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補生
靜思齋為故紙藏界黑馬,自謙“在史學之門外,作藏界之清流”,素以收藏研究黃埔軍校史料,整理影印歷史文獻而聞名遐邇,訪客達55 萬之多,其中不乏黃埔后代尋求前輩軍校畢業(yè)照片,及專家學者索取難覓史料。博主80 后,網(wǎng)名糞石公,實名取父母姓氏叫于岳;緣由外公岳侖在四野文工隊為《我是一個兵》譜曲,故具革命軍人基因,雖非黃埔后人,卻熱衷于收藏黃埔同學錄,并整理名錄公示于博客方便后人查詢,并無償提供前輩軍校戎裝寫真,解其思親之苦,分享其瞻親之樂。此舉乃為親愛精誠之表現(xiàn),亦謂黃埔精神所感召。
筆者和于岳因同好相識而結(jié)忘年之交,經(jīng)常研討彼此對黃埔藏品的解讀,十余年從未間斷。近日,見于岳又淘得寶島回流黃埔故紙,搜奇抉怪,借以分饗讀者。
這是一張上世紀30 年代的邀請函,信箋紅色豎格八行,天頭印有紅色宋體“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一期入伍生預備班用箋”,函文為復寫藍色文字:
/ 邀請函。
敬啟者:嘉宴歲闌,古人所訓,同舟風雨,袍澤情殷,更期除舊換新,互臻親愛,周復裁桃種李。策紀首功,順總理之天人,惟領(lǐng)袖為木鐸,藉堅金石角厲精神。爰擇歲除日午后五時,假本校工字堂聊作東道之主,藉謀團聚之歡;尚兾騎軒并臨,是為至幸,耑頌,歲祉,并祝雙釐。同仁均此,恕不分函。
唐冠英、易龍同訂
十二月廿七日
該邀請函的背景,可參考陳宇編著的《黃埔軍校年譜長篇》中的一段記載:
/ 第1 總隊長唐冠英。
/ 第2 總隊長易龍。
南京時期,1934 年9 月中央軍校錄取第十一期新生入校,主要來自北平、洛陽、漢口、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前來投考的熱血青年不下萬人,錄取者先后到南京入學,編為兩個入伍生團。經(jīng)考試錄為正取生700 人,編為入伍生第1 團,后稱第十一期第一總隊(1934 年9 月入學至1937年8 月南京畢業(yè)),總隊長唐冠英少將(別號超伯,江蘇阜寧人;保定軍校九期步科畢業(yè))。備取生700 人納入預備班,稱入伍生預備班,編為入伍生第2 團,后稱第十一期第二總隊(1934 年9 月入學至1937 年10 月九江畢業(yè)),修業(yè)期延長兩個月,主要是每日補習3 至4 節(jié)文化課,課程有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外語;文化課的開設(shè),是為學習軍事課而打基礎(chǔ)的。總隊長易龍(別號見田,原籍湖南湘鄉(xiāng),生于江蘇丹徒;保定軍校二期步科畢業(yè))。本期學生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五科,步科人數(shù)最多;下設(shè)大隊,大隊下設(shè)第1、2、3隊,每隊設(shè)3 個區(qū)隊,每個區(qū)隊設(shè)3 個班。第十一期兩個總隊的教育實施,與前幾期無甚差異。
