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認知與決策

        2022-03-18 09:30:00鄒敏何文華
        關鍵詞: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鄒敏 何文華

        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是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的重要法寶,備受學界關注。一方面,聚焦于共產國際及中共代表團與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間的關系,關注共產國際的領導作用,及中共到達陜北后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的自主性(1)楊奎松《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71-97頁;黃啟鈞《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第6期,第3-10頁;黃一兵《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和發(fā)展為線索》,《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16-24頁;張萬杰《季米特洛夫與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形成——圍繞中共對蔣介石方針三次轉變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94-103頁;王樹林《共產國際、斯大林與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中心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10期,第41-52頁。;另一方面,聚焦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的歷史過程梳理,中共主要領導人的統(tǒng)戰(zhàn)思想與領導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調整和理論拓展(2)徐波《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組織實施與張聞天的領導作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第40-46頁;彭升《論周恩來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貢獻》,《求索》2003年第5期,第145-146頁;程中原《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5年第3期,第16-40頁;祝志男《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和政策》,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唐振南《毛澤東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貢獻》,《毛澤東研究》2015年第4期,第23-31頁;周家彬《中共對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認識演變(1931—1937)——兼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3期,第20-36頁;左玉河《既統(tǒng)一又獨立: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思想》,《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1年第6期,第1-11頁。。相關研究整體上呈現出從較多關注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的領導作用到較多關注中國共產黨的自主性的趨勢。從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醞釀到最終形成,共產國際的領導作用自不待言,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逐漸走向成熟,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分析革命形勢并制定相應策略的自主性,也應該受到重視。本文嘗試對中國共產黨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階段性和過程性進行考察,梳理其對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的認知與決策層面的變化發(fā)展,展現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列主義統(tǒng)戰(zhàn)理論、構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過程中的自主性。

        一 “反蔣反帝”的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即開始醞釀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此前,國共合作進行的國民大革命因國民黨右派的進攻而失敗,慘痛的革命教訓促使中國共產黨調整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1927年召開的“八七”會議,在確定國民黨為反革命力量并制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的同時,決定實行與下層工農聯合的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其“顯著特征就是僅將底層工、農、兵視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而將其中上層勢力排除在外,即所謂‘要兵不要官’。對國內的其他政治派別,例如國民黨內部的反蔣派系、國內其他政治黨派等,則一概持反對態(tài)度”(3)何志明《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對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認識的“分”與“合”(1931-1936)》,《蘇區(qū)研究》2021年第3期,第63頁。。此后,一直到1935年,中共中央都堅持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這種堅持,一是有共產國際的指示,二是源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認知和自身生存危機的考量。

        共產國際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軍對蘇作戰(zhàn)總體計劃的組成部分,并認為西方國際聯盟也希望把中國變成在東方對蘇作戰(zhàn)的軍事根據地,忽視了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國內各政治派別之政治態(tài)度的轉變,以及日本與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問題上的利益沖突,要求中國共產黨在“民族革命解放戰(zhàn)爭”口號下履行“武裝保衛(wèi)蘇聯”的國際任務,強調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反對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斗爭。1931年10月,共產國際指示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同蔣介石進行談判”(4)《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書記處政治委員會會議第185號記錄(摘錄)》(1931年10月3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3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頁。;12月又指示中國共產黨“反對一切帝國主義”和推翻國民黨政府(5)《共產國際指示——關于反帝斗爭問題》(1931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27-1931)下冊,《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647頁。;1932年9月,共產國際再次指示中國共產黨應“廣泛地和一貫地在群眾反帝斗爭中,采用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組織群眾”,進行“反對一切帝國主義者,推翻帝國主義走狗國民黨”的民族革命解放戰(zhàn)爭(6)《共產國際執(zhí)委第十二次全會論中國》(1932年9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6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頁。。共產國際的指示,實際上確立了中國革命反蔣反帝的革命目標和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而且反帝斗爭,是指反對一切帝國主義國家,并非日本一國。

        彼時,在中國共產黨內,以王明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占主導地位,不遺余力地執(zhí)行共產國際關于強化“下層統(tǒng)一路線”的指示,從而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上,犯了“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即認為資產階級已經走向反革命,無產階級只能團結底層的工、農、兵、學群眾建成反帝同盟,忽視了民族資產階級、鄉(xiāng)村富農、小地主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上層、國民黨內部的部分派別和國內其他政治派別的反帝要求,將其一律排除在外。

