦,去找京東。京東問,想做什么品牌?海爾想做海爾牌。京東認為不用談了,肯定賣不掉。
作為有600多億品牌價值的企業(yè),海爾就想不通。京東認為,海爾這個品牌在年輕人心中,已經老化了,它跟“白色家電”(冰箱、洗衣機等)形成強關聯,對你做電腦這件事,不但不能加分,還要減分。所以后來,海爾做了另外一個品牌的筆記本,叫雷神,就是以高顏值著稱的游戲本,叫好也叫座。
什么是管理學?管理學是一種破局的智慧。
什么是“局”呢?“局”就是你身邊各種資源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它是一個網絡。傳統的管理學大多是著眼改變企業(yè)內部,提升效率。但是互聯網社會里的管理并不如此,因為改變自己不如重新安排周邊資源的網絡結構。所以,管理的任務就變成了“破局而出”。
海爾的例子就很典型。海爾做筆記本電腦,這個產品和產業(yè)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原來這個產品,是和海爾品牌關聯在一起的,形成產業(yè)資源的網絡。但是這個網絡結構出了問題,原來能夠支持產品的海爾品牌這個“正資源”,在筆記本電腦產業(yè)里,變成了阻礙它發(fā)展的“負資源”,怎么辦?只要把產品從原來的資源網絡中剝離出來,重新找到新的周邊資源網絡,轉型自然就完成了。
(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