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娜,王仁姣
(1.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2.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民用航空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 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1]
這段話深刻闡釋了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或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因其來源于這個國家長久以來形成的文化傳統、道德傳統和思維傳統,因此它具有強大的號召力。這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講,都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盵2]這對于未來必然要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青年,對他們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僅僅是一項教育工作,更是意義深遠的政治使命、政治擔當、政治責任。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當前,正在進行的奮斗及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毫無疑問就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場域。這一場域應該從三個維度加以把握。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書寫下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創(chuàng)造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全黨全民族形成了最為廣泛的思想共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能夠步調一致向前進。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需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團結奮斗。團結奮斗的前提,仍然需要而且必須形成廣泛的思想共識。從當前來講,我們可以認為這一思想共識就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昂诵膬r值觀”,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講,它是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首先,“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但世界卻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2018 年6 月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做出的一個重大論斷。此后,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局”進行了闡釋。總結起來,這個局充滿了不確定因素。例如,暴發(fā)于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持續(xù)兩年多,疫情的出現在不同程度上引發(fā)了世界各國如何統籌發(fā)展與安全的深入思考。其次,這個局中的世界格局在悄然變化。雖然“西強東弱”的世界總體局勢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東升西降”日益明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探索形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皷|升西降”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變化,從更深層次來講,帶來的是政治、外交等多領域的深刻變化。最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波詭云譎。世界格局變化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更加隱蔽、更加激烈的關鍵誘因。在“東升西降”這一格局中,境外敵對勢力毫不掩飾地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抹黑甩鍋,以及不擇手段地污名化,毫不掩飾地向中國的青年一代進行教唆,毫不掩飾地對青年一代展開爭奪。
因此,如果說培育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廣泛的思想共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內在要求與應有之義,那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已上升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需要。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的廣泛運用為標志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正在引領世界發(fā)生深刻的變化。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與教育形成了深度的融合,AI、線上等多種形式的智能技術在不斷地豐富著教育的形式與載體。但是,“智能的本質就是按照物質的邏輯來指導我們的生命活動。一方面讓我們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卻給我們設置更多的障礙”[3]。因此,庫克曾對此深憂:“我們真的不擔心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我們最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4]
在馬克思看來,當教育過多依賴于技術、仰慕于技術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將面臨被外物牽絆的風險,教育幾近“異化”。但無論技術智能化發(fā)展到怎樣先進的程度,技術永遠無法取代教育的生命邏輯。因此,越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越需要教育凸顯人文關懷,越需要著力強化人文精神的教育,這也就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至關重要。
如果說,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尖銳斗爭,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為載體,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工作。那么,在當前人工智能時代,做好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已經不僅僅是教育本質屬性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破解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困境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教育,都會嚴格按照社會和國家的政治要求培養(yǎng)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從革命時期為工農大眾服務、為人民服務,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到新時代“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5],從未脫離社會主義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毫不動搖。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2]站穩(wěn)馬克思主義立場,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第一個基點。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傳統。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倫道德規(guī)范,這也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主動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素材和養(yǎng)料,而絕不能是為了“培育”而“培育”。
2014 年,教育部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這些政策措施為我們緊密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依據和實踐指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隸屬于德育范疇,道德教育尤其需要個體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但教育智能化的普及,極容易出現一種極端現象,這就是所有的教育會被認為都可依賴人工智能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講解,可以通過AI 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可視化,但它永遠無法幫助受教育者完成實踐體驗和感悟。因此,在當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若要達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育成效,需要我們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體驗行為,更加關注學生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到:“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6]136新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首先要解決“船”或“橋”,即方法和方式問題,需要充分關注內因和外因。
“三省吾身”源自《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7]6“三省吾身”其實是從兩個方面進行道德的自我發(fā)展?!白晕倚摒B(yǎng)”,表現在“知識德性的內化”。學生每天都會從很多途徑接受知識:課堂、書本、網絡、廣播等,但是真正將這些知識內化到自我還是要自己進行對知識的甄別、篩選、反思、內化,這樣才是真正的“傳而習”,才是自我修養(yǎng)的完整過程。
2014 年5 月30 日,習近平在北京海淀區(qū)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指出:“我們要養(yǎng)成嚴格要求自己、虛心接受批評幫助的習慣。只要從小就沿著正確道路走,學到一點,就實踐一點,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會迎來一路陽光。”[8]如何對待他人,表現在“誠信”和“盡心盡力”。首先,對人要誠信,把誠信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其次,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朋友的忠誠與責任。這兩點是“三省吾身”道德模式中對待他人的關鍵。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盵7]142這種道德發(fā)展模式有三個要點。一是要保持自己謙虛的學習心態(tài),善于去發(fā)現別人的長處,并勇于改正自身的不足。二是要對“師”的范圍進行大膽定義。校園文化多元性發(fā)展,“師”的定義已突破傳統意義的人,可以是媒介、事件、影視、書本等,要善于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定力,并大膽去吸收學習生活中有益于完善個人品德的知識。三是“必有我?guī)煛钡牡赖掳l(fā)展模式是一種信念,需要一種決心,就是我們新時代大學生要堅定地去追求美好的德行,堅信自己可以樹立美好的德行。正如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講話中所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
