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寶春 景素敬 王雅坤 趙麗平 張娟 姜紅 劉秀珍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AP)是兒童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該病臨床癥狀不典型,且病情發(fā)展迅速,若診斷治療不及時,容易進展為重癥肺炎,誘發(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并發(fā)癥,是導致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1-3]。兒童CAP發(fā)病機制復雜,其中炎性反應和免疫功能紊亂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中具有重要意義[4,5]。維生素D是人體最重要的脂溶性維生素之一,在體內主要以25羥維生素D[25(OH)D]形式儲存,對鈣磷代謝、免疫功能等發(fā)揮重要調節(jié)作用[6,7]。本研究檢測98例CAP患兒血清25(OH)D水平變化,探討其與炎性因子、免疫指標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邯鄲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98例CAP患兒,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癥CAP組(n=40)和重癥CAP組(n=58)。另選取同期于醫(yī)院兒科體檢的80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輕癥CAP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5.33±2.33)歲;病程2~5 d,平均(3.15±1.12)d。重癥CAP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5.10±2.20)歲;病程2~4 d,平均(3.02±0.83)。對照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5.41±2.06)歲。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標準[8];②年齡<12歲;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哮喘、肺結核、肺部腫瘤等;②合并嚴重感染、心腦血管病、肝腎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者;③入組前1個月接受過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jié)劑或補充維生素D治療者。
1.3 觀察指標
1.3.1 標本采集:抽取各組外周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取上清,-80℃保存。
1.3.2 25(OH)D: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患兒血清25(OH)D。
1.3.3 炎性因子: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測定血清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
1.3.5 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外周血IgG、IgA、IgM。
2.1 3組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程度比較 輕癥CAP組、重癥CAP組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CAP組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比率顯著高于輕癥CA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程度比較 例(%)
2.2 3組血清25(OH)D比較 輕癥CAP組、重癥CAP組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CAP組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輕癥CA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血清25(OH)D比較
2.3 3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輕癥CAP組、重癥CAP組血清IL-6、CRP、PC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CAP組血清IL-6、CRP、PCT水平顯著高于輕癥CA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表4 3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比較
2.5 3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比較 輕癥CAP組、重癥CAP組外周血IgG、IgA、IgM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CAP組外周血IgG、IgA、IgM水平顯著低于輕癥CA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3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比較
2.6 CAP患兒癥狀體征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重癥CAP組癥狀體征消退時間、住院時間顯著長于輕癥CA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CAP患兒癥狀體征消退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CAP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引起的終末氣道、肺實質炎性反應性疾病,患兒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氣促等肺部感染癥狀,容易發(fā)展為重癥肺炎,常合并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研究顯示,CAP是導致<5歲嬰幼兒死亡最常見的致死原因[9]。因此,探討CAP發(fā)病機制,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進行早期干預和控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維生素D主要通過皮膚細胞和動物性食品獲取,并在肝、腎組織25-羥化酶催化下轉化為25(OH)D3,這是循環(huán)中含量最高、最穩(wěn)定的維生素D代謝產物,檢測其水平可作為評估維生素D含量的重要指標[10]。研究證實,維生素D在機體免疫防御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激活單核巨噬細胞、NK細胞,促進其吞噬殺滅病原體,還能夠加速呼吸道上皮纖毛擺動[11]。因此,維生素D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引起呼吸道黏膜上皮增生、角化,導致呼吸道屏障作用降低及感染反復發(fā)生[12]。本研究結果顯示,輕癥CAP組、重癥CAP組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5(OH)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癥CAP組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比率顯著高于輕癥CAP組,25(OH)D水平顯著低于輕癥CAP組(P<0.05)。說明CAP患兒血清25(OH)D水平低于健康兒童,且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與文獻報道[13,14]一致。
進一步研究了CAP患兒血清25(OH)D水平與癥狀體征消退時間、住院時間的相關性,結果發(fā)現(xiàn),重癥CAP組癥狀體征消退時間、住院時間顯著長于輕癥CA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25(OH)D水平與癥狀體征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呈負相關(P<0.05),說明CAP患兒血清25(OH)D水平越低,疾病越嚴重,住院時間越長,這可能與重癥CAP患兒機體炎性因子分泌過多、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綜上所述,CAP患兒普遍存在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維生素D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炎性因子和免疫指標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