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阿芬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辈唤?jīng)意間,春節(jié)又翩翩而至。不管時光如何流逝,家鄉(xiāng)的年味總是氤氳在我的記憶深處,歷久彌新,回味無窮。這些年味是人們用溫情與勤勞描繪的畫面,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一種溫暖的回憶。
趕年集
在家鄉(xiāng),趕集叫“赴圩”,趕年集就是在臨近除夕去赴一場熱熱鬧鬧的圩日。離家鄉(xiāng)最近的集鎮(zhèn)是九龍江北溪畔的薌城區(qū)浦南鎮(zhèn),離我村有六公里左右。平日里浦南集市逢農(nóng)歷二五八,但是過了臘月二十五,天天都有集市。人們或走路或騎自行車頂著朝霞,冒著晨霧,繞過村莊,急匆匆趕到碧溪渡口,鄰村來趕年集的人們也蜂擁到渡口,各自買了一塊錢的船票,便紛紛上了小船,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各種農(nóng)產(chǎn)品,還有雞鴨鵝等牲畜把整只小船擠得滿滿的。小船馬達的聲響蓋過了喧嘩聲,站在船上,江風習習,江面波光粼粼,伴著跳躍的陽光,也伴著那顆跳躍的心。
片刻,船就到了浦南渡口,挑籮筐的,背袋子的,提菜籃子的人們像潮水般一樣涌向集市。集市就在沿江而建的大街,街道兩旁商店林立,五谷店、雜貨店、糖果店、花店、布匹店琳瑯滿目,讓你應接不暇;文具玩具、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五花八門,讓你眼花繚亂;賣燒雞的,油條煎餅,鹵面手抓面等各色小吃應有盡有,香味撲鼻。當然了,紅紅火火的春聯(lián),種類繁多的鞭炮是最顯眼、最熱鬧的。集市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吆喝聲、討價還價聲,雞狗鴨鵝的喧叫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趕集的人們賣完挑來的農(nóng)作物,就開始購買米粉、面線等年貨,或添置筷子、勺子或菜板。跟隨大人來趕集的小孩就是湊湊熱鬧,在人流涌動的集市里穿梭,遇見同村的玩伴,隔老遠就招手呼喚:嗨,你也赴圩?。∪缓缶秃襞笠榈毓渫陽|家逛西家,五顏六色的糖果,各式各樣的小玩具都是小孩涉獵的對象。
光陰如九龍江水,滔滔不絕地流走了幾十年,昔日鼎盛輝煌的浦南集市已褪去繁華,顯得蕭條落寞了。如今九龍江北溪浦南大橋已橫跨兩岸,方便快捷。但浦南集市的繁華不再,熱鬧消失……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又叫對聯(lián),門對,楹聯(lián)。鄉(xiāng)親們的春聯(lián)大都是請村里會寫毛筆字的人代寫的。臨近春節(jié),鄉(xiāng)親們到供銷社買回紅紙和墨汁,然后裁好紅紙,折好格,折成“四字格”“五字格”,再請鄰居和氣善良的坤叔揮毫潑墨書寫春聯(lián)。央求坤叔寫春聯(lián)的鄉(xiāng)親特多,先來后到,坤叔筆走龍蛇,一氣呵成,不一會兒,殷紅喜慶的春聯(lián)早已層層疊疊地擺滿房屋、門檻。“福如東?!薄皦郾饶仙健薄爸駡笃桨哺?,花開富貴春?!薄皷|西南北財,春夏秋冬?!薄吧馀d隆達三江,財源茂盛通四?!薄@一副副嶄新又吉祥的春聯(lián)?“出爐”了,紅底黑字,鮮艷奪目,春意盎然。等候的鄉(xiāng)親們樂呵呵地贊賞坤叔人好,毛筆字也寫得好!整個房間彌漫著不僅僅是濃濃的墨香味,更多的是鄉(xiāng)親們那情感交流的人情味與文化味。
