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勤
(孟勤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品中知名度和流傳度都比較高的藝術形式,在百余年的時光中,經無數能工巧匠探索,紫砂壺擁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款式,在選題取材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在新的時代既展現了中國獨特的古雅風范,又體現了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紫砂壺長久的發(fā)展。
方器是紫砂壺藝術的一種類型,又可細分為四方壺、六方壺與八方壺三種類型?!扒谥斄健币粔鼐蛯⒘綁刈鳛閯?chuàng)作框架,通過對線面結構的具體調整和提梁的融入,表現出作品的藝術個性和“勤謹”之意,使人們能夠從“形”了解到“質”,深入到作品的“精神世界”中,在進行藝術享受的過程中獲得道德品格的啟示。
從紫砂壺誕生的明朝正德年間至今,紫砂泥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使用,成就了今日五彩繽紛的紫砂壺世界。無論色彩、質感怎樣變化,在打制泥料時都要遵循“謹”的原則,即工藝的精益求精,才能保證作品的藝術美感與價值。
“勤謹六方”這件作品(見圖1)接近于紫檀色,紅中有棕的色調集合了華美與淳樸兩種特質,散發(fā)出濃厚的古典氣息。壺表面光滑如絲綢,又要比絲綢有更大的摩擦力,有“厚實”的感覺,正是那“貌似泥為骨,敲為金玉聲”的獨特品質,給作品以清爽、清白的個性。
圖1 “勤謹六方”壺
泥料體現了創(chuàng)作制泥的嚴謹性,提醒人們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一絲不茍。泥料還具有經典性,這種顏色在紫砂壺藝術和其他中國傳統藝術創(chuàng)作中都非常常見,體現了中國審美中對穩(wěn)健、低調的追求,同樣是對“謹”之品格的反映。紫砂泥料的選擇與主題設計之間有著一種隱性的聯系,選擇合適的泥料去搭配主題就能獲得絕佳的效果,泥料本身的性質、種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紫砂工藝所產生的藝術語言,這類語言雖然無法用文字準確地去描述,但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卻是真實存在的。
紫砂壺方器制作必須要用到的就是“鑲身筒”的技法,與一體成形的圓器不同,方器的每一個面都具有獨立性,它們原本是平面的個體,通過鑲嵌才能形成立體的整體,由于紫砂泥在燒制后會發(fā)生收縮,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制壺時有精準的預留,才能保證作品的完美呈現,所以方器的制作是比較復雜的,也正是這種復雜成就了“勤”的品格。
此壺選擇了六方造型,整體上看,其方器特征是非常明顯的,線面轉折迅速,棱角分明,有正直挺拔之感,規(guī)矩大氣,令人心胸開闊。筒身部分是由六個完全一致的長方形構成的,每一個面都平整干凈,在交界轉折處不拖泥帶水,迅速過渡,從容且有氣魄。連接在筒身上部的是向內微收的肩部,與硬朗的筒身相比,這一部分明顯呈現出圓潤的弧度,中和了壺身的鋒芒感,轉而開拓出寬容隨和的氣度,豐富了壺的氣質,也使作品顯得更加平易近人。壺底先用立體圓線鑲邊,以區(qū)分筒身和底座結構。底座中央部分提起,只有對應棱線的腳作為支撐,中央部分的線條是波浪形,十分活潑,使作品不會過于嚴肅,在光線的投射下,壺底還會產生獨特的光影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個性和審美效果。
壺頸是標準六方形,壺蓋則比較圓潤,其上的棱線與壺頸、壺身的棱線完美承接,可見工藝之細致入微,達到了整體的和諧感。的子是扁圓形,同樣有棱線,更為明顯地體現出圓中寓方的特征,壺身、壺蓋的棱線在的子頂端匯聚成一點,至此,作品中點、線、面運行的軌跡就非常明朗了。壺身一側鑲嵌了三彎流,其上同樣有清晰的棱線,可見創(chuàng)作一“方”到底的“決心”。方形的提梁鑲嵌在壺肩部兩側,筆直挺拔地立于壺身上方。提梁線條比較纖細,因此創(chuàng)作者采用了四方結構,頂部兩角是弧形的,比較圓潤,一方面是與壺肩部形成上下的空間呼應,另一方面也能保證安全性,不會讓人們在使用中誤碰到尖角而受傷。這些細節(jié)之處的考量和調整體現了創(chuàng)作思考的全面性,力圖在藝術性與實用性上都能給人最好的感受。
何為“勤”?簡單就是不怕麻煩。此件作品的造型結構設計極為復雜,但絲毫沒有累贅之感,正是創(chuàng)作勤于思考的有力證明,什么地方應當簡化,什么地方可以復雜,什么地方應當調整都表現地相當清楚,無論在視覺上還是使用感上都能給人非常好的感受,可以說創(chuàng)作從構思到設計再到細節(jié)調整都體現了一個“勤”字。
創(chuàng)作也遵循了“謹”的要求,壺的對稱感極佳,每一個部分都有著清晰的對稱軸,每一提起棱線,每一個角都極為標致,加上那匠心獨具的底座設計,整件作品就具有了中國古典建筑的恢弘之氣,體現了中國人對道德品格的嚴格要求,講究“修身”,方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扒凇迸c“謹”是滲透在壺中每一個部分,此件作品體現了紫砂壺對藝術設計與內涵品質的同等重視,以精美的壺藝表現啟發(fā)人們勤謹以業(yè),從容而德。
在制作紫砂壺的過程中,時長會產生一些感悟,這些感悟并不系統,有時也并不連續(xù),但制作的造型多了,就能感受到這些形體之間冥冥之中似乎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有時相輔相成,有時又相互排斥,所以筆者深感自身對美學基礎的匱乏,只能靠時間的磨練,用不斷積累經驗的方式摸索前行,從中試圖找尋紫砂造型變化之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獨屬于筆者自己的紫砂壺。承襲前輩、展望未來,這是一個夢想,也是并不遙遠的目標,筆者相信只要努力去實踐,終有實現的一天。
“勤謹六方”作為一件六方壺作品極具代表性,又有著自己的風格,創(chuàng)作者將溫和的圓弧設計融入到作品中,更顯作品個性的立體,底座部分的“花邊”設計更是點睛之處,具有創(chuàng)新的效果。筆者對此件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了分析,也是與作品的一次“對話”,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使人們在壺藝的世界中理解了“勤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