本期學生從9 月開始接受入伍生訓練教育,舉凡衣、食、住、行均有規(guī)定;衣指著裝,由軍裝的折疊、擺放、取拿、穿著和還原的分解動作做起,反復演練,再進行連續(xù)動作。軍裝的取放,穿戴次序都要求整齊劃一,不得有半點雜亂,連綁腿打幾道花和皮帶卷幾道圈,都是嚴格要求一致的。食指飯廳用餐,進入飯廳在固定位置坐好,值星官發(fā)出“開動”口令方可動筷,吃飯十分鐘,只要值星官一喊“起立”,不管吃飽與否必須立即放下碗筷出飯廳。住指宿舍內(nèi)務,凡離開自己的鋪位,被單要鋪得一展平,被蓋要疊得四角棱正像豆腐塊,四邊要成直線。皮帶、面盆、衣物、鞋襪的擺放都要一條線,連牙刷、牙膏、肥皂和口杯把兒的方位都要一致,毛巾疊成方塊置于面盆中央。各區(qū)隊副和隊值星官則有檢查內(nèi)務的職責,班長是班內(nèi)務的當然責任人,整理內(nèi)務是磨練學生的心志和毅力,小過必糾。行指行為舉止,軍人要衣著整潔、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姿,叫作軍容。軍容和軍紀是一個軍人合格與否的外在標志,學生經(jīng)過訓練教育都十分自重。
轉(zhuǎn)眼間到了年底,唐冠英、易龍二位總隊長關(guān)心學生生活,共同商訂次年2 月3 日(農(nóng)歷年三十)舉辦宴會,并擬定了邀請函,函文大意:一年將盡的時候,將舉行盛宴。古人曾說:同舟風雨,袍澤情殷。在入伍訓練期間,我們共同經(jīng)歷了緊張而有序的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期待辭舊迎新那天,同學們以互贈禮物表示親愛情誼,循環(huán)著禮尚往來。為遵行孫總理遺囑親愛精誠,聯(lián)絡(luò)師生感情,發(fā)揚黃埔精神,于歲除日(即年三十)下午5 點鐘,在本校工字堂團聚,我們恭候大家的光臨。12 月27 日,邀請函由總隊部司書復寫多份下發(fā)各隊周知;想必歲除日那天工字堂的宴會一定是在歡樂喜慶氣氛中圓滿結(jié)束。綜上所述,顯而易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證是史和論的基礎(chǔ)”,續(xù)寫黃埔校史必源自黃埔文獻實物及三親(親歷、親見、親聞)史料,不可或缺?!皻q月無言,故紙能語”,這正是收藏黃埔故紙的意義。
邀請函中提到的工字堂位于軍校北部。據(jù)黃埔校史《南京本校之建設(shè)》記載:
本校教職員每周必須聚餐一次,因職員隨校務進展而益增多,故決定建筑可容千余人會食堂一所,于1929 年7 月12 日開工,9 月9 日落成,其形如工字,故名之曰工字堂,進門左右有休息室三大間,小便池兩所,中為食堂,食堂之東有音樂樓,后有辦公室及廚房,兩側(cè)有門以通南北,登臺高度2 尺,屋檐高度14 尺,屋頂26 尺,面積113.72方丈(1 方丈約等于11 平方米),造價180.00 銀元/方丈,合計20.875.80 銀元。
/ 南京本校工字食堂外景。
工字堂工程款并非全由國民政府撥與,而是另有出處。1928年秋,張治中(別號文白,安徽巢縣人,保定軍校3 期步科畢業(yè))任中央軍校教育長執(zhí)掌軍事教育工作。其時用人制度:新到任教職員薪餉打七折,名曰試任;過3 個月改發(fā)九成,名曰代理;所扣薪餉用作校內(nèi)興建和擴建工程的基金。當時新建的大禮堂、工字堂、健身房等,都是用這筆基金興建起來的。
/ 南京本校工字食堂內(nèi)景。
