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琴 鄒文政 張光明 楊求華 莊若飛 喬欣君 江興龍
植物乳桿菌()對云龍石斑魚生長、抗氧化性能及血清生化水平的影響*
李忠琴1鄒文政1張光明1楊求華2莊若飛3喬欣君3江興龍1①
(1. 集美大學水產(chǎn)學院 鰻鱺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廈門 361021; 2. 福建省水產(chǎn)研究所 福建廈門 361012; 3. 廈門惠盈動物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21)
植物乳桿菌()常作為飼料添加劑, 可抑制魚類病原菌生長, 增加機體對飼料的消化和吸收。探討了飼喂不同添加量的植物乳桿菌對云龍石斑魚(♀ ×♂)生長性能、腸道消化酶活性、腸道和肝臟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水平的影響, 以期為植物乳桿菌在其健康養(yǎng)殖中的應用提供依據(jù)。結果顯示, 隨植物乳桿菌的飼喂量增加, 云龍石斑魚的終末均重(FAW)、增重率(WGR)、特定生長率(SGR)和腸道中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糜蛋白酶(CHY)、總抗氧化能力(T-AOC)、過氧化氫酶(CAT)、還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變化均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而隨著植物乳桿菌的飼喂量增加, 云龍石斑魚的血清中總蛋白(TP)、白蛋白(Alb)、膽固醇(TC)、堿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均略降低, 甘油三酯(TG)略升高, 但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0.05)。當添加量為1×105CFU/g時, 云龍石斑魚的各生長指標和抗氧化性能均優(yōu)于對照組, 其中增重率顯著提高了19.8% (<0.05), 腸道T-AOC、SOD分別顯著升高了93.2%、2.9% (<0.05), 肝臟MDA顯著降低了32.7% (<0.05)。當添加量為1×107CFU/g時, 云龍石斑魚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其余添加組(<0.05); 飼料系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0.05); 腸道的AMS、LPS、CHY活性分別顯著提高了13.0%、166.9%、61.1% (<0.05); 但腸道和肝臟的抗氧化性能變化不明顯, 僅肝臟MDA顯著降低了23.9% (<0.05)。由此表明, 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植物乳桿菌可以提高腸道消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促進云龍石斑魚的生長, 但對其血清生化水平無顯著性影響, 不會對魚體代謝產(chǎn)生不良作用。
植物乳桿菌; 云龍石斑魚; 抗氧化性能; 血清生化水平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類人和動物消化道的有益微生物(楊紅玲等, 2010), 主要包括乳桿菌屬()、乳球菌屬()、雙歧桿菌屬()、鏈球菌屬()和腸球菌屬()等, 具有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促進宿主生長、增強宿主免疫力、凈化水質等多功能性(曲木等, 2021)。目前已成功應用于食品、醫(yī)藥、保健、畜禽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等領域, 作為最主要的飼用益生菌之一而廣泛用于動物養(yǎng)殖(李瑞等, 2021)。植物乳桿菌()屬于乳桿菌科、乳桿菌屬, 是魚類腸道中常見乳酸菌, 常作為飼料添加劑, 通過定殖于動物體胃腸道等部位后大量增殖, 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產(chǎn)生維生素和促進生長因子等物質, 增加機體對飼料的消化和吸收, 提高生長與成活(胡愛心等, 2021)。
我國2019年、2020年石斑魚養(yǎng)殖產(chǎn)量分別為18.3萬t和19.2萬t, 居海水養(yǎng)殖魚類第三位, 石斑魚養(yǎng)殖主產(chǎn)區(qū)為海南、廣東、福建、廣西(農業(yè)農村部漁業(yè)漁政管理局等, 2021)。石斑魚常見疫病主要是病毒性神經(jīng)壞死病、虹彩病毒病、弧菌病、刺激隱核蟲病等, 傳統(tǒng)防治以化學藥物為主, 存在殘留風險和耐藥性問題。養(yǎng)殖中益生菌制劑的應用可以提高魚體免疫力和抗病力, 有效降低疾病發(fā)生, 促進魚類健康生長。目前關于植物乳桿菌在多種水產(chǎn)動物養(yǎng)殖中的應用研究已有相關報道(齊欣等, 2007; 鄭曉婷等, 2016; 鄭玉等, 2017; 劉長軍, 2018; 張洪玉, 2019; 胡宗福等, 2020; 孔雨昕等, 2021), 均證明了植物乳桿菌可以改善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的腸道健康, 促進生長; 但有關石斑魚投喂植物乳桿菌的研究及不同添加量的飼喂效果都尚未見報道。