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凝,唐 雨,劉艷霞,明乾良,李 鵬
(陸軍軍醫(yī)大學藥學與檢驗醫(yī)學系,重慶 400038)
藥用植物學是藥學和中藥學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與中藥的基原研究、品質評價、臨床療效及開發(fā)研究密切相關[1],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天然藥物化學、生藥學等系列專業(yè)課的基礎。目前的學習內容分為植物的器官形態(tài)、植物的顯微組織特征、各類植物的分類特點三個模塊的內容。主要任務是準確識別鑒定生藥原植物的來源和種類,確保藥材使用的準確、安全和有效;調查考證、合理利用和保護藥用植物資源,根據植物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利用植物生物技術尋找及開發(fā)新資源[2]。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實踐型和直觀性很強的課程,現(xiàn)行的藥用植物學教學內容與植物學的主要內容基本相同,是以植物的系統(tǒng)演化為主線,按照分類系統(tǒng)排列,以每個科屬的主要特征為學習重點。由于偏重各個科屬的特征學習,忽視每個科屬中具體的藥用植物的辨認,導致學生完成藥用植物學的學習后,辨識藥用植物的能力很差,不能正確識別重要的藥用植物,更別提基本的應用了。之前我校的《藥用植物學》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輕實踐,輕應用,重視“學會”,卻忽視了“會用”,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我校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自身的作業(yè)能力并沒有很好的幫助作用,學生往往學完就忘記了,針對這一問題,為了提高學生辨識藥用植物的能力,改變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本教研室做了以下幾點探索:
《藥用植物學》教學內容包括形態(tài)、解剖、系統(tǒng)分類三大模塊,課程設計先大體再顯微,先宏觀后微觀,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前面兩大模塊是屬于藥用植物學總論部分,第三模塊屬于各論部分,總論學習為后續(xù)各論學習打基礎。其中:形態(tài)模塊為植物的器官形態(tài),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形態(tài)特征等內容,主要培養(yǎng)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植物識別的能力素質。解剖模塊為植物的顯微組織特征,包括植物的細胞、組織、器官(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內部結構特征等內容,主要培養(yǎng)學生從微觀的角度具備植物鑒定及研究的能力素質。系統(tǒng)分類模塊為各類植物的分類特點,包括植物類群(藻類、菌類、地衣、苔蘚、蕨類、裸子、被子植物)的系統(tǒng)分類及各類群的特征,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具體科屬重要藥用植物識別的能力素質。藥用植物學的總論部分是學生后續(xù)掌握重要藥用植物識別能力的基礎,細胞后含物、組織、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的結構等內容對于系統(tǒng)分類模塊,甚至是后續(xù)課程《生藥學》的順利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在進行前兩模塊教學時,課堂上教師針對難以理解的后含物、組織、根和莖的顯微構造進行了重點講解[4],并且針對根和莖的次生生長這一難以理解的概念拍攝了微課,用動畫形式呈現(xiàn),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動畫,以便學生能夠理解透徹,牢固掌握,為后續(xù)藥用植物的識別教學打下基礎。
在進行第三模塊教學時,教師在帶領學生熟悉植物科和屬特征基礎上,把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作為主要學習目標。教學中適當減少了對各個科屬特征的文字描述講授,改為講授科屬的主要識別特征,并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比較掌握科、屬的主要識別特征,把教學重點放在具體藥用植物的辨識方面。在選取需要學生掌握的重要藥用植物時,以藥用植物的應用價值為基礎,將各個科屬重新排序,分為可食用藥用與有毒有害藥用植物,可用于戰(zhàn)創(chuàng)傷止血、戰(zhàn)創(chuàng)傷鎮(zhèn)痛、戰(zhàn)創(chuàng)傷感染、燒燙傷救治、防治高原高寒、防治軍隊常見多發(fā)和傳染病的藥用植物等專題,以校園里,實習基地,西南地區(qū)可見的藥用植物為范圍,增加常見藥用植物的具體使用方法。如中暑時,可用千里光泡開水代水飲;天仙子適量敷患處可以止痛;鮮木芙蓉適量搗爛敷患處可治創(chuàng)傷出血及跌打損傷;高寒凍傷時可用馬勃敷于創(chuàng)面等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學以致用。
課堂上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把教室搬到實驗室,將理論課與實驗課合二為一。具體的課程安排為每次課的前半程為理論課,后半程為實驗課,或是理論課和實驗課融合,邊講解邊實踐。在講授植物的器官:葉、花、果實與種子時每次課都采集新鮮的植物標本帶到課堂上,使學生進一步,更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充分認識植物的葉形、葉尖、葉基、葉緣、葉脈、葉序、花序、雄蕊群、雌蕊群、果實的類型等。這是分類辨識不同藥用植物的基礎。講授植物的顯微組織特征時,將顯微鏡與植物切片搬進理論課堂,使學生能夠掌握文字描述的同時,實時到對應的顯微結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恰當調整教學過程,還有利于學生及時把理論知識內化為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課堂適宜的搬到校園中,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在原有的必修課基礎上,面向全校學生增加開設了《藥用植物的識別及應用》選修課,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藥用植物認識和臘葉標本制作》。大學校園里植物資源豐富,植物形態(tài)、種類以及性狀方面均多樣化。校園植物也是學生最易于觀察和學習的植物材料,學生可通過自己采集并觀察校園植物,加強直觀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植物分類知識的理解利用,學生可牢固掌握常見科的特征[5]。