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渤海船舶職業(yè)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在2020年至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期,病毒擴散造成多地實行靜態(tài)管理,開展多輪核酸檢測,無法正常進行生產、教學活動。在這期間,很多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到這場“戰(zhàn)役”中,為疫情防控付出巨大努力。當他們面對疫情時,從最初的惶恐到冷靜面對,直至運用科學方法應對,很多學生都在體驗疫情環(huán)境,也成為中國全社會參與抗疫的見證者。在這場“戰(zhàn)役”中,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與所有抗疫一線的人員并肩作戰(zhàn),同頻共振,個體意愿服從集體意志,做到兩者有效對接。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將相關內容融入其中,使育人實效得以提升[1]。高等職業(yè)院校要充分認識到社會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會形成強大感應場,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中,對事跡案例合理運用,以事件為主題應用網絡技術塑造情境,促使抽象教育理論具象化,將教育內容生動體現(xiàn)出來。進入后疫情時期,高等職業(yè)院校更需要發(fā)揮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構建“互聯(lián)網+思政教育”模式,從抗疫事件中挖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面對重大事件勇于擔當的精神。
在后疫情時期網絡思政教育中,可以對整個的抗疫過程進行系統(tǒng)性回顧,從全局角度出發(fā)分析戰(zhàn)“疫”過程,厚植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將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跡合理應用,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能夠有效應對,在國家領導人的指揮下,能夠高效應對疫情,讓人民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lián)網技術越來越發(fā)達,應用新媒體展開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并產生親近感。包括抖音、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都可以在思政教育中應用,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價值取向。戰(zhàn)“疫”中實施網絡思政教育,將黨的人民至上理念、黨員使命以及醫(yī)生的醫(yī)者仁心等感人事跡在網絡上收集,將與教學相關的內容提取出來,經過整理之后給學生播放,對學生實施案例教學,讓學生積極應對網絡上所傳播的負能量,并產生報效祖國的決心。
自疫情發(fā)生以來,國家教育部鼓勵所有的學校開展線上教學活動。但是,從部分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并沒有將線上教學有效落實,各種問題浮現(xiàn)出來。在這個特殊時期,面授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實施,在開展線上教學時,就要樹立“互聯(lián)網+教育”觀念,對網絡技術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網絡技術得以充分利用,才能有效應對疫情,這也是更好適應教育改革環(huán)境的方法。但是,很多高等職業(yè)院校的適應能力明顯不夠,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在無法應用傳統(tǒng)教學場景展開教學的情況下,教育觀念依然沒有與時俱進,不習慣用網絡技術展開教學,心理上排斥新媒體技術,感覺網絡教學不會讓自己有存在感,甚至一些教師沒有能力應用這些先進技術,這必然對教學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疫情期間,很多地區(qū)實施封閉管理,高等職業(yè)院校啟動了在線教育平臺,各項課程都實施線上教學。但是,教師并沒有切實領會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質性意義,而是將線下教學制作成課件在線上播放,課程內容和形式都沒有根本性改變,沒有突出這種新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有效應用新教學資源,導致教學質量無法保證。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資源共享,以使教育改革獲得最大效能,但是從當前的教育情況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思政課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將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起來,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在實現(xiàn)線上教學的同時,實現(xiàn)師生線上互動,教學資源共享。但是,從當前高等職業(yè)院校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教師沒有樹立信息技術意識。尤其是在傳統(tǒng)教學方面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對線上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缺乏主動意識。思政課教師沒有掌握信息技術理論,在技術應用中就不能做到得心應手。開展線上教學的時候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缺乏解決信息、網絡方面技術問題的能力,導致教學不能順利開展。
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技術的應用中僅僅停留在教學環(huán)境層面,沒有將技術與教學充分融合而系統(tǒng)化展開。教師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只有技術素質很高的教師才能做到這一點[2]。目前來看,一些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教師信息化教學與學生信息化學習不協(xié)調的問題,教學缺乏親和力,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教師不能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學生缺乏知識獲得感,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廣泛影響力。
高等職業(y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擊疫情形勢下,高等職業(yè)院校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要將主題定位于愛國主義,讓學生成為充滿愛國情懷的技術人才。思政課教師在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將抗擊疫情的愛國主義素材挖掘出來,與教學理論相結合,使抽象的知識以案例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印象深刻。作為高等職業(yè)院校思政課教師,對這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實事例合理加以運用,與教育內容融合,用分析實例的方式闡述理論,使得思政教育內容更有思想性、針對性。比如,思政課教師要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對疫情所持有的態(tài)度和采用的策略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對中國充滿信心,并感到作為中國人,在中國生活是值得自豪的,由此心生歸屬感。
