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晚清《申報》,在1904年10月12日這一天,“羊城雜錄”欄目刊發(fā)了一條簡訊:“西關(guān)巡警第五局查得通心街某店主專收字紙作還魂紙,遂執(zhí)送北正局枷責(zé)示懲?!币簿褪菑V州西關(guān)的巡警發(fā)現(xiàn),通心街一個店主收集舊書舊報或其他寫有字跡的紙張,溶化后用來再造新紙,因此把他抓了起來,押送到巡警北路正局接受戴枷示眾的懲罰。
回收廢紙再利用,屬于節(jié)約資源的行為,應(yīng)該點贊表揚,怎么還給法辦了呢?其實,那個年代不是所有的廢紙都可以再利用的,從“敬惜字紙”角度出發(fā),店主被罰就不難理解了。
在明清以迄民國,“敬惜字紙”是人們心頭嚴(yán)肅的道德法則,也是一種社會價值體系。明清以迄民國,但凡寫有字跡的紙張,哪怕作廢了,也不能隨意丟棄,不能挪作他用。各地均有紳士出面牽頭成立敬惜字紙會、惜字局之類的民間組織,籌措經(jīng)費,安排專人處理字紙事宜。
處理流程如下:人們把廢舊字紙存放在專用紙簍里,司事人員會定期上門收集,然后將字紙送入惜字亭(又稱惜字塔、字紙亭、焚紙爐等)焚化。紙灰一定要運到江河由流水沖走,或埋入地下。
晚清時期,廣州街頭收集字紙的工人,可能像今天的清潔工一樣多見。為了勸導(dǎo)百姓真正做到敬惜字紙,官府和紳士開展了不遺余力的宣傳。他們編寫了《惜字律》《惜字功罪例》等通俗易懂的順口溜,通過報刊或印成布告廣泛宣傳。這些順口溜告誡人們,文字乃圣人所造,必須保持敬畏之心,不得將字紙揉搓棄地,不得將字紙剪成鞋樣,不得以字紙造還魂紙,不得用字紙擦拭污穢,不得用臟手翻閱書籍,不得坐在字紙上……
敬惜字紙的精神并沒有寫入《大清律例》,但這不妨礙地方官制定相應(yīng)的懲戒辦法。像廣州警察局對店主動用刑罰這樣的,位于處罰較重之列。無獨有偶,上海縣對這類案件的懲罰也不遺余力。1896年,有人在上??h收購舊書報,運到天津,賣給鞋鋪作鞋底,每斤可賺五十文左右。此事被人告發(fā)到縣衙,知縣派出巡防局差役,捉拿了3人歸案。知縣怎么處理呢?對他們施用了笞刑(用小竹板打屁股),然后送回原籍。
盡管舊社會識字率不高,但官府和民間都愿意盡力維護(hù)“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這也是中華民族尊重文字、崇尚文化的價值追求的體現(xiàn)。
(摘自《羊城晚報》 張永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