本文通過研究石斑魚攝食不同添加量植物乳桿菌后腸道、肝臟、血清等各項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 分析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生長、抗氧化性能、機體代謝等的影響, 探究植物乳桿菌影響石斑魚健康和生長的作用機制, 確定養(yǎng)殖中合適的添加量, 以期為開發(fā)適用于石斑魚養(yǎng)殖的益生菌制劑奠定理論基礎, 促進石斑魚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云龍石斑魚(×)購自福建漳州石斑魚養(yǎng)殖場。試驗于2021年5~7月在集美大學水產(chǎn)學院的室內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池中進行(養(yǎng)殖密度約36尾/m3), 暫養(yǎng)2周后挑選均重為(66.37±0.75) g石斑魚240尾, 隨機分成4組, 分別添加植物乳桿菌(), 即低劑量組F1 (1×105CFU/g)、中劑量組F2 (1×107CFU/g)、高劑量組F3 (1×109CFU/g), 以及對照組F0 (0 CFU/g)。每組3個重復, 每個重復20尾, 試驗周期40 d。每天定時定量投喂(初始投喂量為體重的1.5%, 此后根據(jù)攝食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日投喂2次(08:00和18:00), 并在投食1 h后吸出剩余飼料, 記錄每次攝食量。暫養(yǎng)及投喂試驗期間24 h保持養(yǎng)殖池連續(xù)充氣, 用溶氧儀測量每日溶氧、pH、水溫, 控制水溫為(28±1) °C, 溶氧為(6.8±0.9) mg/L, pH為7.9±0.3, 鹽度為33.5。
投喂至40 d, 停喂1 d后, 稱量每池魚稱量總重, 并隨機撈取3尾, 每組共9尾, 丁香酚浸泡麻醉后, 無菌注射器尾靜脈抽血, 全血樣品于4 °C靜置析出血清, 3 000 r/min離心10 min, 收集血清于1.5 mL離心管, –80 °C保存?zhèn)溆? 解剖取出內臟團稱重, 立即用生理鹽水清洗, 分離出肝臟和腸道, 放入收集管中, 立即放入液氮, 速凍2 h后, 將液氮中的樣品轉移至–80 °C保存?zhèn)溆谩?/p>
1.3.1 生長性能指標 以投喂40 d前后石斑魚的總重量和總尾數(shù), 計算初均重(initial average weight, IAW)、末均重(final average weight, FAW)、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特定生長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和飼料系數(shù)(feed conversion rate, FCR), 相關公式如下:
初始均重(IAW)=初總重/初總尾數(shù), (1)
終末均重(FAW)=末總重/末總尾數(shù), (2)
增重率(WGR, %)=[(末均重–初均重)/初均重]×100,(3)
特定生長率(SGR, %/d)=[(ln終末均重–ln初始均重)/試驗天數(shù)]×100, (4)
飼料系數(shù)(FCR)=攝食總量/(終末總體重–初始總體重), (5)
肝體比(HIS, %)=肝臟均重/末均重×100, (6)
臟體比(VSI, %)=內臟團均重/末均重×100. (7)
1.3.2 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標測定 腸道和肝臟組織分別取1 g, 置于2 mL生理鹽水中, 經(jīng)勻漿儀研磨后, 離心去除沉淀, 制備勻漿液, 再利用試劑盒進行酶活檢測。
消化酶活性測定: α-淀粉酶(amylase, AMS)、脂肪酶(lipase, LPS)、糜蛋白酶(chymotrypsin, CHY)活性采用酶標儀進行測定, 試驗使用的試劑盒均購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抗氧化指標測定: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總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chǎn)的相關試劑盒進行測定, 具體操作均參照說明書。
1.3.3 血清生化指標測定 血清中總蛋白(TP)、白蛋白(Alb)、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堿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chǎn)的相關試劑盒進行測定, 具體操作均參照說明書。
試驗數(shù)據(jù)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若組間差異顯著, 則采用Duncan氏法進行多重比較, 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 并用Graphpad Prism 8.0軟件作圖。
