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偉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夢華錄》,將人們的目光牽引至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都極其繁榮的宋代,展開雅俗共賞的大宋風華。其中,音樂構(gòu)成宋代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瓦肆聽一場南戲,在勾欄看一幕雜劇,或是一人獨享松溪撫琴、高山流水的雅境……
——題記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一個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都極其繁榮的時期。
這一時期,音樂走出了宮廷官邸,進入市井長巷,融入生活日常。禮樂、說唱、雜劇、南戲、樂舞、琴學等藝術(shù),層見迭出,化雅成俗,怡情娛樂,雅俗共賞。無論是帝王貴胄,還是文人大家,他們飽讀詩書,經(jīng)世治學,也常醉心于“樂心”和“藝韻”,在藝術(shù)與詩、詞、賦交融中,暢享清幽風雅,無論低吟淺唱,抑或舞袖徐轉(zhuǎn),享受的是藝術(shù)的愜意情韻,找尋人生的真趣和遠方。
循著宋畫匠心的絹本,跟著宋詞仄仄的韻律,我們尋覓千年前宋人在歲月深處鐫刻的雅致,徜徉東京夢華,心游富雅臨安,感受宋人尋常的煙火,在瓦肆聽一場南戲,在勾欄看一幕雜劇,或是一人獨享松溪撫琴、高山流水的雅境。這一番番獨有的音韻藝趣,深沉的生活美學,盡在宋時深處,令人心馳神往。
穿越時空,重回大宋,一陣宋韻民風撲面而來。汴水秋聲,長堤煙柳,城門口的瓦肆、勾欄,人馬喧囂,比肩接踵,熱鬧非凡,一派繁華景象。
瓦肆,又叫“瓦”“瓦舍”,出現(xiàn)于11世紀中后期。伴隨著都市文明的發(fā)展,坊市合一的興起,宋代瓦肆成了一個官辦的開放集市,猶如各個大小的廟會,遍布城鄉(xiāng),盛行一時。尤其是京都開封、南宋臨安的瓦肆,規(guī)模宏大,盛況空前。
勾欄,也叫“棚”,勾欄的演出可謂是百伎競藝、百花齊放,匯集有各種曲藝行當,有說書、雜劇、說諢話、馬戲、雜耍、武術(shù)、耍影戲等,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宋人尤其酷愛觀戲,常戀“游棚”。如《東京夢華錄》描述東京一個瓦肆里,就有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可容納的人數(shù)從幾十、幾百人到上千人,演出日日爆棚,“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鼓樂歌笑至三更乃罷”。
瓦肆、勾欄給繁華都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力,也將文藝娛樂引向了商業(yè)化、職業(yè)化、市場化,連宮廷里的專職“戲班”也逐漸被取消,而直接從“瓦肆”中“點單”,召班入宮進府,這形成了后來的“呈御覽”和“唱堂會”。龐大的藝術(shù)消費市場也催生了中國最早一批的“黃牛黨”,誕生了“路岐人”“陸參軍”“打野呵”“雨來散”等民間流動藝人,演藝產(chǎn)業(yè)繁盛的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在“瓦肆”“勾欄”喧騰的叫好聲、喜噱聲中,兩宋的戲曲藝術(shù)橫空出世。宋雜劇、講唱、小唱、傀儡戲、說諢話、唱賺、南戲等劇目層出不窮,百藝競放,異彩紛呈。
滑稽短劇“宋雜劇”,一枝獨秀,最為搶眼。它雜糅了唱曲、雜耍、武藝、樂舞、戲曲等行當表演,以諷刺戲謔、辛辣逗趣的表演,勾畫千奇百怪的眾生相,演繹帝王將相的家國要事,講述尋常百姓的家長里短。表演時邊“講”邊“唱”,諷刺中帶有溫情,戲謔中帶有情理,未見一絲言教,卻惹人深思,回味悠長。如一出諷刺嘲弄抄襲他人作品的演出,說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許多詩人經(jīng)常抄襲李商隱的詩。演出時,一個扮演李商隱的演員,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參加宴會,令在座賓客詫異不解。劇中的李商隱就說:“我這是被別人撕扯至此??!”嘲諷自己的作品被人剽竊,瓜分得“體無完膚”,引得觀眾哄堂大笑。另一個作品是一個宮廷廚師因餛飩未煮熟的小事,被宋高宗交大理寺下獄而鳴不平的演出。演出時,兩個扮相夸張的演員上場,第三個演員問他們哪年出生?他們一個說“我甲子生”,另一個說“我丙子生”。于是,問話的演員立馬就說:“你們兩個人都該到大理寺受審,都該下大獄!”人家問為什么?他說:“他們夾子生,餅子也生,是不是也該與餛飩沒煮熟的人同罪?”據(jù)說,聽到這個節(jié)目段子后,宋高宗還真把那個關(guān)押的廚師從牢里給放了。
“小唱”是伴隨著宋詞的興盛而興起的一種唱曲藝術(shù),深受宮廷和文人雅士青睞,風靡市井。宋朝最為有名的小唱名伶,當屬汴梁名妓李師師。李師師色藝雙全,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在各教坊中獨領(lǐng)風騷,享譽京城。她不僅嗓音婉轉(zhuǎn),且能歌善舞,舉手投足都流露出藝術(shù)的氣質(zhì)和光彩。文人墨客還趨附風雅,每當有新詞,也請李師師一唱,或為她專門創(chuàng)作曲目,以顯示文采和品位格調(diào)。李師師甚至驚動帝王,在民間留下許多韻事傳說。
南戲被譽為中國百戲之祖,是我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誕生于北宋末年,萌芽于浙江溫州村坊小曲,在民間廣為流傳。南戲融合吸收了雜劇、唱賺、唱詞等形式,唱腔順口可歌,劇目或長或短,自由靈活。題材大都來源于民間傳說、民間說唱、歷史、宗教故事等,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演繹老百姓悲歡離合和家庭倫理,情感原始質(zhì)樸,很受普通老百姓的歡迎。宋代南戲作品《張協(xié)狀元》、歷史劇《秦檜東窗事犯》《蘇武牧羊記》《趙氏孤兒》等,在南宋及元代皆廣為傳唱,成為千古劇目。南北方的融合,促進了南戲與北曲的發(fā)展。北方音樂頓挫雄壯,南戲聲腔清新婉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交相輝映,各領(lǐng)風騷,都銘刻進中華文化國粹的浩瀚春秋。
…………
鉤沉歷史,掩卷而思。宋人行經(jīng)人世阡陌,窈窕千年,依然是百媚嫣然,搖曳生風,道不盡他們的風雅與尋常。洗盡鉛華,樂映煙火,余音悠長。追摹那個流淌千年、傳承至今的宋韻遺風,我們心存激動、胸懷敬意、屏息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