        “九一八”事變后第二天,中共中央發(fā)表宣言,指出中國已經到了命運的轉折點,“全中國工農兵士勞苦民眾,必須堅決一致在爭取工農革命勝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實行反帝國主義反國民黨的斗爭”(7)《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48頁。。隨后又在《為目前時局告同志書》中,反復強調聯合和發(fā)動工人、農民、兵士等底層勞苦大眾起來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斗爭(8)《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目前時局告同志書》(1931年12月11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7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549頁。。

        彼時的中國共產黨認為,“一切國民黨的派別,都是投降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壓迫與屠殺民眾的能手”,故而,“我們對于任何國民黨派別不存在絲毫的幻想,我們要打倒國民黨的一切派別!”(9)《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1932年1月1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8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發(fā)布的《關于動員對日作戰(zhàn)訓令》中,也指出國民黨及各派軍閥,是進行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根本障礙”,是革命的對象,工農等勞苦群眾則是革命的主體?!爸挥腥袊まr勞苦群眾,才是真正反帝國主義的力量;只有蘇維埃與紅軍,才真能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民族革命戰(zhàn)爭”。號召“全國工農兵及一切勞苦群眾”在蘇維埃的旗幟下武裝起來,進行反蔣抗日的斗爭(10)《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于動員對日宣戰(zhàn)的訓令》(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頁。。

        可見,“九一八”事變后,中共對革命對象的認知逐漸突破了共產國際關于反對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指示,更強調反對日本侵略。但對于革命主體的認知,仍然是廣大下層勞苦群眾,未能突破共產國際關于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限制。

        1932年12月,共產國際基于東北民眾抗日的情形,對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修正,提出“可以在運用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上走得遠一些,不僅可以從下層來這樣做,而且也可以部分地從上層來這樣做”,即上下層結合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11)《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書記處會議速記記錄(摘錄)》(1932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3卷,第275頁。。時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的王明,根據共產國際的指令,參與討論并起草《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宣言——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愿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抗日宣言》)和《中共中央給滿洲省委的信——論滿洲的狀況和我們黨的任務》(《“一·二六”指示信》),兩份文件先后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軍委和中共中央的名義簽發(fā)。前者表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qū)域”等條件下,紅軍愿意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作戰(zhàn)協(xié)定,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2)《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宣言——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愿在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193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頁。。后者制定了東北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提出要“盡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計算到特殊的環(huán)境)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團結一切可能的,哪怕“是不可靠的動搖的力量”,與“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在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外,可以“在某種程度和范圍內”考慮實行上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13)《中共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論滿洲的狀況和我們黨的任務》(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0冊,第43-44頁。。

        上述兩份文件,調整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在聯合對象上,突破“左”傾關門主義的束縛,提出要團結一切可能的力量,形成“全民族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這只是共產國際和中共代表團的意見,盡管他們將這樣的策略調整通知了中共中央,但中共中央仍然堅持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上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采取排斥態(tài)度。1933年6月,中共中央在談及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時,仍然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加強以廣大下層勞苦群眾為基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強調這才是“真正的統(tǒng)一的戰(zhàn)線”,以及黨在當前領導革命斗爭的基本策略(14)《中共中央給各級黨部及全體同志的信——論反帝運動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1933年6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0冊,第269頁。。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中共中央也說“沒有運動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去爭取廣大群眾”,是黨在滿洲反帝工作中的嚴重錯誤(15)《中共中央給共產國際的報告大綱》(193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6卷,第277頁。。中共中央對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福建事變的處理,也印證了其對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持。

        1933年5月,以馮玉祥為首的部分國民黨將領基于收復失地、愛國救亡的目的組織抗日同盟軍,中共河北省委決定成立以柯慶施為書記的前線工作委員會,領導中國共產黨在張家口地區(qū)與同盟軍的工作,但中共臨時中央認為“建立這種上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目的,不是為了聯合起來進行抗日反蔣,只是為了在國民黨軍隊中開展士兵工作,搞兵變,為了爭取時機,創(chuàng)造條件,把這些武裝變成紅軍,創(chuàng)建新的蘇區(qū)”(16)張會民《中國共產黨與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第211-212頁。。同樣,在面對蔣光鼐、蔡廷鍇率領的十九路軍進行的淞滬抗戰(zhàn)及隨后發(fā)動的“福建事變”時,就上述參加者的統(tǒng)戰(zhàn)問題,中共黨內有人提出,“第三勢力可以迷惑一部分人,因此,比蔣介石還要壞。還有人說,蔣介石是大軍閥,福建人民政府是小軍閥,我們去給小軍閥當擋箭牌干什么!”持這種說法的“有時還不是一般人”(17)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頁。??梢?,中共中央仍把國民黨集團看成鐵板一塊,不承認他們內部的分化,因此造成了在抗日的同時,也與國民黨和一切軍閥作斗爭的局面。