各試驗組石斑魚的生長情況見表1。與對照組F0相比, 添加組F1、F2、F3各組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均有所升高, 隨植物乳桿菌的添加量增加先升后降, 而臟體比和肝體比均無明顯差異。其中, 中劑量F2添加組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F1、F3添加組(<0.05); F2餌料系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0.05)。低劑量F1添加組的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但除了增重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之外, 其余指標均無明顯差異(>0.05)。高劑量F3添加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別(>0.05)。與對照組相比, 各添加組的肝體比和臟體比略有變化, 但是無顯著性差異(>0.05); 各添加組的存活率均略有升高, 但無顯著性差異(>0.05)。
表1 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生長的影響
Tab.1 Effects of L. plantarum-enriched diet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EpinephelusYunlonggrouper
各試驗組石斑魚腸道的消化酶活性見圖1。石斑魚腸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 隨植物乳桿菌的添加量增加, 均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趨勢。與對照組F0相比, F1添加組的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 無明顯差異(>0.05); F2添加組的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對照組, 尤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顯著升高(<0.05); F3添加組的淀粉酶活性略有降低, 脂肪酶活性無明顯差異, 糜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圖1 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腸道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各試驗組石斑魚腸道的抗氧化水平見圖2。石斑魚腸道中T-AOC、CAT、GSH、SOD的變化, 隨植物乳桿菌的添加量增加, 均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趨勢; MDA含量變化, 則呈現(xiàn)降低趨勢。與對照組F0相比, F1添加組的T-AOC、SOD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CAT、GSH略高于對照組, MDA含量略低于對照組, 但差異不顯著(>0.05); F2添加組的T-AOC、CAT、GSH、SOD、MDA均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0.05); F3添加組除了MDA顯著低于對照組(<0.05), 其余指標無明顯變化。
各試驗組石斑魚肝臟的抗氧化水平見圖3。與對照組F0比較, F1添加組T-AOC、CAT、GSH、SOD的變化沒有顯著差異, 僅MDA顯著降低了32.7% (<0.05); F2添加組的T-AOC、MDA分別顯著降低了7.7%、23.9% (<0.05), 其余指標無明顯變化; F3添加組的T-AOC、GSH、SOD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分別提高了3.5%、10.1%、24.6%, MDA含量顯著降低了23.2% (<0.05), CAT酶活也提高了30.7% (>0.05), 但沒有顯著高于對照組。
各試驗組石斑魚血清的生化水平見圖4。石斑魚血清中總蛋白(TP)、白蛋白(Alb)、膽固醇(TC)、堿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降低, 僅甘油三酯(TG)略有升高, 但總體變化不明顯(>0.05)。
圖2 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腸道抗氧化水平的影響
圖3 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肝臟抗氧化水平的影響
圖4 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血清免疫水平的影響