校部還制定了工字堂會餐制度,每周至少于星期六會餐一次,參加人員為少校以上教職員和學生代表,費用除學生外,都在薪餉內(nèi)扣下。餐桌玻璃臺面下有白色加花邊臺布,東西排列二三十列條桌,西面是校部高級官員席位,遞次按階級向東延伸,最東面是音樂廳,軍樂隊在音樂廳奏樂助興。會餐時除教育長講話外,還有娛樂活動,如抽簽輪流說笑話、講故事,或者唱京戲,等等。每逢節(jié)日常請蔣校長夫婦參加會餐,有時也邀請外賓參加。這個會餐用意很深,可對內(nèi)增強內(nèi)部的團結(jié),對外宣傳“親愛精誠”的軍校生活,又可以達到蔣介石籠絡(luò)人心的目的,因此,會餐制度一直延續(xù)下去。
黃埔8 期炮科生趙震(遼寧梨樹人,曾留校任中尉助教、上尉區(qū)隊長)回憶:
我在軍校受訓時,每星期六中午各隊派兩個學生參加工字堂會餐。校長經(jīng)常參加軍校會餐,有時偕夫人宋美齡同往。這也是校長向?qū)W生表示親近的一種手段。我參加過幾次會餐,開飯時奏樂,沒聽到校長講過話。
黃埔10 期步科生嶺光電(彝族,四川越西人)回憶:
校慶十周年時,大會聚餐在工字堂,每隊選2 人參加。我問參加聚餐的戰(zhàn)車隊劉文超(別號明遠,遼寧沈陽人)吃得怎樣?他說:“還是隊上會餐比較自由,那里在大官面前有點拘束,菜雖精但少,不便盡肚子吃?!蹦菚r已倡導新生活,須知禮義廉恥,處處要檢點自己了。
本校工字堂舉行公宴招待的國內(nèi)外來賓不可勝數(shù),以國內(nèi)團體為多,舉例如次:
一、1930 年2 月,全國童子軍因檢閱會集南京。21日晚7時,本校在工字堂舉行歡迎全國童子軍大會,蔣校長及張教育長均有極誠懇之歡迎詞,至9時余始散,極盡賓主之歡。
/ 學生出游。
二、1933 年4 月18 日, 上海圣約翰大學籃球隊來到南京新街口業(yè)余體育場,與中央軍校籃球隊切磋球藝,晚上就餐工字堂。軍?;@球隊,久已馳名中外,曾打敗滬上籃球霸主之外僑海賊隊,為中國運動史上最光榮最神偉之權(quán)威;曾代表中國隊參加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
三、1934 年6 月16 日,南京中央軍校舉行黃埔建校十周年紀念大會。正午12 時,舉行公宴于工字堂,與宴者為校務委員及員生代表約600 余人。宴會時蔣校長有長篇訓話《如何準備民族斗爭》。
四、1937 年,北平各校學生感于國民政府致力于復興民族事業(yè),為表示尊崇之致意,特集資籌鑄寶劍,中經(jīng)數(shù)月之鍛煉,已成干將莫邪之神器,復為昭示隆重尊崇之意,爰組織“北平學生赴京獻劍團”。該團一行104 人,于2 月14 日抵達南京。該團久慕黃埔軍校盛名,2 月18日赴中央軍校參觀,由校派員引導參觀全校各項建筑與學生各種術(shù)科表演,并在工字堂設(shè)宴招待。22 日假軍校大禮堂舉行獻劍典禮,由蔣介石親自受劍,并對該團點名訓話,詞意懇切,最后在大禮堂前同攝一影以留紀念。
何謂座?漢典釋義:舊時對官長或?qū)λ说木捶Q。在黃埔軍??锘蛐形闹?,常出現(xiàn)某某座文字,如:稱校長為校座,教育長為教座,處長為處座,等等。另見1937 年《會聲月報》要聞兩則,校座、教座,昭昭在目。
其一:歡送前教育長張治中離校
本校前教育長張治中自綜理校政以來,銳意經(jīng)營,十余年如一日,本年入春以來,因操勞過甚,體力漸覺不支,非長期休養(yǎng),難期康復,經(jīng)于4 月中旬呈準校座辭去教育長職務,全校官員生聞訊,均依依不舍。爰決定舉行公宴及告別式,歡送張教育長離校。茲將各情略志如后:
