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市豐安小學(237000) 湯 娟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對學校語文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大教師開始積極地探索把信息技術運用于學校語文教育的新方法。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更高效地整合教育資源,使學生在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中體驗到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但因為教師對語文課程的教育整合認識不夠深入,使得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面對這樣的教學狀況,探討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高效整合顯得尤為重要。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整合,訓練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檢索是指像電腦檢索一樣,從文本中找到顯性信息(如人物、事實、概念、定義)的過程,可以將其細分為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找到指定的信息兩項內(nèi)容。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帶上我們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心,跟隨作者和她的母親一起去“走月亮”!
(課件出示:“我”和阿媽走過了哪些地方?用“△”標記出來)
(學生閱讀思考后,在課本上找到答案——小路、小溪、田?。?/p>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詩歌意境)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生:泥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
師:泥路、小草這些景物是什么樣子的?請結(jié)合多媒體課件的詩歌意境,用文中的詞語來說一說。
生:涼爽又溫柔的泥路……
這兩個例子中的問題,屬于非常淺顯、簡單的檢索信息類的思考題。學生只需要認真閱讀文章,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因為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隱藏于文字中。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是要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并適當豐富課外讀書活動的內(nèi)容。教師要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手段進行融合,通過形象生動的素材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動畫效果和語言文字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上課注意力,進而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記憶。
理解是指從書面信息中建構(gòu)意義的能力,可以將其細分為用自己的話解釋、舉例、比較、推論、概括、說明、探究言外之意等能力。
例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flash視頻,然后向?qū)W生提問。
師:梅蘭芳蓄須是要明什么志?
生1:抗議日本帝國主義。
生2:誓死不為侵略者演出。
師:是的,梅蘭芳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有民族氣節(jié)的偉大藝術家……當時,他為了養(yǎng)家,只能賣房糊口,而他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誘惑?
生3:金錢的誘惑。
生4:戲園老板勸他不要賣房子,只要演出就有錢了。
師:那戲園老板是怎么勸梅先生的?
生5:梅先生,您何必賣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臺,還愁沒錢花?
師:(課件出示句子)這是一個什么句子?
生6:反問句。
師:你能把它改為陳述句嗎?
生7:梅先生,您不必賣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臺,不愁沒錢花。
師:(課件出示陳述句)請同學們讀讀這兩句話,對比一下,哪句話表達的情感更強烈?
生8: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更強烈。
……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讓學生對比閱讀反問句與陳述句哪一句所表達的情感更強烈,體會梅蘭芳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感受梅蘭芳蓄須明志背后的愛國情懷。這樣,在對比閱讀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運用能力是指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考結(jié)果,主要包括仿作(補白)、轉(zhuǎn)述(引用)等能力。
例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匆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課文的朗讀視頻,然后向?qū)W生提問。
師:作者用排比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來描述日子的來去匆匆,使我們仿佛看到了寶貴的光陰。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作家,來寫一寫時光是如何來去匆匆的吧!
(學生寫后交流)
生1:聊天時,日子從嘴邊掠過去;玩耍時,日子從耳邊跑過去……
生2:看電視時,日子從屏幕前走過;課堂上,當我埋頭寫字時,日子從筆尖滑過……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所思、所得用筆描述下來。這樣的語言訓練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能夠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為了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介紹語文課堂知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化和形象化,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和把握課文的知識點。
評鑒是指對文章思想內(nèi)容以及語言形式進行評價與鑒賞。
例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女媧補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flash視頻,然后向?qū)W生提問。
師:女媧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默讀課文,找到相關句子進行說明,并在小組中進行討論。
(全班交流)
(1)女媧善良的特點
“女媧難過極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場雨,把天火熄滅。又造了船,好救出掙扎在洪水中的人們?!?/p>
(2)女媧勇敢的特點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還在噴火。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薄芭畫z把它裝在一個大盆里,端到天邊,對準那個大黑窟窿,往上一潑,只見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補好了?!?/p>
(3)女媧不怕困難的特點
“她跑到山上,去尋找補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為這種石頭很多,用不著費多大力氣。結(jié)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塊。她忙了幾天幾夜,找到了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石頭,還缺少一種純青石。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終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p>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女媧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文中尋找相關的句子進行朗讀、品悟,并要求學生結(jié)合具體的事例,關注文中描寫細致的地方,找出關鍵詞進行體會,從而正確認識和評價人物。
又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展示課文的美景。
師:課文中多次寫到還鄉(xiāng)河的景色,請大家找出來讀一讀,再與同桌交流一下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第一處
生1:我覺得這一處景色描寫交代了雨來的生活環(huán)境很優(yōu)美。
生2:這一處景色描寫為下文寫雨來喜歡到還鄉(xiāng)河里游泳并練就高超的游泳本領做了鋪墊。
師:是的,這一處景色描寫還為故事的發(fā)生與接下來的發(fā)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處
生3:美麗的景色讓我們覺得有些傷感。
生4:我認為這一處景色描寫表現(xiàn)了鄉(xiāng)親們對雨來惋惜、不舍的心情。
師:很好,你體會得很到位!
第三處
生5:還鄉(xiāng)河靜靜的,大家都呆呆地在河沿上立著,我感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心里很悲傷。
生6:河水的聲音、蟲子的叫聲,仿佛在說:“雨來,你在哪里?你不能死,你快回來!”
師:是呀,讀著這樣的語句,我們感受到了鄉(xiāng)親們怎樣的心情?
生7:這一處景色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鄉(xiāng)親們無比難過的心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運用課件,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語段,并理解景物描寫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這樣既讓學生體會到了課文語言的美妙,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質(zhì)疑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能針對不理解的內(nèi)容,甚至對文本的思想觀點、表達方式等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
例如,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紀昌學射》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播放flash視頻,然后向?qū)W生提問。
師:文章題目是《紀昌學射》,照理文章應該主要寫飛衛(wèi)如何教紀昌開弓放箭,然而作者卻用了整整兩大段寫紀昌練眼力,這是為什么呢?
生1:只有下功夫練眼力,才能學會射箭。
師:是的,練眼力是練射箭的基礎。
生2:我明白了,練眼力是基礎,是基本功,只有把基本功練好了,才能學好本領。
師:所以——
生3:所以課文把練眼力這一內(nèi)容寫得很詳細。
師:說得太對了!看來啊,要想學好本領,必須先練好基本功。比如,要想練好游泳,就要——
生4:要想練好游泳,就要先練憋氣。
……
這樣的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深度閱讀,從而順利達成閱讀教學的目標。
語文課堂只有全面融合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才能更進一步地豐富課堂教學的手段,并擴展語文教學的課外內(nèi)容,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缺陷,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但是,教師需要警惕信息技術的濫用,既不能過度地依靠技術,又不能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主體,而是要合理地運用新技術,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