植物乳桿菌是魚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 屬于革蘭氏陽性、無芽孢、兼性厭氧、異型發(fā)酵的乳酸菌, 可在魚類腸道中定植, 產(chǎn)生乳酸和乳酸桿菌素, 抑制腸道病原菌的生長、繁殖(王洋, 2015)。本試驗結果表明, 飼料中添加植物乳桿菌促進了石斑魚的生長, 但其作用與添加量有關。添加量過高反而對促生長作用影響不顯著。當飼料中添加1.0×105CFU/g植物乳桿菌時, 石斑魚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分別提高了5%、19%、15%; 飼料系數(shù)降低了13%; 但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當添加量為1.0×107CFU/g植物乳桿菌時, 可以顯著提高了石斑魚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 分別增加了14%、46%、35%; 飼料系數(shù)降低了34%。而添加量增加到1.0×109CFU/g植物乳桿菌時, 石斑魚的終末均重幾乎沒有變化, 而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僅分別提高了8%、6%; 飼料系數(shù)反而升高了1%。由此表明, 植物乳桿菌的添加量是影響其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飼料中添加適當?shù)木? 才能促進石斑魚的健康生長。這與斑點叉尾鮰、凡納濱對蝦、細鱗鮭、彭澤鯽等(齊欣等, 2007; 鄭曉婷等, 2016; 鄭玉等, 2017; 劉長軍, 2018; 張洪玉, 2019; 胡宗福等, 2020)的研究結果相似, 說明飼喂一定量的植物乳桿菌可以促進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的生長。
張洪玉(2019)在飼料中添加 3.0×108CFU/g植物乳桿菌對斑點叉尾鮰生長性能的改善無統(tǒng)計學差異; 鄭玉等(2017)拌料投喂1.0×108CFU/g植物乳桿菌(LAB1036)對凡納濱對蝦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均沒有顯著性影響, 僅可顯著降低對蝦養(yǎng)殖的飼料系數(shù)(<0.05); 齊欣等(2007)在養(yǎng)殖水體中每日添加1.0×108CFU/L植物乳桿菌, 彭澤鯽的增重率、餌料系數(shù)、存活率與對照組相比, 無顯著差異(>0.05); 胡宗福等(2020)在基礎飼料中添加1.0×106CFU/g植物乳桿菌, 細鱗鮭的終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劉長軍(2018)在羅非魚飼料中添加1.0×107CFU/g植物乳桿菌組, 羅非魚的平均增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鄭曉婷等(2016)比較拌料投喂不同劑量0.5%、1%、2%植物乳桿菌的菌液(109CFU/mL), 0.5%、1%菌液組[即(0.5~1.0)×107CFU/g]凡納濱對蝦的平均體質量、質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長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飼料系數(shù)顯著降低(<0.05)。根據(jù)這些已報道的試驗研究結果和本研究結果, 都說明了在飼料或水體中添加1.0×107CFU/g植物乳桿菌可以有效促進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的生長, 但當添加量達到或高于1.0×108CFU/g時, 植物乳桿菌對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的生長沒有明顯促進作用。
植物乳桿菌能分解飼料中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等, 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和生物價, 其菌體本身還含有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 可以供給動物生長需要(何志剛, 2013)。這是植物乳桿菌能促進石斑魚生長的原因之一, 但植物乳桿菌的營養(yǎng)成分和作用機制需深入研究。植物乳桿菌的最適添加量對石斑魚生長性能的影響是否與生長發(fā)育階段和養(yǎng)殖條件等有關, 亦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魚類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主要靠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 其活性的高低可用于衡量消化能力(Wu, 2012)。益生菌能誘導動物分泌消化酶, 這些酶與動物體內的酶共同起作用, 從而提高飼料轉化率, 促進動物生長(劉娜娜, 2014)。乳酸桿菌繁殖過程產(chǎn)生大量有機酸使腸道環(huán)境偏酸性, 而大多數(shù)消化酶的最適pH均偏酸性; 而且有機酸還可加強腸道蠕動和消化酶的分泌, 有利于機體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李軍亮, 2018)。
