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萍 王友萍
(1.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杏林分院檢驗科 福建廈門 361022;2.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主要表現(xiàn)為出血、微循環(huán)衰竭等,常在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產科疾病、外傷史、醫(yī)源性損傷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引發(fā),會明顯增加患者微血管系統(tǒng)的損傷風險[1-2]。相關研究調查顯示,此類患者在疾病發(fā)作后,其外在癥狀相對復雜,以出血、休克、栓塞、瘀斑為主,并伴隨其他原發(fā)性疾病癥狀,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3-4]。
提高早期診斷準確性并及時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5]。故本文對血漿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檢測進行研究,分析其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診斷價值,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患者35例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35名入我院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28~64歲,平均年齡(46.03±1.15)歲。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25~66歲,年齡均值(45.57±1.09)歲。2組參考對象具體數據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
2.1.1 入組標準
基礎條件:研究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實驗室檢查、其他檢查[6];所有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充分了解,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協(xié)議;患者具備完整病歷資料;研究對象無檢查禁忌癥。
2.1.2 排除標準
精神狀態(tài)較差者;身體素質弱、耐受性不高者;心、肝、腎器官伴隨嚴重障礙性疾病者;存在精神疾病史者;惡性腫瘤疾病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由臨床專業(yè)人員負責健康宣教,助其了解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相關知識,以及血漿D二聚體(D-D)與纖維蛋白原(FIB)的檢測步驟、必要性等內容,并解答相關疑問,在取得其完全信任后,為其提供檢查。
儀器與試劑:全自動凝血分析儀(CS2000i型,日本希森美康);D-D檢測試劑盒;FIB檢測試劑盒。
操作流程:告知研究對象在檢查前日晚禁止飲食,于次日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置于真空血凝管中,加入適量枸櫞酸鈉抗凝劑,全血與抗凝劑比例為9∶1;3 000 r/min離心10 min;對血漿FIB值(凝固法)、血漿D-D值(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3]。以上檢測均需在4 h內完成。
經臨床檢驗后,記錄觀察組、對照組的血漿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指標;在血漿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檢測、血漿D-D聯(lián)合FIB檢測后,統(tǒng)計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陽性檢出情況。
判定標準如下:血漿D-D值高于正常值的4倍;FIB<1.5 g/L[7]。統(tǒng)計最終診斷結果,具體指標包括:準確性、特異性、靈敏度、漏診率、誤診率。
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組間表述形式以(x±s)、(%)為主,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漿D-D、FIB指標存在可比性,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觀察組、對照組血漿D-D、FIB指標(x±s)
3種檢測方法的DIC檢出結果不一,血漿D-D檢測檢出36例、FIB檢測檢出37例、血漿D-D聯(lián)合FIB檢測檢出35例,詳見表2。
表2 DIC患者臨床檢出情況分析(%)
在診斷準確性、特異性、靈敏度指標方面,聯(lián)合檢測的最終數據與血漿D-D檢測、FIB檢測相比,明顯較高,P<0.05;在漏診率、誤診率方面,聯(lián)合檢測的最終數據與血漿D-D檢測、FIB檢測相比,明顯較低,P<0.05,詳見表3。
表3 DIC最終診斷結果分析(%)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屬于一種復雜性多因素病理過程,伴隨并發(fā)癥種類相對較多,如器官衰竭、血管栓塞等,加之其病理類型較為特殊,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死亡率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微循環(huán),預防原發(fā)性疾病就顯得非常重要[8-9]。
本文研究結果中的對應指標顯示:
(1)在血漿D-D指標方面,觀察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為(3.21±2.88)mg/L,對照組健康體檢者為(0.91±1.11)mg/L,可見觀察組的指標較高,P<0.05;在FIB指標方面,觀察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1.32±0.28 g/L)低于對照組健康體檢者(2.81±0.35 g/L),P<0.05。
(2)DIC的檢出情況,血漿D-D檢測、FIB檢測、血漿D-D聯(lián)合FIB檢測結果不同,其具體數據為36例、37例、35例。
(3)在診斷準確性、特異性、靈敏度方面,聯(lián)合檢測與血漿D-D檢測、FIB檢測結果存在可比性,其具體數據為:聯(lián)合檢測100%、100%、100%,血漿D-D檢測67.14%、65.71%、68.57%,F(xiàn)IB檢測77.14%、74.29%、80.00%。三者對比,聯(lián)合檢測明顯較高,P<0.05;在漏診率、誤診率方面,聯(lián)合檢測為0%、0%,明顯低于血漿D-D檢測(31.43%、34.29%)、FIB檢測(20.00%、25.71%),P<0.05。
根據研究結果與相關資料,分析其原因為: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患者體內的纖維蛋白原會出現(xiàn)溶解現(xiàn)象,血漿D-D指標可以較好地反映該指標功能,在血漿D-D出現(xiàn)持續(xù)性升高現(xiàn)象時,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發(fā)生DIC病理變化。因此,在實際的診斷過程中,不能將該指標作為唯一判定依據[10]。FIB則屬于一種血液凝固因子,在凝血、止血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部分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標志,在發(fā)生肝損傷、結核病時,F(xiàn)IB值會低于正常值,因此單獨的FIB檢測無法確診DIC疾病。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D-D指標與FIB聯(lián)合檢測,對DIC疾病的診斷準確率較高[11-12]。且臨床檢驗前,受檢者的心理狀態(tài)尤為重要,專業(yè)人員應當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有效心理疏導,避免其出現(xiàn)應激反應,保障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13-15]。
綜上所述,血漿D-D與FIB聯(lián)合檢測可以應用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不僅有利于提升其診斷準確性、特異性、靈敏度,還能夠有效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具備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