        在嚴重民族危機下,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和中共中央自身的生存危機,是中共中央堅持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原因。日本侵占東北后,繼續(xù)蠶食華北,但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并未因此發(fā)生改變,蔣介石仍然認為“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內匪,則決無以御外侮”(18)《蔣委員長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1933年4月6日),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 緒編(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版,第35頁。,執(zhí)行先清“內匪”再抗日的政策,以致中共中央認為國民黨及其政府是“帝國主義的清道夫”,只有堅決地依靠群眾,團結和組織群眾,形成廣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展反對國民黨及一切反動派別的斗爭”,“對抗帝國主義和它的清道夫”,才能實現光明的革命前途(19)《中共中央給各級黨部及全體同志的信——論反帝運動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1933年6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0冊,第268、270頁。。1934年1月,被“圍剿”中的中共中央召開六屆五中全會,“要求黨千百萬倍的加強自己的革命的群眾工作,用一切力量經過廣大的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運用去奪取群眾,組織群眾,準備群眾,領導群眾”(20)《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1934年1月18日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頁。,將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于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認知與堅持,表現在既接受共產國際的指示,又不僵化地執(zhí)行共產國際的指示,而是關注到中國革命的實際,對革命對象和革命主體有著獨立的認知,體現出其在革命重要性與緊迫性之間的平衡,展現出中共對國際共運與國內革命、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之間的平衡,在維護國際共運利益的同時,亦盡量顧及國內的革命問題。

        二 “抗日反蔣”的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1934年,伴隨著歐洲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共產國際開始關注反法西斯的問題,并調整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以使原來的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為廣泛的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1934年5月,《真理報》發(fā)表文章,“公開主張共產黨人可以同社會民主黨人聯合反對法西斯”(21)楊奎松《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75頁。。7月,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政治書記處書記季米特洛夫認為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不合時宜,“必須拋棄那種認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只能在下面實行的觀點”(22)《季米特洛夫就代表大會第二項日程給委員會的信》(1934年7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29-1936)》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34頁。。在9月召開的共產國際七大籌備委員會上,“(共產)國際主要領導人含蓄地批評了片面強調‘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觀點,提出了改變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路線的問題”(23)楊奎松《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75頁。。

        期間,以王明為代表的中共代表團緊跟共產國際的政策調整。1934年9月,中共代表團在給共產國際的信中,關于反蔣問題,認為“要利用一切可能反蔣的力量,即是軍閥國民黨內部一切反蔣的力量,我們都必須盡量利用”(24)《康生和王明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4號信》(1934年9月16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4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頁。。王明認為“爭取和瓦解敵人武裝力量”、“反帝斗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問題,是全黨面臨的迫切問題,并談到為建立“廣泛的抗日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利用一切可能的反帝的和誠實的‘愛國’力量、組織和人士的必要性”,和“利用敵人營壘中的一切矛盾和對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里,王明已經明確提到“廣泛的抗日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于“廣泛性”,更提到“哪怕是暫時的、不穩(wěn)定的和同路的一切可能的階層和力量”(25)《王明就黨為迎接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做準備一事給中共中央的信草稿》(1934年10月1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4卷,第267-268頁。。

        上述文字表明,中共代表團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范圍上突破了“左”傾關門主義的束縛,不再強調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將國民黨看作是鐵板一塊,而是承認國民黨內部的分化。同時期的中共中央,正經歷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并開始戰(zhàn)略轉移,在自身生存危機極其嚴重的時刻,尚無暇顧及政策調整。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一個重要轉折。此次會議改組中共中央的領導機構,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長征途中,因丟失電臺,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26)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失聯的具體時間是1934年12月到1935年11月張浩抵達瓦窯堡。。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對中國的革命形勢有著全新的判斷和決策。

