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付 譚琰 張惠晶
隨著結腸癌治療理念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結腸癌的治療已取得長足進步,但總體預后依然不理想[1]。因此,研究者不斷探索結腸癌發(fā)病機制并挖掘新的治療靶點,以期改善其預后。既往大量研究顯示,腫瘤微環(huán)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針對TME的治療策略也取得很大進展[2]。中性粒細胞作為TME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發(fā)現參與了致癌生物學過程的不同階段,包括腫瘤的啟動、增殖及轉移擴散[3]。有研究發(fā)現,腫瘤來源的外泌體可通過向TME中的免疫細胞發(fā)出信號,幫助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監(jiān)視,形成轉移前的生態(tài)位[4]。但腫瘤來源外泌體在中性粒細胞激活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確。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在小牛胸腺中發(fā)現的一種高度保守的核蛋白,也是多種惡性腫瘤外泌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5]。既往研究報道HMGB1可以刺激中性粒細胞形成中性粒細胞外誘捕網(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6],且 HMGB1 在結腸癌患者血清和癌組織中表達升高[7]。由此推測結腸癌外泌體可能通過HMGB1激活中性粒細胞。本研究旨在探討結腸癌細胞來源外泌體是否通過HMGB1而在中性粒細胞和結腸癌細胞中發(fā)揮作用,以期揭示結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機制。
人結腸癌細胞系SW480和人正常結腸上皮細胞系NCM460購自中國科學院細胞庫;shRNA陰性對照(sh-NC)和HMGB1特異性shRNA(sh-HMGB1)購自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ipofectamine 2000轉染試劑和SYTOX Green Nucleic Acid Stain Protocol購自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TransExoTMCell Media Exosome Kit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性粒細胞分離液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HMGB1抗體、TSG101抗體購自美國GeneTex;CD63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 Biotechnology;CD81抗體和GRP94抗體購自英國Abcam公司;GAPDH抗體購自愛必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CK-8試劑盒購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SW480和NCM460細胞用含10% FBS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細胞培養(yǎng)條件為37℃、5% CO2。每2 d更換一次新鮮培養(yǎng)基,待細胞密度達到80%~90%時,用胰酶液消化細胞,進行傳代培養(yǎng)或鋪板操作。
將對數生長期的SW480細胞以5×105/mL密度接種于6孔板,培養(yǎng)24 h后,將細胞隨機分為3組:SW480組(不進行轉染操作)、sh-NC組(轉染sh-NC)、sh-HMGB1組(轉染sh-HMGB1)。根據Lipofectamine 2000轉染試劑說明書進行細胞轉染,培養(yǎng)48 h后進行后續(xù)實驗操作。
收集SW480組、sh-NC組、sh-HMGB1組SW480細胞和NCM460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根據TransExoTMCell Media Exosome Kit說明書分離各組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中的外泌體,分別命名為SW480-exo、sh-NC-exo、sh-HMGB1-exo、NCM460-exo。采用透射電鏡觀察外泌體形態(tài),納米顆粒跟蹤分析儀檢測外泌體粒徑,Western blot實驗檢測外泌體標志性蛋白TSG101、CD63、CD81和細胞標志性蛋白GRP94的表達。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8月海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的健康體檢者血液樣本,血液樣本的采集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中性粒細胞分離:向分離液中緩慢加入血液樣本,1 000 r/min離心30 min。吸取白膜中性粒細胞層至新的離心管內,PBS清洗,1 000 r/min離心10 min,棄去上清液;用含10%FBS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重懸細胞,用臺盼藍拒染法測定中性粒細胞存活率和純度,存活率>95%、純度>95%表示中性粒細胞分離成功。分離成功的中性粒細胞分別添加PBS、NCM460-exo、SW480-exo、NCM460-exo、sh-NC-exo和sh-HMGB1-exo,外泌體添加量均為20 μg/mL,依次記為PBS組、NCM460-exo組、SW480-exo組、sh-NC-exo組和sh-HMGB1-exo組。繼續(xù)培養(yǎng)24 h后,用PBS洗滌2次,加入含MNase(1 U/mL)酶的培養(yǎng)基,在37℃下孵育20 min;加入EDTA終止,離心取上清液,立即使用或置于-80℃條件下保存。
