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向鵑夫妻系廣東省韶關市人,因經營公司需要向許梅借款。二人借款多年未按約定償還后,許梅將其告上法庭。判決生效后,吳曉、向鵑并未在判決確定履行期限償還借款本息。鑒于二人拒不履行生效判決書確定的義務,且違反財產報告制度,法院遂依法將二人納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
就在這個當口,許梅將吳曉出具給她的借條拍照,對正文內容、電話號碼進行涂抹處理,并配上“住著豪宅,戴著十多萬元的手表,借現金給他,欠錢不還天天吃好穿好,親們認準不要和這種人做生意”的文字發(fā)布到微信朋友圈。緊接著又對吳曉一家人合照中小孩的畫面進行涂抹處理后,連同上述經過處理的借條照片一起拍攝成視頻發(fā)布到抖音平臺。
吳曉看到視頻后,認為許梅的行為已構成侵權,遂以侵犯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為由起訴許梅。
法院經審理指出,雖然許梅未經他們同意公開發(fā)布他們家的相關信息,但在發(fā)布前已對借條中的電話號碼、合照中的孩子等涉及隱私內容做了涂抹處理,發(fā)布的主要內容與客觀事實基本一致,沒有捏造、歪曲事實,也沒有使用侮辱、誹謗性言辭。
法院同時指出,許梅發(fā)布這些內容的目的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發(fā)泄自己對吳曉、向鵑被長期追償仍拒不償還借款本息的憤怒情緒,譴責吳曉、向鵑欠款不還的不誠信行為。而吳曉、向鵑亦未提供證據證明許梅的行為對其造成何種影響和損害后果。
法院認為,許梅在朋友圈、抖音發(fā)布吳曉、向鵑的相關內容,雖欠妥但未構成侵權,不應承擔侵權責任。故法院駁回了吳曉、向鵑的訴訟請求。
雖然本案事出有因,且許梅的行為不構成侵權,但這種私下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不宜提倡。追索債務應通過合法途徑,不要在網絡上隨意散發(fā)類似本案這樣揭發(fā)“老賴”的信息,應積極營造誠信友善的社會風尚。
(《檢察風云》2022年第1期 朱合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