本研究中, 飼料中添加植物乳桿菌可以提高腸道消化酶的活性, 但其作用與添加量有關。添加量過高反而對消化酶活性的影響不顯著。當飼料中添加1.0×107CFU/g植物乳桿菌時, 石斑魚腸道的淀粉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分別提高了13% (>0.05)、167% (<0.05)、61% (<0.05), 其中脂肪酶、糜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 當飼料中添加1.0×109CFU/g植物乳桿菌時, 石斑魚腸道的淀粉酶活性反而略下降了18% (>0.05), 脂肪酶、糜蛋白酶分別提高了118% (<0.05)、21% (>0.05)。由此表明, 飼料中添加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的腸道淀粉酶活性沒有明顯影響; 對脂肪酶的影響最顯著, 但對脂肪酶和糜蛋白酶的影響與添加菌量有直接關聯(lián), 只有添加合適的菌量, 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腸道消化酶活性, 促進營養(yǎng)物的消化吸收, 這與凡納濱對蝦、烏鱧等的研究結果相似。鄭曉婷等(2016)比較拌料投喂不同劑量0.5%、1%、2%植物乳桿菌的菌液(109CFU/mL), 3個菌液組[即(0.5~2.0)×107CFU/g]的腸道中脂肪酶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 腸道胃蛋白酶活性雖高于對照組, 但各組間差異不顯著??子觋康?2021)在飼料中添加108CFU/g植物乳桿菌W21, 可顯著增加烏鱧腸道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活性(<0.05); 沙玉杰等(2016)在基礎飼料中分別添加(1.0×107CFU/g)戊糖乳桿菌HC-2和糞腸球菌NRW-2, 與對照組相比, 糞腸球菌NRW-2添加組對蝦腸道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均顯著提高(<0.05); 戊糖乳桿菌HC-2添加組對蝦腸道中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均顯著提高(<0.05), 但淀粉酶活力無顯著差異。李利等(2021)在基礎餌料中添加0.2%、0.4%、0.8%乳酸菌(>106CFU/g), 0.4%、0.8%添加組的脂肪酶、蛋白酶分別顯著提高了17.9%、17.8%、21.8%、25.8% (<0.05), 但淀粉酶活性無顯著差異。王國霞等(2010)在幼蝦基礎日糧中分別添加0%、0.5%、5%、10%和15%的液體乳酸菌制劑, 0.5%組的凡納濱對蝦淀粉酶、脂肪酶顯著高于對照組; 而5%組腸道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林艾影等(2020)在幼魚基礎飼料中分別按 1.0×108、3.0×108、5.0×108CFU/g添加乳酸桿菌和糞腸球菌, 兩種乳酸菌對軍曹魚的腸道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和脂肪酶(LPS)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0.05)。由此說明, 添加不同的乳酸菌投喂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 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消化酶活性, 但影響效果與添加量和乳酸菌種類有關。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飼喂益生菌后, 腸道消化酶活性提高的可能原因是益生菌自身消化酶的補充, 或是益生菌刺激了宿主機體消化酶的分泌增加, 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GSH是細胞中重要的非酶抗氧化劑, 可以中和自由基或氧化劑; T-AOC從總體上反映了機體對自由基和活性氧類物質抵抗能力(王文豪等, 2020; 張林寶等, 2020)。本研究顯示, 石斑魚的腸道T-AOC、GSH含量, 隨添加菌量增多出現(xiàn)下降趨勢; 當飼料中添加1.0×105CFU/g植物乳桿菌時, 與對照組相比, 腸道的T-AOC、GSH分別提高了93.2% (<0.05)、23.2% (>0.05), 而肝臟T-AOC、GSH的變化不明顯, 表明低劑量添加植物乳桿菌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石斑魚腸道的抗氧化能力; 當添加1.0×109CFU/g時, 石斑魚腸道T-AOC、GSH含量略低于對照組, 但變化不明顯, 而肝臟的T-AOC、GSH分別顯著提高了3.4% (<0.05)、10.1% (<0.05), 表明高劑量添加植物乳桿菌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石斑魚肝臟的抗氧化能力。