        1935年6月,針對華北事變造成的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共中央認為華北事變“引起了中國的新的危機”,此前的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存在“左傾的狹隘路線與關門主義”錯誤,在反蔣反日的斗爭中,“表現著嚴重的弱點與錯誤”,為應對新的危機,紅軍應與任何武裝部隊協(xié)同創(chuàng)建抗日反蔣統(tǒng)一戰(zhàn)線(27)《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關于最近華北事變與黨的緊急任務》(193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190頁。。同時,中共中央號召全中國的“工人、農民、教員、學生、商人、醫(yī)師、律師、工程師、新聞記者、軍政各界以及一切自由職業(yè)者”,乃至國民政府的陸??哲姽餐Y成“反日反蔣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要給予蔣介石一個銅板”(28)《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告全國民眾書》(1935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第205頁。。這表明中共中央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上突破了“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和狹隘的統(tǒng)戰(zhàn)思想的限制,擴大統(tǒng)戰(zhàn)陣營,開始聯合國內其他政治派別乃至國民黨內部的反蔣勢力。這是中共中央在與共產國際通訊中斷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斗爭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其對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修正,與同時期的共產國際和中共代表團的方向完全一致,是中共中央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表現。

        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季米特洛夫作報告,對中國共產黨“集合一切反帝力量”進行民族解放斗爭的做法予以肯定,對其倡議“同中國一切決心真正救國救民的有組織的力量結成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廣泛的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表示贊同(29)季米特洛夫《關于法西斯的進攻以及共產國際在爭取工人階級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的斗爭中的任務(摘錄)》(1935年8月2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7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頁。。共產國際七大通過決議,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共產黨人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人民反帝陣線”;在中國,應以蘇維埃運動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人民反帝運動”,“首先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中國仆從”(30)《法西斯的進攻和共產國際在爭取工人階級統(tǒng)一、反對法西斯的斗爭中的任務(摘錄)》(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叢書》第17卷,第134頁。。決議將中國的反帝目標由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集中到日本一國,實際上為中國革命確定了“抗日反蔣”的策略方針。

        受此影響,中共代表團于1935年8月1日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國各黨派、各軍隊、各界同胞,不論過去如何,都應當“停止內戰(zhàn),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yè)而奮斗”,紅軍愿意與任何停止進攻蘇區(qū)和實行對日作戰(zhàn)的軍隊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愿意“立刻與中國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yè)的各黨派、各團體(工會、農會、學生會、商會、教育會、新聞記者聯合會、教職員聯合會、同鄉(xiāng)會、致公堂、民族武裝自衛(wèi)會、反日會、救國會等等)”等一切力量合作(31)《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第265-266頁。?!栋艘恍浴逢P于愿意與一切派別和軍隊聯合的公開宣示,擴大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陣營范圍,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本雛形,標志著中共代表團形成了全新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

        《八一宣言》是在兩個月之后才公布的,公布之時,中共中央還在長征途中,并不知曉宣言內容。中共中央抵達陜北后,針對當時的形勢發(fā)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提出“抗日反蔣是全中國民眾救國圖存的唯一出路”,“一切抗日反蔣的中國人民與武裝隊伍……都應該聯合起來,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國民黨而血戰(zhàn)”(32)《中共中央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第444-445頁。。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陣營范圍上,與《八一宣言》一致。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主義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成功。

        1935年11月18日,張浩抵達瓦窯堡,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內容抵達陜北,這對于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總方針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8日,蘇維埃政府和工農紅軍發(fā)表宣言,表示“不論任何政治派別,任何武裝隊伍,任何社會團體,任何個人類別,只要他們愿意抗日反蔣者”,蘇維埃政府和紅軍都愿意和他們訂立抗日反蔣的作戰(zhàn)協(xié)定,乃至組織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并提出抗日救國的十大綱領(3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193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第474頁。。這個宣言,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注入了許多新的內容:一是建議共同組織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擴展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形式;二是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共同綱領和行動指南。