臨近除夕就要貼春聯(lián),老家把貼春聯(lián)叫做“糊門對”,糊門對已是人們除舊迎新的最耀眼標識。家家戶戶用自制的糨糊開始忙活糊門對,院門、房門、窗門,還有蘑菇房,柴禾房,甚至豬圈、牛棚、雞籠都貼上春聯(lián),在門楣上貼“抬頭見喜”,在米缸上貼“年年有余”,在蘑菇房上貼“五谷豐登”,在豬圈上貼“六畜興旺”……萬象更新,一片喜慶。一副副紅春聯(lián)像盛開的花朵紅遍村莊,紅紅火火,喜氣騰騰,成為鄉(xiāng)村一道亮麗的風景。這種火紅、興旺、祥和的氣氛是人們喜迎新春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蒸年糕
家鄉(xiāng)的年事從大掃除開始,從臘月初開始到二十三,人們都忙著除塵,辭舊迎新。把家里能搬動的東西全部搬到門口的空地上,搬不動的箱子柜子用鋪開塑料袋罩住,然后拿來一根長長的竹竿,一頭系上已捆扎好的嶄新竹葉,家鄉(xiāng)人在新年大掃除時就用它清掃屋里角落的蜘蛛網(wǎng)、灰塵。最后把一件件家當擦拭干凈后搬回屋里,一切窗明幾凈,煥然一新。掃塵,掃去了塵土污垢,也掃去了陰霾晦氣,迎來了氣象萬千的新年。
除夕前兩天,家家戶戶開始蒸年糕,“年糕”與“年高”諧音。將糯米提前浸泡在水里,然后和水一起在石磨上磨成漿后讓它變稠,再攪勻加入紅糖水放到蒸具上,蓋上大竹蒸籠,大約蒸四小時左右,香甜的大年糕就大功告成了。還有一種是用大米浸泡在水里磨漿后,撒上油蔥在大鍋上蒸就成了香噴噴的咸粿了。最好吃的要算“黑谷粿”。把浸泡好的糯米濾干放在石臼內(nèi),用木棒舂成勻細的糯米粉,那有節(jié)奏的踏踏聲就像輕快的音樂。然后家庭主婦們就變戲法般做成各種粿,有“豆包粿”“蝦米粿”“花生粿”等。一邊做著年粿,一邊放在蒸籠上蒸,灶火里吧嗒吧嗒響著,大鐵鍋里翻江倒海滾熱氣騰騰,整間屋子霧氣蒙蒙,好一幅“蒸蒸日上”的景象!
除夕晚上圍爐,家家戶戶的窗子透出溫暖的燈光,飄出了烤鴨、鹵肉、炸五香各種香味。年夜飯桌上一般會準備十二樣“美味佳肴”。雞鴨魚肉,臘肉香腸,在過年里,這些“奢侈”會得到暫時的滿足。還有寓意深刻的韭菜炒豆腐,豬蹄凍……座上,少不了推杯換盞,祝福的話語此起彼伏,“吃豆腐,年年有;吃肉圓,中狀元;吃豬凍,身體壯壯壯;吃雞鴨,笑哈哈……”一家人其樂融融,歡聚一屋,屋子里彌漫誘人的香味和溫馨的氣息。
投炮圈
春節(jié)是一定要放鞭炮的,據(jù)說放鞭炮能驅(qū)趕年獸,也是人們辭舊迎新,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祈盼。每逢春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買紅紙包裝的小連炮,常買的是用報紙包裝的掛炮,卷成一捆捆,小的有碗口大的6頭炮,還有8頭炮、12頭炮、24頭炮……更大的有如車輪。除夕那晚,家家戶戶在圍爐前后必定要燃放一掛鞭炮。人們早已挑好長長的竹竿,掛上鞭炮,小伙子就將竹竿舉得最高,讓鞭炮聲更響亮,讓鞭炮燃出的火光更刺眼明亮,似乎這才足以體現(xiàn)新年的喜慶和熱鬧。