SOD和CAT是抗氧化酶系統(tǒng)中的兩種關鍵酶, 較高的SOD和CAT活性水平意味著細胞具備較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Fawole, 2020; Liu, 2020), MDA是脂質過氧化最主要的標志物(Lei, 2021)。本研究顯示, 石斑魚的腸道CAT、SOD、MDA, 隨添加菌量增多出現(xiàn)下降趨勢; 當飼料中添加1.0×105CFU/g植物乳桿菌時, 腸道CAT、SOD分別提高了73.5% (>0.05)、2.9% (<0.05), MDA降低了17.5% (>0.05); 肝臟CAT、SOD分別提高了55.2% (>0.05)、11.7% (>0.05), MDA顯著降低了32.7% (<0.05)。表明低劑量添加植物乳桿菌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腸道和肝臟中的自由基并抑制脂質過氧化。當添加菌量1.0×109CFU/g時, 肝臟CAT、SOD分別提高了30.7% (>0.05)、24.6% (<0.05), MDA顯著降低了23.2% (<0.05), 說明該添加量可以促進肝臟消除自由基并抑制脂質過氧化。血清中SOD、MAD均呈下降趨勢, 但差異不顯著, 表明添加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血清消除自由基并抑制脂質過氧化的影響不大。
總之, 添加1.0×105CFU/g植物乳桿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腸道的抗氧化能力, 以及清除自由基并抑制脂質過氧化的能力, 保護腸道免于氧化破壞, 增強腸道的代謝功能。而添加1.0×109CFU/g植物乳桿菌則可以顯著提高肝臟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并抑制脂質過氧化的能力, 提高肝臟的氧化代謝水平。
血清生化指標是反映機體健康、營養(yǎng)和代謝的重要指標(吳凡等, 2019)。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變化, 反映機體損傷或感染情況; 血清總蛋白水平的變化, 反映肝腎的蛋白質代謝情況(何勤等, 2021)。本研究顯示, 植物乳桿菌添加組的白蛋白和總蛋白略低于對照組, 但降低不明顯, 表明石斑魚處于正常營養(yǎng)狀況, 蛋白質代謝正常。
血清T-CHO和TG濃度能夠反映機體的脂類代謝程度(李寧宇等, 2020), 是判斷魚類應激水平的指標(逯尚尉等, 2011)。植物乳桿菌的代謝產(chǎn)物中含有抗膽固醇因子, 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含量(何志剛, 2013)。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 各添加組的T-CHO濃度略微降低, 而TG略有升高, 但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明飼喂植物乳桿菌后, 石斑魚沒有產(chǎn)生應激反應, 血清脂質代謝正常。
ACP、AKP是魚類重要的非特異性免疫因子, 能破壞和清除入侵體內的異物, 在免疫反應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Zhao, 2012)。本研究中添加組的血清AKP、ACP均低于對照組, 但降低不明顯, 表明飼喂植物乳桿菌對石斑魚血清的免疫應答無顯著性影響, 石斑魚不會產(chǎn)生應激的炎癥反應。
飼料中添加植物乳桿菌能提高云龍石斑魚的消化酶活性, 增強腸道對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分解, 有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利用, 促進石斑魚生長; 可以提高腸道的清除自由基并抑制脂質過氧化的抗氧化能力, 促進腸道健康, 增強腸道抗病力; 而對石斑魚機體代謝不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不會引起魚體產(chǎn)生應激反應。在本試驗條件下, 云龍石斑魚飼料中添加植物乳桿菌的適合添加量為1.0×105~1.0×107CFU/g。
王文豪, 董宏標, 孫彩云, 等, 2020. 石菖蒲揮發(fā)油和水溶性氮酮對魚用麻醉劑的促皮滲透效果研究[J]. 南方水產(chǎn)科學, 16(4): 62-68.
王國霞, 黃燕華, 周曄, 等, 2010. 乳酸菌對凡納濱對蝦幼蝦生長性能、消化酶活性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J]. 動物營養(yǎng)學報, 22(1): 228-234.
王洋, 2015. 植物乳桿菌素PlnEF與乳酸對嗜水氣單胞菌的協(xié)同抑制作用及機理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yè)大學: 13-30.
孔雨昕, 徐晴, 田佳鑫, 等, 2021. 三種乳酸菌對烏鱧腸道消化酶、腸道菌群、腸道形態(tài)及緊密連接蛋白mRNA相對表達水平的影響[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 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100.s.20210326.1717.012.html.
曲木, 唐子鵬, 趙子續(xù), 等, 2021. 乳酸菌在水產(chǎn)養(yǎng)殖中的應用[J]. 生物化工, 7(3): 131-134.
