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萌,譚福雄,楊晨,雷莉妍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省中藥資源產(chǎn)業(yè)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陜西省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陜西 咸陽 712083
牙周炎是一種非單因素致病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致病因素與皰疹病毒、細菌病原體和免疫反應有關[1]。慢性牙周炎是牙周炎的一種,常由初始的牙周炎逐漸演變?yōu)閲乐氐难乐芗膊?。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對于慢性牙周炎的診治十分重要,若不及時治療,最終會導致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損傷[2]。目前,慢性牙周炎的治療首要目標是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因,在此基礎上合并局部藥物或全身藥物進行鞏固治療。中醫(y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治療慢性牙周炎方面有較確切的療效[3]。玉女煎是古代經(jīng)典名方之一,常用于治療牙齦炎、急性口腔炎等胃熱陰虛證,現(xiàn)代臨床醫(yī)生用其來治療慢性牙周炎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未曾有系統(tǒng)的療效評價。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對玉女煎治療慢性牙周炎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進行評價,以期為玉女煎治療牙周炎提供臨床依據(jù)。
1.1 文獻檢索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pringer等數(shù)據(jù)庫,中文檢索詞“玉女煎”“慢性牙周炎”“臨床觀察”“臨床研究”“隨機對照試驗”;英文檢索詞“Yunv decoction”“Chronic periodontitis”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檢索時間為各個數(shù)據(jù)庫建庫之日至2020年9月。
1.2 文獻納入標準研究類型為公開發(fā)表的玉女煎治療慢性牙周炎的RCT。研究對象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抗生素,試驗組采用玉女煎或玉女煎聯(lián)合其他抗生素。受試患者的病程、用藥劑量及服藥方式等不限。結局指標[4]:①有效率(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②牙周袋深度 (periodontal pocket depth,PD);③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④齦溝出血指數(shù)(sulcus bleeding ind,SBI)。
1.3 文獻排除標準不能確診為慢性牙周炎患者;非RCT或者不能確定是否采用RCT的文獻;出現(xiàn)重復的文獻;試驗數(shù)據(jù)記錄不完整;不能獲取全文的文獻。
1.4 文獻選取與風險評估由2名研究者背靠背進行文獻篩選與質量評價,閱讀篇名、摘要,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并仔細閱讀全文,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玉女煎治療慢性牙周炎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如意見不統(tǒng)一時,請第三方人員協(xié)助判斷。然后提取第一作者、發(fā)表時間等信息。偏倚風險評估通過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絡中的“偏倚風險評估”進行評估。
1.5 統(tǒng)計學方法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軟件進行。本研究涉及兩種變量:二分類變量和連續(xù)型變量,對兩種變量采取的分析方法也有不同。對于二分類變量:組間差異用相對比值比(OR)表示,可信區(qū)間為95%;對于連續(xù)性變量,組間差異采用均數(shù)差(WMD)表示,可信區(qū)間為95%,當對同一種結局指標采取不同的測量方法或不同的計量單位時,用標準化均數(shù)差(SMD)進行組間合并。采用I2值來判斷異質性:當I2>50%時,提示異質性較高,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當I2≤50%時,提示同質性較高,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2.1 文獻檢索結果本研究共檢索出51篇中文文獻和0 篇英文文獻,經(jīng)過人工篩選,最終確定7篇符合納入標準的中文文獻,共包括591例患者,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共7篇文獻[6-12]被納入本次研究,包含591例受試患者,基線情況一致,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情況
2.3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對每一篇納入的文獻從隨機方法、分配隱藏、盲法、不完整數(shù)據(jù)報告和選擇性報告6方面進行質量評價,對每一項研究結果作出 “是”(低風險)、 “否”(高風險)和“不清楚”(未知風險)的判斷,見表2。
表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2.4 Meta分析結果
2.4.1 兩組牙周炎患者有效率比較本次研究納入的7篇文獻中,有6篇[6-9,11-12]以玉女煎治療慢性牙周炎的有效率進行比較,共505例患者,其中,治療組273例,有效258例;對照組232例,有效172例。異質性檢驗表明,6篇文獻具有同質性(P=1.00,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4.36,95%CI(2.51,7.48),P<0.000 1],表明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圖2。因為本研究納入文獻的干預措施不同,故將純中藥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作一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兩亞組均有同質性(P=0.42,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純中藥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1.17,95%CI(1.09,1.25),P<0.000 1],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優(yōu)于玉女煎治療,見圖3。