《論語·衛(wèi)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369與之相關的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7]124,也就是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和理解。這一社會影響方法,是當今社會和國家忽略的一個核心準則?!巴萍杭叭恕狈从车氖侨蕦W最基本的內涵——愛人,充滿著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推己及人”的道德模式在大學生中的推行,將會為社會樹立一個非常好的標桿。這樣的標桿不僅在當下對社會有積極的引導,而且待將來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直接將“推己及人”的信念、行為帶到社會中。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結合前文我們所論述的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需要關注的場域、把握的原則及方法,在具體培育的實踐中應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課堂教學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容質疑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思政課堂,專業(yè)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程思政,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要求等具體生動地解讀給學生,有效植入思政課和專業(yè)課教學中,讓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中,準確掌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的深刻內涵,進而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和作用,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價值,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自覺理性地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最要不得的就是單聲道傳輸,學生與教師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雙主體”。教師與學生首先應構建雙向情感互動,一是教師要德行過硬。按照“四有好老師”“四個領路人”“四個相統一”的標準,嚴格要求自身,確保師德師風過硬,確保每一名教師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示范和典范。二是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通過情緒的認知和調控,讓學生建立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態(tài)度。教師要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平等交流等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三是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只有在主觀認知、個體自信的前提下,各類情感因素才能積極發(fā)揮能動性作用。這樣,可以事半功倍地幫助學生在符合其心理發(fā)展過程的情感控制下自覺形成情感體驗,使學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實現共鳴共情。
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9]174。這就要求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活動、學生群體,進入學生頭腦,從而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形成文明風尚。一是開展寢室文化活動。如宿舍聚餐、寢室臥談、文明寢室評比等,促進學生良好人際關系、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提高文明素質。二是開展班級活動。包括主題班會、聯歡會、演講、征文比賽等,培養(yǎng)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三是開展社團活動。學生社團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人際交往范圍,增加新知識和多種社會信息學習和吸收,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四是開展黨團活動。黨團支部對學生進行發(fā)展、考核,組織政治學習、知識競賽、紅色旅游、學雷鋒等活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五是舉辦社會實踐等活動,使廣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專業(yè)實習和公益勞動中體會、踐行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組織開展了“以愛心教育為主線的研究生黨建特色實踐活動”,在“沈陽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建立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德育基地,把每個月的第三個周六作為研究生黨員“愛心奉獻日”,由研究生院輔導員、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組成的“沈航研究生獻愛心小分隊”到沈陽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去看望殘障兒童,并為孩子們帶去生活用品、食品等愛心禮物。到2019 年6 月,已先后組織了31次580 余人參與扶助孤貧、殘障兒童的活動。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增強了服務意識、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和百姓生活?!盵10]重要節(jié)慶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和平臺,我們要充分利用節(jié)慶日文化中的思想資源,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或紀念活動。例如,利用“黨的生日”可以大力進行愛黨教育,利用“國慶節(jié)”可以全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清明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可讓學生動手制作白花,提高參與熱情,掃墓過程中邀請專業(yè)人員介紹清明節(jié)的一些相關知識,如古人過清明節(jié)的習俗等,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孝親文化。又如,“端午節(jié)”可與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節(jié)結合起來,在組織學生了解粽葉、江米等基本農俗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感知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樸素的民風,讓學生體驗敬業(yè)誠信等價值觀的真正內涵。對外來文化一定要批判地吸收,對學生自發(fā)組織的一些活動要加強引導,特別是對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宗教活動一定要堅決加以制止。
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時,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11]11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直接影響著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是引導推動大學生潛移默化地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這就要求我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到校風、教風、學風中,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校園文化要突出對師生的精神引領。要突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師生中的培育和踐行作用。要大力倡導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在領導和教師、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融洽和諧的關系,培養(yǎng)廣大師生的主人翁精神,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愛校如家,讓校園充滿昂揚向上的文化氛圍。這些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內在元素的展現,必然會使學校員工愛崗敬業(yè)、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必然會使廣大師生自覺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為自覺的行動。不愛校,難愛國。要用激昂向上的校園文化鼓舞師生員工在追求中國夢的偉大事業(yè)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一是運用校園傳統媒體做好宣傳工作??梢岳眯?、廣播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內涵,優(yōu)化校園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是建立和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氛圍的營造,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網站教育主頁,在網頁的制作上應充分運用音樂、動漫、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的內容轉為具體形象的內容,提高網頁的吸引力。三是充分發(fā)揮校園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廣大學生在科技活動中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學校在組織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時,如數學建模競賽、挑戰(zhàn)杯、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等,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嚴謹求實、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創(chuàng)新對于國家、民族和個人的重要意義。四是充分運用校園網、微信群、微博等網絡載體開展宣傳教育,利用網絡普及優(yōu)勢,營造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