經過本教研室調查發(fā)現(xiàn),校園里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60科82屬83種,喬木、小喬木或喬木狀植物共18種,灌木17種,草本48種,其中蕨類植物5科5種,裸子植物2科2種,被子植物53科76種。以藥用部位看,根、根莖、莖、葉、花、果實種子及全草均有入藥。以藥用功效看,有清熱瀉火藥如梔子等;清熱解毒藥如魚腥草、馬齒莧等;止咳平喘化痰藥如杏仁、枇杷葉、白果及半夏等;驅蟲藥如使君子和貫眾等[6]。并且還具有大量如麥冬、魚腥草、馬齒莧、桃、皺皮木瓜等可食用的植物,如半夏等有毒的植物。教師首先教會學生通過對葉、花和果實這類對鑒別起關鍵作用的植物器官進行詳細觀察,歸納出每種植物的顯著鑒別特征,判斷其科屬,再通過植物檢索表鑒定出具體的植物名[7]。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不但可以直觀地觀察理論課堂上接觸不到的藥用植物,還學會了植物檢索表的應用,加深了對植物科屬特征的直觀記憶,提高了學生對藥用植物的辨識能力,為下一步的野外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增加野外實習次數與時長。野外實習教學共有兩次,實習基地由近及遠,實習時間也由短到長。我們先利用重慶市內的南山植物園資源開展為期半天的野外實習。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首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根據根、葉、花、果實種子等植物器官的不同類型,以及具有明顯科屬代表的特征,選取重點植物進行講解,然后將學生隨機分為5組,每組學生抽取兩個小任務,包括植物形態(tài)知識與植物分類學知識,在半小時內讓學生自行去完成相應的小任務,回校后提交任務報告。學生普遍積極性很高,學習熱情高漲,并且還能超額完成實習任務。
第二次野外實習為時長四天的金佛山野外實習,充分發(fā)揮野外教學的功能,訓練學生對藥用植物的辨認能力。金佛山位于重慶市東南邊緣的南川市南部,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具有豐富、珍貴的藥用植物資源。經研究統(tǒng)計,金佛山共有野生藥用植物4000多種,分布200多個科,1000多個屬,其中包括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用)植物天麻、黃連、杜仲、厚樸、黃柏(川黃檗)、朱砂蓮、八角蓮、金蕎麥、紅豆杉、盾葉薯蕷、絞股藍、五味子等,這些都是我國著名的中藥材。藥用植物主要位于山谷林下、林緣或林路兩邊,藥用部位十分廣泛,有全草類、根類、莖類、皮類、葉類、花類、種子類、樹脂類等,應用方法也多種多樣[8-10]。我們將在金佛山進行為期4天的野外實習,包括常見藥用植物識別與鑒定;高、中、低不同海拔藥用植物的識別與鑒定,多方面訓練提高學生對藥用植物的辨認能力。之前的實習方式是教師邊走邊講解,學生邊走邊看。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學生不是主動根據形態(tài)特征去完成鑒定,而是直接問教師。這種方式無法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實習地點每年相對固定,在多年實習的基礎上,教師會對實習地點常見的重要藥用植物制定一個名錄[11],選出20余種不同科屬的代表性植物,提前一天分配給學生。學生根據分配到的植物名,查詢專業(yè)植物網站如中國植物智FRPS,數字植物標本館等,了解該種植物的形態(tài)識別特征、科屬和分布等知識。第二天在野外實習時,首先學生可以嘗試“按圖索驥”尋找到這種植物,找到以后先由學生對此種植物的特征進行講解,教師再針對學生講述的薄弱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實習的學習實踐中,在實習過程中主動進行探究和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本的課終的理論考核只有筆試,無法有效考查學生鑒別藥用植物的能力。本教研室增加了實驗考核與野外實習考核。實驗考核引入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的類型鑒別。采集校園內或生活中常見的,不同脈序的植物葉片,不同類型的復葉,不同花序的花,不同類型的果實等實物,或者收集具有明顯特征的該類型植物圖片,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鑒別,考查學生對于植物形態(tài)、解剖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野外實習考核安排在野外實習的最后半天,前期學生已經在藥用植物園中通過教師帶領學習,自行觀察復習等方式學習掌握了重點藥用植物及相關科屬的鑒別特征,在考試時教師采集桔梗、射干、百合、薄荷、百部、小茴香、鉤藤等特征明顯,科屬與功效各不相同的藥用植物實物讓學生進行物種鑒別,科屬鑒別,并寫出它的功能和藥效,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野外藥用植物的辨識能力。
新一代的學生成長在網絡時代,他們習慣了從線上獲取各種資訊?!端幱弥参飳W》是一門實踐性和拓展性都很強的課程,只靠老師一個人在課堂上講授,參與性與互動性不強,學習過程枯燥,很難激發(fā)這一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團隊依托校園網網絡平臺,建設了一個內容豐富多樣、開放共享的藥用植物數據庫,把各種藥用植物的全株、生境,以及“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類器官的實拍特征圖片導入數據庫,配以詳細的文字描述。學生可以隨時通過賬號密碼登錄藥用植物數據庫,完成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完成后,可以通過線上測試進行考核,檢測學習效果;學生可以根據功效、地區(qū)、科屬各類不同的分類方法對藥用植物進行分類,以達到不同的學習目的。學生可以在留言區(qū)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或建議,便于師生通過線上完成交流討論和答疑,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程內容,掌握藥用植物的辨認和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課堂教學與互聯(lián)網結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將學習和互動在線上做到“時時、處處”可以進行,變“被動教”為“主動學”,提升了學習積極性[12]。
藥學專業(yè)的學生,今后會走上各類與“藥”相關的崗位,學生不光要“學會”,更重要的是“會用”,通過《藥用植物學》的學習,提高學生辨識藥用植物的能力,這只是第一步,本教研室后續(xù)還有其他課程如《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等,以提高學生對藥用植物的應用能力,旨在使學生能夠真正學會應用各類藥用植物,這對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