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迪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沈陽 110001)
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多由急性感染所致[1],屬急性發(fā)作的自身免疫介導的周圍神經根神經病,不但可侵襲到患者的周圍神經及運動神經,還會牽連到患者的腦神經,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2]。本病首發(fā)癥狀多為肢體麻木、無力、感覺異常及四肢疼痛等癥狀,肢體對稱性遲緩性肌無力是其主要特征,情況嚴重者可出現(xiàn)呼吸肌麻痹,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臨床在治療該病的同時應采用合理的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方法,在控制病情的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本次試驗通過對70 例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9 年10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70 例,其中男性38 例,女性3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 例。對照組男性19 例,女性16例,年齡為22~60 歲,平均年齡(45.47±4.38)歲;治療組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為23~58 歲,平均年齡(46.52±4.47)歲,2 組患者各項基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診斷標準[5];(2)意識清楚,無智力及精神障礙,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3)自愿參加本次試驗,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者;(2)暈針者;(3)對中藥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對70 例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其中對照組35 例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jiān)測生命體征、排痰、氣管處理等對癥處理,在病情穩(wěn)定后進行康復訓練,如患肢及關節(jié)運動包括肢體的主動被動運動、起坐、步行訓練、肢體按摩及日常的洗臉、穿衣、進食、解紐扣等生活鍛煉等,動作由簡單到復雜,由粗到細,使患肢功能逐漸恢復。告知患者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電針護理。在患者的頭部和上下肢選穴位接電針儀,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下肢取陽陵泉、足三里、委中、解溪、太沖等。20 min/次,1 次/d。(2)捏脊療法:取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按經絡走行方向進行捏脊。3~5 min/次,1 次/d。(3)中藥熏洗:給予患者舒經活絡洗劑熏洗雙足及四肢,20~30 min/次,1 次/d。連續(xù)4 周,觀察患者恢復情況。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神經功能缺損程度(CSS)評分標準:輕度:CSS 評分≤15 分;中度:16≤CSS 評分<30 分;重度:CSS 評分≥30 分。評分越低,說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越好。(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Barthel指數評分:包含穿衣、步行等10 項內容,每項計10 分,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3)采用功能狀態(tài)評分標準(KPS)對2 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0~100 分評級,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4)臨床療效評定:患者四肢肌力超過Ⅳ級,70≤MBI 評分≤100 分為治愈;四肢肌力達到Ⅲ~Ⅳ級,MBI 評分50≤MBI 評分<70 分者為顯效;患者肌力在Ⅲ級以下,25≤MBI 評分<50 分為有效;患者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四肢肌力無變化,MBI 評分<25 分者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CSS 評分、Barthel 指數及KPS 評分情況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統(tǒng)計值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SS 及Barthel 指數評分 2 組患者CSS 評分均降低,且治療組降低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 <0.05)。治療后Barthel 指數評分升高,且治療組升高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CSS 及B 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1 2 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CSS 及B 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P<0.05。
2.2 生活質量評分 2 組治療后KPS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 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KPS 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KP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P<0.05。
2.3 臨床療效 2 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2.86%(29/35),對照組為68.57%(24/35),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2 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GBS 起病急、發(fā)病快,往往伴有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僅靠藥物治療無法達到理想療效,在治療過程中應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和醫(yī)護人員的需求。研究發(fā)現(xiàn),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康復,恢復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人的周圍神經具有可塑性,運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患者采用按摩、針灸、鍛煉等護理措施,增加了其大腦及周圍神經的刺激,使大腦興奮性增加,建立神經通路[6-8]。
GBS 在中醫(yī)中屬于“痿證”范疇,歷代醫(yī)家多以“治痿獨取陽明”為治療大綱,本次試驗選穴多為多氣多血的陽明經穴,聯(lián)合電針刺激可快速促進氣血運行,使血液分布于各肌肉、筋骨組織,同時能提高組織興奮性,保持肌纖維收縮和舒張?zhí)匦裕乐辜∪馕s、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四肢肌肉功能的恢復。捏脊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可以調整五臟精氣,使臟腑氣機條達,促進氣血運行,使四肢百骸得到營養(yǎng)濡潤則不復疲勞。另外,因捏脊的穴位離脊柱較近,故還可刺激人體的神經干和神經節(jié),從而對脊髓神經起到直接調整的作用。利用舒經活絡洗劑對患者雙足及四肢進行熏洗,可以疏通患者一身經絡之氣,改善肢體微循環(huán),減輕肢體拘攣表現(xiàn)。西醫(yī)護理中早期系統(tǒng)的功能訓練對于改善和恢復患者肢體的功能,提高其全身肌肉的協(xié)調能力及耐力,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攣縮僵硬具有重要作用。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可恢復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9,10]。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可促進患者全身氣血運行,濡養(yǎng)四肢百骸,避免肌肉萎縮,改善肢體功能。
綜上所述,對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康復,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