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林
說話管用,說話好使,這不論對誰都是件很愜意的事。不過,你也不要太早得意,因為在很多時候,說話,還得附加身份證之外的一些“身份”,否則,就不管用、不好使,即使你說的是真話、真相或者真理。
一次上課時,老師講述了他所親歷的一件事。某天,他途經某單位辦公樓,發(fā)現此樓外墻體接近頂處有塊兒碩大墻皮嚴重剝離,辦公樓緊臨繁華馬路,一旦墜落,后果不堪設想。老師迅速查出電話將險情告知對方,對方應承下來后卻杳無音信,險情照在。老師后來又分別打了三次電話,得到的回復依次為:已經匯報給領導了;領導們正在研究此事;相關部門正在組織評估。老師是位社會責任感很強的人,他又一次將電話打過去,亮明自己是市監(jiān)委特約監(jiān)察員并報出聘書證號,對方沉吟片刻,旋即答復:馬上落實。幾天后,老師專程來到此處,但見安全網、腳手架已就位,工人們正在緊張作業(yè)。
同一人同一事,只不過換了個身份,結果竟然大相徑庭,未免使人覺得有幾分滑稽,但更多的是令人思考。倘若,老師不擁有“特約監(jiān)察員”的身份,依然執(zhí)著地把事情繼續(xù)做下去,那最后的結果會是怎樣呢?
“身份”一詞,有很多種注解。但可能讓現在的人們熟稔的恐怕只有“出身和社會地位”,還有“官位和身價”等這些釋義了??墒聦嵤牵胺稀边@些釋義的人畢竟是極少數。而沒有附加“身份”的人群,無論在何時,都占絕大多數,這個龐大的群體構成了民眾的基礎,是社會的基石。不能不承認,盡管時代在變遷,我們仍然置身于一個很講究身份,很在意身份,也很看重身份的社會。雖然舊的制度早已被摧毀解體,但伴隨著制度(中國古代某種意義上就是身份制社會)一起滋生、發(fā)展、持續(xù)的觀念并沒有隨著舊制度的解體而完全消失,人治思想和權力本位思想等仍具有較強的張力,遏抑著人們的思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
直截了當地說,“身份意識”以及“身份社會”是背離法治精神的。這些意識和現象的存在,阻礙著法治社會的形成、發(fā)展。使民眾說話管用,人微但言不輕,這難道不正是人們熱盼和追求的嗎?
(摘自《今晚報》)
世界上有兩種話必須一聽就懂,因為它們不堪重復:第一是幽默的話,第二是恭維的話。
——解釋是幽默的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