收集各組中性粒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PBS清洗后,用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15 min,加入Sytox green染色液,室溫下避光孵育20 min后,棄去染色液。PBS再次清洗后,使用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發(fā)光情況,用Image J軟件分析Sytox green熒光單位。
收集細胞和外泌體,采用RIPA裂解液裂解。離心收集上清液并測定其蛋白濃度。各組取30 μg蛋白進行SDS-PAGE凝膠電泳以及轉膜操作。5%脫脂奶粉封閉非特異性結合位點,加入HMGB1(1∶1 000)、TSG101(1∶2 000)、CD63(1∶2 000)、CD81(1∶1 000)、GRP94(1∶1 000)和 GAPDH(1∶5 000)抗體稀釋液,4 ℃條件下孵育過夜;加入二抗(1∶5 000)孵育1 h,滴加ECL發(fā)光液,凝膠成像系統(tǒng)檢測蛋白條帶,Image J軟件分析各蛋白條帶的灰度值。
取對數生長期的SW480細胞接種于96孔板,每孔1×104個細胞。將細胞隨機分為PBS+Neutrophils組、SW480-exo+Neutrophils組、sh-NC-exo+Neutrophils組和sh-HMGB1-exo+Neutrophils組,按照分組,添加對應中性粒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與新鮮培養(yǎng)基比例為1∶1)。繼續(xù)培養(yǎng)48 h后,根據CCK-8試劑盒說明書檢測各組細胞光密度(OD)值。細胞活力(%)=[(實驗組OD值-空白組OD值)/(PBS+Neutrophils組OD值-空白組OD值)]×100%或者是細胞活力(%)=[(實驗組OD值-空白組OD值)/(SW480-exo+Neutrophils組OD值-空白組OD值)]×100%。
將對數生長期的SW480細胞接種于培養(yǎng)皿中,每皿接種300個細胞,細胞分組及處理同CCK-8法。各組細胞連續(xù)培養(yǎng)2周,棄去培養(yǎng)液,PBS清洗3次。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細胞15 min。移除固定液,加入吉姆薩染色液染色10 min后,流水沖洗,空氣干燥。肉眼直接計數克隆數。
將對數生長期SW480細胞接種于Transwell上室,每孔5×104個細胞,細胞分組及處理同CCK-8法;Transwell下室則加入600 μL含20%FBS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細胞于37℃、5% 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取出Transwell小室,用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30 min,0.1%結晶紫染色10 min,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遷移情況。侵襲實驗時,除所用Transwell小室預先用Matrigel包被外,其余操作步驟與遷移實驗相同。
使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數據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數據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多重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透射電鏡觀察結腸癌細胞來源外泌體的形態(tài),結果顯示,SW480-exo呈圓形囊泡結構,見圖1A;Western blot檢測結果顯示,SW480-exo中TSG101、CD63、CD81蛋白呈陽性表達,GRP94蛋白不表達;而SW480細胞中TSG101、CD63、CD81蛋白表達不明顯,GRP94蛋白明顯表達,見圖1B;納米顆粒跟蹤分析儀檢測結果顯示,SW480-exo平均直徑為100 nm,見圖1C。以上實驗結果表明結腸癌細胞來源外泌體分離成功。
圖1 結腸癌細胞來源外泌體的鑒定Fig.1 Identification of exosomes from colon cancer cells
Western blot檢測結腸癌細胞SW480和正常結腸上皮細胞NCM460外泌體中HMGB1蛋白含量,結果顯示,SW480-exo中HMGB1蛋白含量明顯高于NCM460-exo(P=0.003),見圖2A。PBS和SW480-exo分別處理中性粒細胞后,SW480-exo組中性粒細胞中HMGB1蛋白的表達水平較PBS組明顯升高(P=0.001),見圖2B。
圖2 Western blot檢測結腸癌外泌體和中性粒細胞中HMGB1蛋白的表達Fig.2 Expression of HMGB1 protein in colon cancer exosomes and neutrophil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PBS、NCM460-exo或SW480-exo分別處理中性粒細胞后,用Sytox green染色檢測中性粒細胞NETs形成情況,結果顯示,與PBS組相比,NCM460-exo組中性粒細胞的Sytox green熒光單位無明顯變化(P=0.643),但SW480-exo組中性粒細胞Sytox green熒光單位明顯升高(P=0.006),見圖3。
圖3 Sytox green染色檢測中性粒細胞NETs形成(×400)Fig.3 Sytox Green staining for the formation of neutrophil NETs(×400)
CCK-8、克隆形成實驗和Transwell實驗檢測結果顯示,與PBS+Neutrophils組相比,SW480-exo+Neutrophils組SW480細胞活力(P=0.002)、克隆形成數(P=0.003)、遷移細胞數(P=0.004)和侵襲細胞數(P=0.006)均明顯升高,見圖4。