劉長軍, 2018. 植物乳桿菌對尼羅羅非魚的腸道黏膜免疫調節(jié)及生長性能的影響[J]. 飼料工業(yè), 39(12): 43-48.
劉娜娜, 劉長軍, 李紅軍, 等, 2014. 益生菌在水產(chǎn)動物飼料中的應用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飼料工業(yè), 35(14): 53-56.
齊欣, 魏雪生, 陳穎, 等, 2007. 益生菌對彭澤鯽生長性能及水體環(huán)境的影響[J]. 中國飼料(17): 27-29.
農業(yè)農村部漁業(yè)漁政管理局, 全國水產(chǎn)技術推廣總站, 中國水產(chǎn)學會, 2021. 中國漁業(yè)統(tǒng)計年鑒[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1-29.
李寧宇, 劉利平, 華雪銘, 等, 2020. 豆粕影響日本鰻鱺黑仔鰻飼料中發(fā)酵豆粕對魚粉的替代效果: 生長、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標[J]. 海洋漁業(yè), 42(3): 352-364.
李軍亮, 2018. 兩種益生菌對凡納濱對蝦幼蝦和石斑魚幼魚生長和抗病力的影響[D]. 湛江: 廣東海洋大學: 2-11.
李利, 李澤健, 2021. 飼糧中添加乳酸菌對鯉魚生長性能、魚體組成及腸道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飼料(13): 80-83.
李瑞, 王勁松, 高夢祥, 2021. 乳酸菌對魚類生長影響研究進展[J]. 水產(chǎn)學雜志: 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 1363.S.20210625.1432.002.html.
楊紅玲, 孫云章, 馬如龍, 等, 2010. 斜帶石斑魚()腸道乳酸菌MM1和MM4抑菌特性研究[J]. 海洋與湖沼, 41(4): 543-548.
吳凡, 蔣明, 文華, 等, 2019. 飼料碳水化合物與脂肪比例對吉富羅非魚成魚生長、體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J]. 南方水產(chǎn)科學, 15(4): 53-60.
何志剛, 2013. 植物乳桿菌在水產(chǎn)養(yǎng)殖中的應用[J]. 科學養(yǎng)魚(12): 73-74.
何勤, 賈睿, 曹麗萍, 等, 2021. 氧化應激對鯉抗氧化狀態(tài)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水產(chǎn)學報, 45(1): 33-43.
沙玉杰, 王雷, 孫國瓊, 等, 2016. 飼料中添加兩株乳酸菌及其發(fā)酵上清液對凡納濱對蝦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海洋科學, 40(3): 59-64.
張林寶, 陳海剛, 田斐, 等, 2020. 三唑磷對翡翠貽貝神經(jīng)毒性與氧化損傷效應的性別差異研究[J]. 南方水產(chǎn)科學, 16(6): 75-80.
張洪玉, 2019. 干酪乳桿菌YYL3和植物乳桿菌YYL5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斑點叉尾鮰生長、免疫及腸道菌群的影響[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 4-12.
林艾影, 王維政, 陳剛, 等, 2020. 2種乳酸菌對軍曹魚幼魚生長及消化酶、免疫酶活性的影響[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40(5): 112-117.
鄭玉, 周永燦, 張永政, 等, 2017. 乳酸菌對凡納濱對蝦生長及非特異性免疫力和抗逆性的影響[J]. 熱帶生物學報, 8(3): 241-247.
鄭曉婷, 段亞飛, 董宏標, 等, 2016. 植物乳桿菌對凡納濱對蝦生長、消化酶活性和腸道組織形態(tài)的影響[J]. 水產(chǎn)科學, 35(1): 1-6.
胡宗福, 牛化欣, 于建華, 等, 2020. 飼料中添加植物乳桿菌對細鱗鮭生長及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影響[J]. 動物營養(yǎng)學報, 32(1): 346-356.
胡愛心, 劉金松, 許英蕾, 等, 2021. 乳酸菌抑菌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動物營養(yǎng)學報, 33(12): 1-9.