        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通過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將上述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調整和認識決議化,正式確立了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決議指出,應建立“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下層的與上層的)”,“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明確提出了最廣泛的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包括上層和下層的,集合最大力量;同時指出“左”傾關門主義“是黨內的主要危險”,應與其做堅決斗爭(34)《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第536,547頁。。12月27日,毛澤東根據瓦窯堡會議精神,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繼續(xù)強調黨的策略任務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35)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頁。。不過,此時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陣營仍不包括以蔣介石及以其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在調整黨的策略路線,確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方針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以各種方式爭取執(zhí)政的國民黨各派政治勢力及地方實力派接受聯合抗日的主張,向中間勢力、民主人士、各少數民族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領導少數民族建立抗日武裝,在實踐中積極地推行這一策略路線。

        通過前述努力與構建活動,中國共產黨突破了下層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關門主義的束縛,擴大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團結面,在更加廣泛的程度上聚集了全國的抗戰(zhàn)力量。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自覺性和自主性,不可忽視。誠然,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并未突破共產國際七大所確定的“抗日反蔣”策略總方針,但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獨立自主地調整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且“沒有因為既定的‘抗日反蔣’方針,而放棄與蔣介石談判聯合的可能性”(36)楊奎松《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85頁。。足見,在接受共產國際領導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革命斗爭,已有了自主的分析和認識,并能作出正確的決策,說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已日漸成熟。

        三 “聯蔣抗日”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1936年,法西斯勢力加緊侵略擴張,有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之勢。共產國際與蘇聯,一個要擴大蘇維埃運動,一個要避免卷入戰(zhàn)爭,二者都需要蔣介石領導的中國抵制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故對共產國際七大的決議進行修正。1936年7月,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會議上指出:“我們對南京政府、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政治方針有些不正確的地方”,現在應該采取行動,“讓蔣介石率同南京軍隊的其他將領加入共同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37)《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關于中國問題會議上的講話》(1936年7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3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頁。,從而否定了七大確定的“抗日反蔣”的策略方針。8月15日,共產國際在給中國共產黨的指示中,明確“把蔣介石與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論”是一種政治錯誤,中國共產黨應該采取的方針是“停止紅軍與蔣介石軍隊間的軍事行動”,并達成合作抗日的具體協(xié)議(38)《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的電報》(1936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3輯,第9頁。,實際上提出了“聯蔣抗日”的方針。

        國民政府方面,自1935年底開始,蔣介石對日態(tài)度逐漸轉趨強硬。同時,面對多次軍事“圍剿”失敗的事實和日軍侵略的深入,有了在抗日的旗幟下與共產黨談判,以政治、軍事相配合,以“溶共”的方式解決共產黨問題的計劃。

        中國共產黨方面,經過《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形成關于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方針后,致力于推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紤]到國民黨對日態(tài)度日趨強硬,且其作為執(zhí)政黨,加上逐漸認識到只有堅持抗日,才能使革命勢力日漸擴大,中國共產黨也逐漸調整統(tǒng)戰(zhàn)策略和工作重心,在宣傳“反蔣抗日”的同時,致力于改善與國民黨的關系,考慮將國民黨、蔣介石列為主要的統(tǒng)戰(zhàn)對象。

        193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向全國各黨各派鄭重宣言:“不管我們相互間有著怎樣不相同的主張與信仰,不管我們相互間過去有著怎樣的沖突與斗爭”,中國共產黨都誠摯希望與大家聯合起來,共同抗日(39)《中共中央為創(chuàng)立全國各黨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193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頁。。這是中共首次將國民黨列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5月5日,毛澤東、朱德發(fā)表《關于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稱在“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口號下,紅軍“愿意在一個月內與所有一切進攻抗日紅軍的武裝隊伍實行停戰(zhàn)議和”,以“促進蔣介石氏及其部下愛國軍人們的最后覺悟”(40)《毛澤東、朱德關于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116頁。。6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向其提議:“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41)《中共中央為提議“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致國民黨二中全會書》(1936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150頁。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修正其“反蔣抗日”的方針。

        進入8月,中國共產黨明確南京是今后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重心,“應與南京及南京以外之國民黨各派同時的分別的進行談判”及“繼續(xù)停戰(zhàn)議和請蔣抗日的號召”(42)《張聞天等關于今后戰(zhàn)略方針問題給朱德等的電報》(193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244頁。,提出“請蔣抗日”。從“反蔣”到“請蔣”,是中共統(tǒng)戰(zhàn)策略的重大轉變。隨即,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大聲疾呼“立即停止內戰(zhàn),組織全國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倡議國共雙方為抗日而實行第二次合作(43)《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262、269頁。。這是中共為落實“請蔣抗日”方針,敦促國民黨盡快轉變內外方針,走向抗日的舉措。9月1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指出當前的主要敵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44)《中共中央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276頁。,將“請蔣抗日”調整為“逼蔣抗日”。

