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得才 王 珊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化遺產(chǎn)科學認知與保護研究基地,南京 210044;2.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北京 100078)
第三屆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暨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22年9月24—25日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造紙史與紙質文物專業(yè)委員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化遺產(chǎn)科學認知與保護研究基地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傳統(tǒng)工藝研究會、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協(xié)辦,采取線上方式舉行。開幕式于24日上午舉行,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化遺產(chǎn)科學認知與保護研究基地負責人李曉岑教授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閔錦忠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教授,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教授,ICCROM總干事首席顧問蓋爾·夏·桂成(Ga?l de Guichen),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卡普魯哈·庫思姆巴(Chapurukha M.Kusimba)院士,山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鄧聰教授,清華大學馮立昇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造紙史與紙質文物專委會主任王珊研究員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本屆討論會共邀請九位專家作大會報告,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兩大主題。第一場大會報告于24日上午舉行,由七位專家向全體與會人員介紹最新研究成果。鄧聰教授從世界角度探討樹皮布的起源、分布區(qū)域及文化特征,為探索歷史時期紙的起源提供新的思路。王菊華先生從史料、古跡及對西漢古紙的分析研究等方面為蔡倫是造紙術發(fā)明者正名。坂本勇研究員介紹了印度尼西亞、中南美洲和越南三個地區(qū)樹皮紙的制作工藝及文化特征,提出識別樹皮紙三個要點。馮立昇教授梳理了從“三大發(fā)現(xiàn)”到“三大發(fā)明”再到“四大發(fā)明”的演變歷史,分析“四大發(fā)明”說的緣起、演變及其在中國的流播。施繼龍教授對羅振玉舊藏早期金屬活字進行檢測分析,探討其制作材料、制作技術、性質用途、斷代及歷史價值。容志毅教授闡釋了廣西南丹縣古煉丹爐邊象牙的避雷作用,三星堆遺址中的象牙崇拜是古人探索未知的表現(xiàn)。黃興副研究員梳理了指南針發(fā)展史及研究史,對古代指南針技術進行實證研究。第二場大會報告于25日下午閉幕式前舉行,共邀請兩位專家作報告。蓋爾·夏·桂成首席顧問分析了當今文物庫房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專業(yè)化的倉儲標準,為文物保護研究提供支撐。楊小明教授回顧了曹煥文與火藥史研究的范式轉換,肯定其研究的重要價值。
除大會報告外,本屆討論會設有“造紙史和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文化遺產(chǎn)科學認知與保護”兩大分會場,共有56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來自中國、日本、意大利、德國、蘇里南、美國、法國等7個國家、50多家科研單位的18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跨越時空阻隔,暢所欲言,碰撞出無限的思維火花,達到了充分交流的目的。
討論會閉幕式于25日下午舉行,由蘇里南前駐華大使洛伊德主持。王珊研究員在總結致辭中稱贊本屆討論會是一次高水平的學術盛會,并總結了會議的特點:一是與會代表專業(yè)多樣化,展現(xiàn)出各自研究領域的專業(yè)水平。二是學科交叉融合,科技與文化貫通,在相互碰撞中找到契合點。三是研究視野廣闊,聚焦國內國外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