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聲
(遼東學院化工與機械學院,遼寧丹東 118000)
“課程思政”是指在大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融入科學的思想理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思想政治元素,通過合理有效挖掘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教育資源,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為目標,實現全課程、全員育人理念。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該理念的提出確定了課程思政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標,是我國高校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內涵化需要,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無機化學課程實施思政教育,其意義在于:①完成學校立德樹人的任務;②滿足學生政治成長的需要;③給予學生正確的政治引領,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④完善學生人格修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素質;⑤提升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青年建設者的使命擔當。
“課程思政”良好實施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思政能力。“課程思政”先要從教師思政開始,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能力,要求教師重新構建全面育人觀念。
言傳身教、立德樹人,是指教師將個人特質自覺融入課堂。教師的格局和視野會影響學生,教師的嚴謹正直會給學生樹立榜樣。教師的國家和社會責任感、嚴謹工作態(tài)度、和建設者的使命擔當是“課程思政”實施的前提和保障。
探討傳統(tǒng)理工科課程的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教學的融合,進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并將思政元素融入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也必然是課程變革的過程。2020年,課題組在無機化學課程中開展了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將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內容及方法有機融合,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追求、有責任、有擔當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棟梁之才。
無機化學是研究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物質結構基礎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的一門科學,該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凝聚了無數科學家的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如:①化學發(fā)展歷史和我國化學發(fā)展歷程和工業(yè)現狀與愛國主義和職業(yè)使命有很好的契合度;②中國科學家事跡可激勵學生的科學理性和求真務實態(tài)度;③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可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熵定義讓學生知道維系社會穩(wěn)定和治安對國家和個人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平衡移動涉及到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概念?;瘜W反應方向和速率的影響因素,一些微小的改變會決定反應的方向和進度,嚴謹求真是工作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品質。催化劑的使用和選擇不僅關系到反應的發(fā)生,還可影響反應產物的結構和性能,提醒學生要樹立正確三觀,在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作出正確的選擇。
1.以理論為橋梁融入思政教育
無機化學課程中抽象的理論概念很多,一味地枯燥講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和畏懼心里,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畏難思想,并有助于學生價值體系的形成。
2.利用科學史為切入點融入思政教育
將化學史的講解穿插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熟悉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和著名的化學事件,通過典型人物和事件,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養(yǎng),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
3.將身邊的化學融入思政教育。
教師由身邊化學問題引出深奧的理論和概念,再將理論運用到實際,在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把知識背后的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課程教學中,需對課程當前的成績評定方法進行適當調整,在平時成績評定中體現將知識賦予的精神和價值外化于教學過程,內化于學生品行和修養(yǎng)的形成中。
通過項目實施和實踐,基本完成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達到了項目申請時所設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