        中國共產黨從“反蔣抗日”到“請蔣抗日”,再到“逼蔣抗日”的策略調整,尤其是從“請”到“逼”的用語選擇,雖然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但也“突出地反映出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上的獨立自主思想,這不僅說明黨的這一方針的改變和確定決不是對共產國際意見的模寫,而且表明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方面的斗爭藝術更趨成熟了”(45)楊奎松《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90-91頁。。

        此后,中國共產黨在黨內外以各種方式落實推進“逼蔣抗日”的方針。1936年10月26日,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等46人聯名發(fā)布《紅軍將領致蔣總司令及國民革命軍西北各將領書》,稱因“國勢垂危”,紅軍已停止對國民革命軍的進攻,且愿做抗日前驅,希望“蔣先生毅然決然停止進攻紅軍的最后內戰(zhàn)”,在抗戰(zhàn)的最高原則下開展國共雙方的談判,早日實現合作抗日(46)《紅軍將領致蔣介石及國民革命軍西北各將領書》(1936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362-363頁。。12月1日,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再次聯名致信蔣介石:“吾人敢以至誠,再一次地請求先生,當機立斷,允許吾人之救國要求,化敵為友,共同抗日?!?47)《毛澤東等給蔣介石的信》(1936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第407頁。

        中國共產黨表現出誠摯的合作意愿,但在抗日與“剿共”間,蔣介石仍以“剿共”為首要任務,指稱中國共產黨抗日是鼓動戰(zhàn)爭,繼續(xù)“圍剿”中國共產黨,對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持續(xù)發(fā)動軍事進攻。1936年10月,蔣介石親往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剿共”作戰(zhàn),甚至將中央軍的高級將領調往西安,揚言要在一個月內“蕩平”陜甘寧邊區(qū)。由于自瓦窯堡會議后,中國共產黨即致力于聯系張、楊,以形成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聯合,張、楊已經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主張,在多次勸諫蔣介石無果后,張、楊“兵諫”蔣介石,“西安事變”爆發(fā)。

        “西安事變”的爆發(fā),表明國內社會的上層、國民黨的部分地方實力派已經接受“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這是多年來中共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成效。而這一成效的背后是在民族危亡下,各階層民眾的救國情懷,說明抗日救國已成為民心所向。蔣介石此時也意識到“若任由日本占領華北而不作抵抗,他將失去中國的民心,亦會失去手下大多將領的支持”(48)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民國采訪戰(zhàn):〈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阿班回憶錄》,楊植峰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頁。,從而開始調整內外政策。同時,“西安事變”的爆發(fā),也使蔣介石認清他無法以軍事進攻消滅中國共產黨的事實。中國共產黨對事變的態(tài)度,更使蔣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誠意。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至上,為爭取團結抗日的局面,力促和平解決,最終使得“西安事變”在極其復雜的局勢中獲得和平解決,而蔣介石則接受停止“剿共”、改組國民黨以及聯合抗日等條件。中共中央“逼蔣抗日”方針得以實現,中國的政治形勢及革命局勢均實現扭轉,為國共第二次合作和全面抗日奠定了基礎。

        此后,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急迫任務是,督促蔣介石履行決議,盡早實現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zhàn),其“逼蔣抗日”的方針向“聯蔣抗日”轉變。為盡早實現“聯蔣抗日”,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四項保證是中國共產黨在五項要求的前提下向國民黨作出的巨大讓步,包括“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qū)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等(49)《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三中全會電》(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頁。。盡管這樣的讓步非常艱難,共產國際也沒有這樣的指示,但中國共產黨已清晰地認識到,只有這樣的有條件讓步,才能在保持我黨獨立性的基礎上,結束國共兩黨之間的對立,推動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性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后,其內外政策均發(fā)生轉變,對內主張和平統(tǒng)一,愿意與中國共產黨展開談判,并不拒絕“國共合作”的提議,對日態(tài)度日趨強硬,整體上“朝著抗日方向前進”;同時,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號召,又已“促使國民黨內部分化”,中國共產黨分析認為,國內形勢已經進入鞏固國內和平、爭取民主與準備對日作戰(zhàn)的新階段,指出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聯蔣的方針”(50)張聞天《國民黨三中全會后的形勢與我黨任務》(1937年3月23日),任弼時《國民黨政策的轉變和國共合作的前途》(193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告全黨同志書——為鞏固國內和平,爭取民主權利,實現對日抗戰(zhàn)而斗爭》(193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第103、117、131、165頁。。同時,考慮到國民黨在政策上的徘徊與矛盾,在抗日行動上的遲緩,又要求全黨以“最大的堅持性與忍耐性”,去爭取和推動“國民黨南京政府與蔣介石走上最后決心抗戰(zhàn)的道路”(51)《中共中央告全黨同志書——為鞏固國內和平,爭取民主權利,實現對日抗戰(zhàn)而斗爭》(193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第166頁。。

