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世界上最“寒酸”的帝王墓,卻讓千萬人膜拜,甚至因為“寒酸”,它還被誤認了千年。沒錯,說的就是近日上熱搜的西漢文帝霸陵。2021年12月14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公布,陜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糾正了一個流傳了千年的錯誤。自元代以來,相關記載普遍認為漢文帝霸陵在江村大墓以北2100米的鳳凰嘴。那里有一個高聳的山頭,無論從“風水”還是規(guī)格上看,都符合一個帝王陵墓的標準,而江村大墓,則處于一片平地上,沒有高大的“土堆”,看起來就是平平無奇的一塊地。兩相對比,確實很容易誤認。不管20世紀上半葉中外學者的考察,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考古調查,都認定鳳凰嘴就是霸陵,而“江村大墓”卻不為人所知。為什么這個錯誤能流傳千年?這就要從這位幾乎“零差評”皇帝的人品行事說起了,來吧,讓我們借此機會了解一下這位在歷史書上并不起眼的皇帝,看完后發(fā)現(xiàn)他的素材真的很適合我們寫進作文呢!
歷史課插播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偉大的“治世”,如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治世,當數(shù)漢初由漢文帝、漢景帝所締造的“文景之治”。其中,漢文帝劉恒是“文景之治”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零差評”皇帝。在漢文帝執(zhí)政期間,漢朝整體經(jīng)濟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正如王夫之所說:“漢興,至文帝而天下大定。”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給出了極高的贊譽,說文帝一朝是“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后世鮮能及之”。漢文帝在位23年,政績斐然。對內,他改革吏治,取締酷刑;對外,他安撫南越,北拒匈奴?!拔木爸巍钡男蚰粡拇吮徽嚼_。
歷史上最節(jié)儉的皇帝,沒有之一
漢文帝被稱為史上最節(jié)儉的皇帝,到什么程度呢?《史記·孝文本紀》記載,“上常衣綈衣”?!敖悺本褪琴|地很粗的厚繒,也就是說,漢文帝常穿的衣服都是粗布袍子。有個夸張的說法,說他龍袍上破了個洞,叫皇后補一補接著穿。漢文帝甚至穿草鞋上殿辦公(北宋吳坰《五總志》“履不藉以視朝”)。自己身先士卒了,后宮也不能例外:夫人們的衣服下擺不能拖到地上,以節(jié)約布料。要知道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漢文帝這一要求在當時可謂逆時尚潮流而行。有一次他想在自己的宮殿里建造一個又大又漂亮的露臺。召來工匠一問,要花費“百金”。他計算了下,大概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chǎn)。于是就放棄了修露臺這個讓自己高興的項目。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節(jié)省下來,漢文帝在位23年,沒有增加過宮殿、園林,也沒有增添車輛儀仗和玩耍之物??煲咄旯?jié)儉愛民的一生時,他給自己定下了“薄葬”的要求。《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漢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漢文帝的遺詔也說“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明確表明在其死后,不可大興土木,更改霸陵山川。長期以來,立了石碑且有高聳山頭的鳳凰嘴被認為是漢文帝的霸陵,雖然這與《史記》記載的說法相悖,但大家并未深究且認為“不治墳”或許只是漢文帝統(tǒng)治的一種美化說辭,而如今考古發(fā)現(xiàn),鳳凰嘴下面根本就沒有墓,這也再次印證了“不治墳”的說法,彰顯了漢文帝言行一致的作風。
【適用話題】節(jié)約;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愛民,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西漢皇帝皆以“仁孝”治天下,這一點漢文帝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他是將仁政舉措推及民眾的第一人。漢文帝的仁政包含兩個方面:對大臣和對百姓。
對待朝中的大臣們,漢文帝一向采取溫和治理、寬容待人的態(tài)度,像袁盎這類諍臣,說話往往不太好聽,但漢文帝總是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并鼓勵他們多多“罵”自己。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時,漢文帝也沒有追究下面官員和兵士的任何責任,全部予以赦免,并官復原職。這種容人的度量,在歷代皇帝中都很少見。
在對待百姓上,漢文帝更是歷代皇帝所效法的榜樣。他首先減少了賦稅,在天下發(fā)生災害時停止諸侯對朝廷的進貢,并及時開倉賑糧;漢文帝大力提倡農業(yè)生產(chǎn),并親自下田耕種,他通過身體力行,不遺余力地推行恢復生產(chǎn)政策;法律方面,漢文帝廢掉了“誹謗妖言”罪,最重要的是漢文帝還下令廢除了肉刑(一種殘酷的刑法,雖然能夠活命,但往往生不如死)。他要求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下令由國家供養(yǎng)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fā)放米肉。后來霸陵被發(fā)現(xiàn)用的是“石圍界”,這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了勞動力,也是他愛民的體現(xiàn)。
【適用話題】仁愛;仁政;惜民;榜樣
孝子,《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漢文帝劉恒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就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要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這就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