網絡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開放性和共享性。西方一些國家利用該技術將腐朽價值觀傳輸給中國,手段也是多種多樣,諸如電影、綜藝節(jié)目以及飲食節(jié)目等等,均為青少年所熱衷的節(jié)目。學生在觀看這些節(jié)目的過程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想逐漸滲入到意識深處,甚至萌生崇洋媚外心理。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黨和國家全力以赴維護人民的健康,下定決心將這場防控戰(zhàn)打贏。與中國相比較,一些西方國家對抗疫持消極態(tài)度,提出不檢測輕癥患者、實施群體免疫策略,部分國家甚至已經放棄抗擊,不再統(tǒng)計感染人數,也不愿意投入大量資金挽救人的生命。由此可見,西方國家所宣傳的民主是資產階級民主,重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這種極端利己主義不會被中國所接受。中國更注重人民群眾利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將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3]。這些事例網上都可以看到,將有關鏈接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行觀看,結合教育內容進行思考,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針對事實現(xiàn)象背后本質性問題進行講解,這樣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勵他們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立德樹人,使學生成為中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投身于各個行業(yè)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成員,能夠時時刻刻心系國家,為國家做貢獻。所以,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使他們永遠都走在尋求真理的路上[4]。所謂的科學精神,就是要具備理性思維,對事物持有懷疑態(tài)度,能夠從批判角度審視問題,做到追求真理、不斷創(chuàng)新。當前來看,大學生對科學精神沒有準確定位,受到實用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導致大學生不能樹立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已經得到國際關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勢在必行,而且要系統(tǒng)化展開。在抗疫過程中,涉及到多方面問題,諸如醫(yī)學、社會學、倫理道德、法律等,甚至存在國際關系問題[5]。在疫情反復的環(huán)境下,進行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理性看待疫情防控問題,對科學持有尊重態(tài)度并產生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
在當前的“互聯(lián)網+”時代環(huán)境中,信息快速更新,一些人利用網絡便利傳播不實言論,如喝板藍根能夠預防新冠病毒肺炎感染,武漢爆發(fā)的新冠病毒已經被證實是新型SARS病毒,等等,導致人們心神不定,非常不利于開展抗疫工作[6]。教師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反面實例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思考問題,用所學知識判斷是非,透過事件現(xiàn)象以探究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并且能夠理性發(fā)聲,對相關科學知識廣泛傳播。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防控,將疫情防控知識向人們普及,使人們的防護能力增強[7]。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fā)也是在警醒人們,人類要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才能實現(xiàn)共生。從這個角度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思考可持續(xù)發(fā)展內涵,進而向“美麗中國夢”延伸,使他們逐漸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深刻內涵。學生只有尊重自然,對生命敬畏,才能健康生活。在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有兩位中國最可愛的老人,86歲的鐘南山院士和75歲的李蘭娟院士。他們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將感染病毒拋在腦后,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他們可謂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科學精神是值得所有學生學習的。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將他們的事跡與教學內容融合,將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出來,使學生對科學精神充滿崇敬之心,并立志將來投身于科學研究事業(yè)當中。新型冠狀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要與其較量,科學技術是最重要的武器,人類要在這場戰(zhàn)役中獲得勝利,需要對科學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到目前為止,有關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各種疑難問題,比如,這種病毒源自于哪里,在什么條件下變異,其致病機理是什么,感染病毒的患者治愈后是否留下后遺癥?同時還要對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藥品進行研究,積極開發(fā)預防這種病毒的疫苗。如果沒有科學精神,這些問題都無法解決。基于互聯(lián)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基于真實事件展開,以提問帶動學生思考,引入案例教學法,注重引導教學,將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激發(fā)出來,使學生主動追求真理,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其一,為了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開展,相關部門都要予以支持,提供便利條件,確保教學平臺功能多種多樣[8]。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教學平臺也形式多樣,諸如學堂在線、慕課網、超星爾雅等等,都可以在思政教育中應用,能夠獲得良好效果。年齡大的教師對現(xiàn)場課堂教學得心應手,但計算機技術操作存在一定難度,對網絡教學很難駕馭,導致教學不能達到預期效果[9]。一些學生居住在偏遠地區(qū),網絡信號不是很好,或者受到家庭環(huán)境局限,導致網上教學存在困難,學生接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獲得感。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學校有關部門與科技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對教學平臺予以完善,保證平臺功能更多,使用更加便捷,網絡思政教育立體化呈現(xiàn),將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雙方通力合作,保證這種方式獲得實效性。
其二,對網絡思政教育強化監(jiān)督,并運行考核機制。疫情期間,教師和學生都在家里,通過網絡課堂進行互動交流,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存在自由度。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沒有嚴格監(jiān)督,不實施考核,那么就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所以學校的領導以及有關部門要將管理機制和考核機制構建起來,保證教學規(guī)范化實施[10]。
其三,基于網絡平臺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起來。高等職業(yè)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從教育學生角度展開,將教學內容與將來的職業(yè)性質建立相關性,實踐教學時,體現(xiàn)的形式多種多樣。處于疫情下,學生沒有條件參與戶外實踐活動,不能深入到社會中調研,更不能到紅色基地考察,但是將網絡資源充分利用,也能夠讓實踐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比如,思政課教師在開設實踐課程的時候,可以將有關實例合理運用,尤其是有爭議的疫情防控話題,可以提出來讓學生討論[11]。將網上的各種觀點收集起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甚至可開啟辯論賽,讓學生針對某個觀點展開論證,這對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非常有幫助,還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系統(tǒng)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