圖4 經SW480-exo處理的中性粒細胞對結腸癌細胞的影響Fig.4 Effect of neutrophils treated with SW480-exo on colon cancer cells
Western blot檢測結果顯示,sh-NC和sh-HMGB1轉染SW480細胞后,sh-HMGB1組細胞中HMGB1蛋白表達較sh-NC組明顯降低(P=0.003),但SW480組與sh-N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28),見圖5A。表明敲低HMGB1的結腸癌細胞模型構建成功。
SW480-exo、sh-NC-exo和sh-HMGB1-exo處理中性粒細胞后,sh-HMGB1-exo組細胞中HMGB1蛋白表達(P=0.002)和Sytox green熒光單位(P=0.004)均較sh-NC-exo組明顯降低,但sh-NC-exo組與SW480-exo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圖5B~C。
圖5 sh-HMGB1-exo對中性粒細胞NETs形成的影響Fig.5 Effect of sh-HMGB1-exo on the formation of neutrophil NETs
CCK-8法、克隆形成實驗和Transwell實驗檢測結果顯示,與sh-NC-exo+Neutrophils組相比,sh-HMGB1-exo+Neutrophils組SW480細胞活力(P=0.008)、克隆形成數(P=0.010)、遷移細胞數(P=0.007)和侵襲細胞數(P=0.005)均明顯降低,但SW480-exo+Neutrophils組無明顯變化(均P>0.05),見圖6。
圖6 經sh-HMGB1-exo處理的中性粒細胞對結腸癌細胞的影響Fig.6 Effect of sh-HMGB1-exo-treated neutrophils on colon cancer cells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循環(huán)中含量最豐富的白細胞,在炎癥和宿主防御微生物感染方面起著關鍵作用[8]。中性粒細胞通常被認為對腫瘤細胞有防御反應,但最近的證據表明腫瘤調節(jié)中性粒細胞功能以支持腫瘤生長和發(fā)展,且主要參與促進腫瘤發(fā)生、轉移、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等[9]。有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可能通過趨化、吞噬、脫顆粒和形成NETs發(fā)揮其功能[10]。NETs是一種網狀結構,包含由中性粒細胞在一定刺激下排出的解聚DNA細絲和顆粒內容物,可誘導一種不同于凋亡和壞死的新型細胞死亡[11]。NETs還含有豐富的促炎分子,且與各種無菌炎癥條件有關[12]。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可通過NETs捕獲循環(huán)中的腫瘤細胞而促進細胞向遠處轉移,從而導致腫瘤細胞擴散[13]。動物實驗表明,結腸癌肝轉移模型中的中性粒細胞水平升高與NETs形成及腫瘤轉移密切相關[14]。然而,NETs在結腸癌微環(huán)境中的作用及機制并不清楚。近年來研究顯示,結腸癌細胞來源外泌體作為細胞間通訊的信使,也是腫瘤發(fā)生的介質。而靶向抑制外泌體可能是結直腸癌潛在的有效治療方法[15]。此外,還有證據顯示,結腸癌來源外泌體通過將突變的KRAS轉移到中性粒細胞,從而誘導中性粒細胞募集和NETs形成,最終導致疾病惡化[16]。本研究亦發(fā)現,結腸癌來源外泌體SW480-exo處理中性粒細胞可誘導其NETs形成,進一步將經SW480-exo處理的中性粒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添加至結腸癌細胞中,發(fā)現結腸癌細胞活力、細胞增殖能力、遷移細胞數和侵襲細胞數均升高,提示結腸癌來源外泌體可能通過誘導中性粒細胞NETs的形成,進一步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
HMGB1作為腫瘤外泌體的成分之一,主要通過調節(jié)免疫反應參與癌癥進展。如,LI等[17]報道食管鱗狀細胞癌來源的外泌體通過HMGB1誘導巨噬細胞M2表型轉換,從而促進疾病進展。肝細胞癌細胞來源外泌體也能通過HMGB1激活B細胞并促進TIM-1+Breg細胞擴增,從而促進肝細胞癌免疫逃避和疾病進展[18]。目前,已有證據顯示,HMGB1可能是NETs的重要組成部分。ZHA等[19]在膠質瘤細胞中發(fā)現HMGB1能修飾NETs的網狀結構,同時與膠質瘤細胞上的相關因子相互作用導致核因子NF-κB激活,從而促進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還有研究發(fā)現,乳腺癌患者血清HMGB1水平與中性粒細胞數量呈正相關,其中低氧原發(fā)腫瘤可導致腫瘤細胞分泌HMGB1,誘導中性粒細胞CD62Ldim表型極化,從而促進腫瘤轉移[20]。本研究發(fā)現,結腸癌細胞外泌體中HMGB1含量明顯高于正常結腸上皮細胞,且結腸癌來源外泌體SW480-exo可誘導中性粒細胞表達HMGB1和NETs形成,但用敲低HMGB1的結腸癌細胞外泌體sh-HMGB1-exo處理中性粒細胞發(fā)現HMGB1表達下調且NETs形成減少;進一步將sh-HMGB1-exo處理的中性粒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加入結腸癌細胞中,發(fā)現結腸癌細胞活力、增殖能力、遷移細胞數和侵襲細胞數均降低,與上述文獻[18-20]報道一致。說明結腸癌來源外泌體可能通過HMGB1誘導中性粒細胞NETs的形成,進而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
綜上所述,結腸癌來源外泌體可能通過將HMGB1傳遞至中性粒細胞中并誘導NETs形成,從而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HMGB1可能是潛在的治療靶點。本研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闡明結腸癌發(fā)病機制,也為開發(fā)新的治療靶點提供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