圖2 兩組牙周炎患者有效率比較森林圖
圖3 純中藥治療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有效率比較森林圖
2.4.2 兩組牙周炎患者PD比較本次研究納入的7篇文獻中[6-12],全部報道了PD的變化情況,異質性檢驗表明,7篇文獻具有異質性(P<0.000 01,I2=99%),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兩組患者PD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0.74,95%CI(-1.33,-0.14),P=0.01],說明治療組較對照組PD減少明顯,且治療組療效更優(yōu),見圖4。
圖4 兩組牙周炎患者PD比較森林圖
2.4.3 兩組牙周炎患者PLI比較本次研究納入的7篇文獻中[6-12],均對PLI的變化情況進行報道,異質性檢驗表明,7篇文獻具有異質性(P<0.000 01,I2=97%),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分析:兩組患者PLI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0.67,95%CI(-0.84,-0.50)P<0.000 01],說明治療組相比于對照組的PLI顯著下降,即治療組療效更明顯,見圖5。
圖5 兩組牙周炎患者PLI比較森林圖
2.4.4 兩組牙周炎患者SBI比較本次研究納入的7篇文獻中,有5篇[6-11]報道了不同藥物干預下SBI的變化情況,異質性檢驗表明,5篇文獻具有異質性(P<0.000 01,I2=95%),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結果:兩組患者SBI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0.68,95%CI(-0.93,-0.43),P<0.000 01],說明治療組療效顯著好于對照組,見圖6。
圖6 兩組牙周炎患者SBI比較森林圖
2.4.5 兩組牙周炎患者不良反應比較本研究納入的7篇文獻中,僅有1篇提及治療組出現(xiàn)食欲不振1例,對照組服用甲硝唑有惡心、反酸、胃部不適的不良反應8例,白細胞計數(shù)值下降超過誤差范圍9例[9]。
2.4.6 發(fā)表偏倚性本研究納入文獻7篇,尚未有任何1個結局指標的納入文獻超過10篇,故存在偏倚,未做漏斗圖。
牙周炎作為最主要的牙周疾病之一,其病因與特定的病毒、細菌和機體免疫反應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可能與許多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童鈺鑫等[13]通過對慢性牙周炎小鼠進行水迷宮實驗進而發(fā)現(xiàn),小鼠的學習記憶能力顯著下降,這可能與相應的炎癥機制相關。張力木等[14]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慢性牙周炎均與炎癥相關,二者在結締組織破壞、細胞因子表達紊亂等方面有相同點。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牙周炎的嚴重程度與年齡呈正相關,老年人更易患有嚴重的牙周炎[15]。我國是一個人口老齡化嚴重國家,而牙周炎又是一種多發(fā)的疾病,在此基礎上容易發(fā)展成為增加全身炎癥負荷的慢性牙周炎[16]。因此,尋找更確切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于牙周炎的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17],牙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是常用治療方式。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服用抗菌、抗感染類藥物,這類藥物長期使用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且不良反應較多。
中醫(yī)治療牙周炎有較長的歷史。早在唐朝,《外臺秘要》中記載多種治療慢性牙周炎的方法,書中所記載的牙結石、牙菌斑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認識不謀而合[18]。中醫(yī)認為,慢性牙周炎的病因為牙宣、齒動、牙床腫痛等,辨證多屬胃熱陰虛證。玉女煎出自《景岳全書》,由石膏、熟地黃、知母、麥冬及牛膝等5味藥材組成,具有清胃瀉火、滋陰增液的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牙齦炎、急性口腔炎等胃熱陰虛者。
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發(fā)現(xiàn),玉女煎治療慢性牙周炎療效確切。治療組有效率[WMD=4.36,95%CI(2.51,7.48),P<0.000 1]、牙周袋深度[WMD=-0.74,95%CI(-1.33,-0.14),P=0.01]、齦溝出血指數(shù)[WMD=-0.68,95%CI(-0.93,-0.43),P<0.000 01]和菌斑指數(shù)[WMD=-0.67,95%CI(-0.84,-0.50)P<0.000 01]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文章中對有效率進一步進行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結合療法的療效優(yōu)于玉女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1)。
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特色為辨證論治,然而,本研究包含的7篇文獻中,均未有根據(jù)慢性牙周炎的“證”進行相應治療,只有2篇文獻在慢性牙周炎的中醫(yī)診斷標準中提及證型。同時,本研究納入文獻也較少提及或未說明隨機分配方法和盲法,且對療程也缺少統(tǒng)一規(guī)范。后續(xù)相關的RCT應注重長周期的跟蹤隨訪和臨床療效的觀察、不良反應的檢測并加強試驗設計。本研究納入文獻質量偏低、數(shù)量有限,無外文文獻,且納入文獻干預措施不統(tǒng)一,未有統(tǒng)一完整的結局指標。今后,需要高質量、數(shù)量較多的文獻,為玉女煎治療牙周炎提供更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