最熱鬧的要數(shù)大年初二,村里一幅熱鬧的景象撲面而來——“投炮圈”。投炮圈曾經(jīng)是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一種娛樂活動。在空曠的場地上,用一串又長又大的鞭炮圍成一個圓圈掛在一個足有兩層樓高的竹竿上,這時聚集了家鄉(xiāng)一大半的村民,男女老少,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得水泄不通。參賽的男人們點燃一個個零散的鞭炮投往炮圈,不斷炮圈被點燃,這時炮聲、叫喊聲、祝賀聲、歡笑聲,匯成一曲農(nóng)村新年交響樂。投中炮圈可獲得獎品,更重要的是預示新的一年好運氣,好彩頭。最興奮的是貪玩的小男孩,等投炮圈結(jié)束后,他們?nèi)鐩_鋒一樣地跑過去,揀起地上的啞炮,偶爾有鞭炮在頭頂附近啪啪的響著,也無所畏懼……然后三五成群聚在一塊,各自掏出自己的零散鞭炮,爭相點燃,你放一個“啪”,他放一炮“砰”。調(diào)皮搗蛋者鬼點子多,獨出心裁的玩法花樣百出,層出不窮。有的學電影《地道戰(zhàn)》中把鞭炮竹放在破箱破鐵桶里面炸;有的點燃放進牛糞堆里,轉(zhuǎn)瞬糞便開花;更有甚者把鞭炮綁在豬或牛的尾巴,豬、牛在突如其來的啪啪聲中活蹦亂跳……打開記憶的畫卷,投炮圈,放鞭炮,那歡天喜地的熱鬧場面還清晰地印在腦海中,似乎還能看到那碎紅滿地,燦若云錦,喜氣洋洋,還能聽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還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那喜慶的、歡騰的火藥味。
吃“福肉”
以前,村里家家戶戶都會養(yǎng)豬,自家圈養(yǎng)的原生態(tài)豬,都是用地瓜、地瓜葉和菜葉、米糠等喂養(yǎng)出來,絕對綠色健康美味。年關(guān)將近,經(jīng)濟比較好的家庭都會殺一頭豬,自個兒留下最喜歡吃的豬排,還有比較稀有珍貴的豬內(nèi)臟等,除此之外賣給豬販,然后換一些錢購買年貨?!斑^年啦,豬肉吃個夠?!蹦菚r的豬肉真香,因為自家一年辛苦喂養(yǎng)的,平時很少吃到肉,所以每到年底,就是大快朵頤地吃上豬肉的美好時光,新鮮的豬肉或煮或炒,或炸或燉,花樣百出,讓人垂涎三尺。豬肚蓮子湯、油炸五花肉、鹵豬蹄包……最吃不膩的是豬肝面線,鮮嫩滑爽,美味十足,吃上一碗,就感覺特別滿足,特別幸福。
豬肉在老家是很受歡迎的,也是很吉慶的。在大年初二,宗族的鄉(xiāng)親就會找個吉祥地方再次殺豬,家家戶戶都能分到一塊豬肉,這時的豬肉叫“福肉”。村民們把分到的“福肉”回家煮著吃,表示“吃?!?,村民以此感謝神明讓主人喂養(yǎng)的豬順利長大,祈盼來年繼續(xù)養(yǎng)出肥豬來。如今,村民們不再養(yǎng)豬了,但吃“福肉”的習俗延續(xù)至今從未改變,我想這就是家鄉(xiāng)獨特的年味,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親朋好友那濃濃的鄉(xiāng)情,也是家鄉(xiāng)人對新一年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
歲月倥傯,時光翩躚。那些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年味如一道閃亮的光劃過溫暖的記憶,在聲聲鞭炮中串聯(lián)起過往的歲月,這些濃厚的年味在腦海中形成流光溢彩的畫面,是那樣溫暖快樂,吉祥如意。
sdjzdx202203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