舉行公宴:19 日正午12 時,全校官員生在工字堂舉行公宴,是日到會者,除張教育長暨全校官長外,并有學員生代表多人。席間觥籌交錯,頗極一時之盛。公宴后,全校各部分別與張教育長合影于總理銅像前,以留紀念。其攝影程序如下:(一)全校各廳處科班課室全體文武教職員與教座攝影;(二)十一期學生第一、二總隊全體官生與教座攝影;(三)十二期學生總隊全體官生與教座攝影;(四)軍官高等教育班代表、騎兵軍官教育班、戰(zhàn)術(shù)研究班全體官長學員與教座攝影;(五)十三期入伍生團全體官生與教座攝影;(六)空軍、五校入伍生營全體官生與教座攝影。
舉行告別式:4 月26 日,全校教職員生齊集總理銅像前舉行張教育長告別式。張教育長于軍樂悠揚聲中蒞臨主席并致告別辭,情意纏綿,多所朂勉。訓話畢,復舉行閱兵式,閱兵畢,即步出校部大門。此際軍樂大作,全體學員生立正舉槍致敬,校部重要官長暨各隊官長均步行恭送至黃埔路口,始各珍重握別。
其二:陳教育長蒞校履新
張教育長辭職后,校座呈請軍事委員會,特任陳繼承(別字武民,江蘇靖江人;保定軍校二期步科畢業(yè))為教育長。陳教育長奉命后,即于5 月1日蒞校履新,并舉行布達式,布達式畢,全校教職員生公宴新教育長,藉資慶祝。茲將各情分志于后:
布達式盛況:是日午前9 時,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次長陳誠陪同新任陳教育長乘車蒞校,本校各部處團隊主管官列隊歡迎于校部大門。9 時許即開始舉行布達式,由何部長主席領(lǐng)導行禮如儀后,即席宣讀布達詞畢,全體官生向陳教育長敬禮,繼全體參加官員生誦讀黨員守則與軍人讀訓及校歌畢,復由何部長訓詞,首述張教育長辭職原因,校座特派陳同志繼任教育長之經(jīng)過,繼述陳教育長之革命歷史暨校座付讬之重,最后指示今后整飭校務之方針,并勉全體服從命令云。繼由陳教育長致詞,大意謂:服從校座命令,本我黃埔精神,刻苦耐勞,奮斗犧牲,一致在我們領(lǐng)袖領(lǐng)導之下,負起復興中華民族與實行三民主義的責任。
舉行公宴:布達式舉行完畢后,于正午12 時在工字堂舉行公宴,藉資慶祝,所有本校少校階級以上之軍官佐屬;各總隊班團營指派學員、學生代表一人;教導總隊營連長以上主官,一律參加。何部長親臨宴會,席終,何部長、陳教育長相繼起立致詞后,始盡歡而散。
陳教育長蒞校履新后,于5月8 日總理紀念周席上,特宣示今后辦學之意向,內(nèi)容分三點:一、遵守校長教訓,發(fā)揚黃埔精神;二、對于教育事務以躬行實踐的精神,努力改進與創(chuàng)造;三、對于辦事要確守軍紀,力求上進。
/ 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簡稱陸軍總部,后改為國防部)于1946 年2 月15 日在南京正式成立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人選派定如次:庭長石美瑜,審判官高其邁,檢察官陳光虞(以上司法行政部派),審判官孟傅文(陸軍總部主任軍法官)、胡連云(海軍部派)、包啟黃(軍政部軍法司派)、藍東升、宋膺三(陸軍總部派)。該法庭設(shè)于陸軍總部(原中央軍校舊址)工字堂內(nèi),凡特別重要戰(zhàn)犯及犯罪地域在南京者,均由該法庭審判。當時陸軍總部拘留在京之戰(zhàn)犯,僅內(nèi)田孝行(日軍78 師團長),酒井?。ㄈ毡?3 軍司令官)及下士官等8 人,已開始偵察,俟各地重要戰(zhàn)犯解來后,即可正式開庭審判。