        1937年5月3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黨的蘇區(qū)代表會議上,毛澤東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爭而斗爭》的報告。前者論述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本政策與策略,以及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保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性。后者特別提出全黨要學會運用馬列主義,富有政治遠見地分析國情,獨立自主解決問題,制定正確的政治方針和形成堅固的團結,以實現“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目的(52)毛澤東《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爭而斗爭》(1937年5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第209頁。。兩個報告較為完善地闡明了黨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與政策,是黨運用馬列主義,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政策的探索,對于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和建立全面、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具有重要意義。隨后召開的白區(qū)工作會議,則在糾正關門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基礎上,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白區(qū)的工作方針、策略與任務,以推動“聯蔣抗日”方針的實施。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的次日,中共中央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長城”,“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高呼:“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53)《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第356-357頁。7月15日,中國共產黨發(fā)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國共產黨愿作出讓步以最大的誠意來推動國共合作抗日,包括取消蘇維埃政府、改編紅軍等,只為“求得與國民黨的精誠團結,鞏固全國的和平統(tǒng)一,實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54)《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第370頁。。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fā)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fā)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此二者,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及其為促成全國性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作出的努力,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面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

        此后,中國共產黨在多個革命實踐領域繼續(xù)推進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深化。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取得合法地位,南京、武漢、重慶等地相繼設立八路軍辦事處和中共代表團,陳紹禹、秦邦憲等7人參加1938年7月武漢第一屆國民參政會。此次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及其他民主黨派提出的“長期抗戰(zhàn)”、“各派地位合法”、“減除苛捐雜稅”等有利于抗戰(zhàn)的提議,中國共產黨也加強了與國內各階層力量的聯系,推動并監(jiān)督國民政府抗戰(zhàn);在軍事上,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戰(zhàn)場,提出全面抗戰(zhàn)的方略和持久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以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在文化上,中國共產黨于1938年1月在武漢創(chuàng)辦并公開發(fā)行《新華日報》,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報道國際國內形勢等信息;在群眾工作上,中國共產黨受邀于1937年12月成立湖北湯池訓練班,該訓練班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培訓抗日革命干部的學校。193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武漢成立青年救國團,該團是繼“一二·九”運動中“民族解放先鋒隊”之后又一個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青年抗日進步團體。

        由上可見,全國性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最終形成,誠然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作用,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政治上日漸成熟的中國共產黨,自主性逐漸增強,已經能夠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對復雜的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形成正確的策略方針,豐富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并推動實踐。

        猜你喜歡
        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清代西藏地方檔案文獻選編》出版
        布達拉(2018年3期)2018-05-14 20:29:18
        為領導干部薦書
        為領導干部薦書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
        全國新書目(2016年7期)2017-02-27 21:17:27
        羅登賢與東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
        聶榮臻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的踐行與發(fā)展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0
        鄧小平傳:1904~1974
        全國新書目(2015年4期)2015-05-11 23:03:32
        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黨的建設——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一区| 亚洲精品偷拍自综合网|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热久久亚洲| 亚洲免费看三级黄网站| 亚洲高清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 另类 日韩 制服 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 色婷婷七月| 男子把美女裙子脱了摸她内裤|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战|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北条麻妃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 少妇被粗大进猛进出处故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热久久网站| 久久狠狠髙潮曰十八女人|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中国凸偷窥xxxx自由视频妇科 |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av手机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在|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丰满人妻无奈张开双腿av|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 欧洲亚洲色一区二区色99|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少妇人妻|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黄视频国产| 97超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果冻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97cp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制服无码在线第一页| 在线观看国产白浆一区三区|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