逯尚尉, 劉兆普, 余燕, 2011. 密度脅迫對點帶石斑魚幼魚生長、代謝的影響[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18(2): 322-328.
FAWOLE F J, ADEOYE A A, TIAMIYU L O,, 2020. Substituting fishmeal within the diets of African catfish (): effects on growth, nutrient utilization, haemato-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 [J]. Aquaculture, 518: 734849.
LEI Y, SUN Y F, WANG X D,, 2021. Effect of dietary phosphorus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lipid metabolism of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 [J]. Aquaculture, 531: 735856.
LIU Y T, MIAO Y Q, XU N,, 2020. Effects of dietarypolysaccharides (APS) on survival, growth performance, activities of digestive enzyme, antioxidant responses and intestinal development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 larvae [J]. Aquaculture, 517: 734752.
WU Z X, FENG X, XIE L L,, 2012. Effect of probioticCh9 for grass carp,(Valenciennes, 1844), on growth performance,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J].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8(5): 721-727.
ZHAO L L, YANG X Z, CHENG Y X,, 2012. Effects of histamine on survival and immune parameters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31(3): 827-834.
EFFECTS OF-ENRICHED DIET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TIOXIDANT ABILITY, AND SERUM BIOCHEMICAL LEVEL OFYUNLONGGROUPER
LI Zhong-Qin1, ZOU Wen-Zheng1, ZHANG Guang-Ming1, YANG Qiu-Hua2, ZHUANG Ruo-Fei3, QIAO Xin-Jun3, JIANG Xing-Long1
(1.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for Eel Indust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isheries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2. Fujian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Xiamen 361012, China; 3.Xiamen Huiying Anima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21, China)
The effects ofsupplementation on the growth, intestinal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intestinal and liver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serum biochemical level of grouper (×) were studied. A basal diet was enriched by addingin doses of 0 (the control), 1×105, 1×107, and 1×109CFU/g representing different groups,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average weight (FAW), weight gain rate (WGR),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amylase (AMS), lipase (LPS), chymotrypsin (CHY),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and catalase (CAT),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in the intestine of grouper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dose ofadditionThe total protein in serum (TP), albumin (ALB), cholesterol (TC),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acid phosphatase (ACP),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decreased slightly, and triglyceride (TG) increased slightly,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l the indices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0.05). In 1×105CFU/g dose group,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ntioxidant ability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WG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19.8% (<0.05). T-AOC and SOD of intestin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93.2%, and 2.9% (<0.05) respectively, and MDA of liv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32.7% (<0.05). In dose group of 1×105CFU/g, the FAW, WGR, and SGR indicative of growth performance of group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other dose groups (<0.05). The feed coefficient (FC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activities of AMS, LPS, and CHY in intestin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spectively by 13.0% (<0.05), 166.9% (<0.05), and 61.1% (<0.05), but the antioxidant performance of grouper intestine and liver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only MDA of liv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23.9% (<0.05). Therefore, a certain dose ofsupplementation on diet could improve the intestinal digestion and antioxidant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grouper. However, i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erum biochemical level of grouper and nor any adverse effects on the metabolism of grouper. This study provides basic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in the culture of grouper in a green and healthy way.
; Yunlonggrouper (×); antioxidant ability; serum biochemical level
*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 2021N0014號;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 2020YFD0900102號; 財政部和農業(yè)農村部: 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資助, CARS-46號; 福建省海洋經(jīng)濟發(fā)展補助資金項目, FJHJF-L-2020-4號; 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項目, 19CZP003HJ07號; 集美大學培育基金, ZP2021003號。李忠琴, 博士, 副教授, E-mail: zhqinli@jmu.edu.cn; 同等貢獻第一作者: 鄒文政, 高級實驗師, E-mail: wzhzou@jmu.edu.cn
江興龍, 博士, 教授, E-mail: xinlongjiang@jmu.edu.cn
2021-09-21,
2021-10-24
Q956; S965
10.11693/hyhz202109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