5 月30 日,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在南京陸軍總部工字堂公審戰(zhàn)犯酒井隆。這是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成立以來的首次公審,中外旁聽人士及新聞記者、攝影人員共300 余人到庭。庭長石美瑜,檢察官陳光虞。上午9 時36 分開庭,瘦削的酒井隆戴深度近視眼鏡,著藏青舊西裝及翻領(lǐng)衫,在軍憲監(jiān)視下,挾書三冊蹣跚入場,就被告席。庭上訊問酒井隆姓名、年齡、籍貫后,檢察官宣讀起訴書要點并由翻譯官逐段譯成日語。繼根據(jù)起訴書逐一詰詢被告出身、經(jīng)歷及在日本對中國侵略戰(zhàn)爭期間之所任職務,酒井隆一一均稱是,唯對有關(guān)七七事變前后之重要史實之問話,被告均有狡辯推諉。8 月27 日,日本戰(zhàn)犯酒井隆經(jīng)中華民國國防部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判決死刑,9 月13日被槍斃,這是日本戰(zhàn)爭罪犯在華伏法第一人。為此,目擊證人、著名記者王火撰文《戰(zhàn)犯酒井隆伏法記》發(fā)表于9 月18 日重慶《時事新報》,詳述經(jīng)過如下:
9月13 日午后4 時10 分,日本戰(zhàn)犯中將師團長酒井隆在南京雨花臺刑場槍決。酒井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稱為“華南之虎”,作惡多端,當該犯被押下囚車步向刑場時,滿布四周山上之無數(shù)觀眾歡聲雷動,熱烈鼓掌。酒井隆穿藏青色西裝,鵝黃襯衣,白花點黑領(lǐng)帶,下著褐褲黑皮鞋,戴黑邊眼鏡。下車后,態(tài)度尚能勉強矜持,但臉色已如黃蠟。行刑者為國防部警備區(qū)三營九連少尉周文杰,自囚車上扶酒井隆下車,各報記者紛紛上前拍照,酒井隆還略作笑容,被攝影后即在兩列武裝士兵警戒下,抵達刑場草地。酒井隆向南立定,周少尉掏出駁殼槍,先向其背中心一槍,接連又向左背肋心臟一槍,酒井隆即向右前方仆倒,旋自動翻轉(zhuǎn)仰臥,兩腿平伸,雙手握拳,上臂微屈,面部猙獰,兩分鐘后遂告氣絕。由于日寇侵華燒殺奸淫之暴行,南京人民體會特深,故當時見到戰(zhàn)犯受到懲罰,周圍滿山滿崗群眾鼓掌達兩分鐘以上。監(jiān)刑官此時命地甲上前檢查戰(zhàn)犯是否身死,地甲是一六十余歲老頭,留有兩撇胡須,體形瘦削,奉命走近尸身,掀開西服外衣,先摸胸口,后摸嘴唇,然后回身走向法官說:“報告!死了!”于是四周掌聲再度響起。外國記者觀看者也連說:“Good!”
/ 日本戰(zhàn)犯酒井隆伏法。
9 月14 日,南京市各處遍貼槍斃戰(zhàn)犯酒井隆的布告,原文部分如下:
案查戰(zhàn)犯酒井隆,參與侵略戰(zhàn)爭,在香港廣東等地,縱兵屠殺俘虜傷兵及非戰(zhàn)斗人員,并強奸槍殺平民、濫施酷刑、破壞財產(chǎn)等情,事實昭彰,罪證確鑿,業(yè)于本年8 月27 日經(jīng)本庭(中略)判處死刑,茲奉參謀總長陳(注:指陳誠)本月13 日電令:“……原判依法判處死刑,尚無不當,經(jīng)呈奉國民政府主席批令指復照準,即希遵照克日執(zhí)行具報為要”等因奉此。特于即日下午三時,將該犯酒井隆一名提案驗明正身,押赴刑場,依法執(zhí)行死刑。除呈報外,令即布告周知。此布,計開戰(zhàn)犯酒井隆一名,男,六十歲,日本廣島縣人,住東京。
布告之下,圍觀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