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平,陳鳳梅,易 玲,覃小靜,舒陽莉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上多采用血管擴張劑、改善微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1]。相關研究顯示[2],中醫(yī)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的臨床療效顯著。腕踝針技術是一種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針刺以治療全身疾病的方法[3]。子午流注理論是一種以日天干為基礎選擇穴位進行治療的方式,該理論認為人身氣血按一定的循環(huán)次序有規(guī)律地漲落,并呈現(xiàn)出周期性的盛衰變化。但目前有關其與腕踝針技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腕踝針技術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廣東省中醫(yī)院治療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3.16±5.31)歲;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40例,額葉梗死6例,顳葉梗死3例,多發(fā)性梗死1例;合并基礎?。焊哐獕?3例,糖尿病8例,心臟病12例,兩種及以上16例,無合并癥1例;偏癱側(cè)別:左側(cè)19例,右側(cè)31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4.29±5.17)歲;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41例,額葉梗死5例,顳葉梗死2例,多發(fā)性梗死2例;合并基礎?。焊哐獕?5例,糖尿病10例,心臟病10例,兩種及以上14例,無合并癥1例;偏癱側(cè)別:左側(cè)23例,右側(cè)2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納入:1)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4]且屬氣虛血瘀證[5]者;2)首次發(fā)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者。
1.3 排除標準排除:1)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2)患嚴重內(nèi)分泌疾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者;3)患病前已有認知功能障礙者;4)患惡性腫瘤疾病者;5)體內(nèi)植入金屬支架者;6)患顱腦腫瘤、腦出血等腦部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血塞通(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437,規(guī)格:200 mg/支)0.4 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悅康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226,規(guī)格:5 mL:17.5 mg/支)+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腕踝針治療。根據(jù)子午流注理論取穴原則,以“陽時開陽穴,陰時開陰穴”為治療原則,選擇每日卯時(合谷、曲池等)、辰時(支溝、陽溪、后溪、陽陵泉等)、巳時(商丘、太沖、陰谷、勞宮、大陵等)進行穴位按摩治療,按摩力度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進行調(diào)節(jié),每日2~3次,每穴約1 min,治療時間為15 min/次,穴位按摩后作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同時,進行腕踝針治療。在患者兩側(cè)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個相應的進針點按區(qū)選點針刺,偏癱患者選擇患側(cè)上5區(qū)、下4區(qū)。操作方法:尋找患者偏癱肢體疼痛的敏感點,消毒皮膚后,一手繃緊皮膚,另一手持25 mm×25 mm毫針,針尖指向疼痛方向,操作者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毫針的針柄,針體與皮膚呈15°~30°進針。針尖通過穿刺點后,將針放平,使針體貼近皮膚表面呈直線沿皮下繼續(xù)進針,留2 mm針體在患者皮膚外。要求進針無阻力感,若患者有酸、麻、脹、痛,說明進針過深,可調(diào)整至患者無不適感為止。之后把針體留在皮下組織,用輸液貼膠布固定于皮膚,留針30 min至2 h。每日1次。兩組均以連續(xù)治療5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4]顯效:治療2個療程后CT檢查血吸收信號≥60%,患者語言、運動等功能明顯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增強。有效:治療2個療程后CT檢查血吸收信號<60%,患者語言、運動等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無效:臨床癥狀未緩解甚至加重,生活自理能力無改善。
1.5.2 證候積分[5]證候積分根據(jù)主癥(輕計2分、中計4分、重計6分)及次癥(輕計1分、中計2分、重計3分)嚴重程度進行評價。
1.5.3 便秘癥狀評分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對患者便秘癥狀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便秘癥狀越嚴重。
1.5.4 神經(jīng)功能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主要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等11個方面,分值范圍為0~42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
1.5.5 肢體功能 采用上肢運動功能評測(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評價患者肢體功能,主要包括上肢反射活動、屈肌共同運動等10項,分值范圍為0~66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肢體功能越好。
1.5.6 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進食、洗澡、修飾洗漱等9項,分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7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2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00%(45/50);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2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4.00%(37/5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
2.3 證候評分及便秘癥狀評分兩組治療后證候評分及便秘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證候評分及便秘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證候評分及便秘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4 NIHSS、FMA及ADL評分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FMA、ADL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及ADL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及ADL評分比較(±s) 分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中醫(yī)學根據(jù)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機制將其歸為“中風”的范疇,認為正氣不足、外受風邪是致病主要原因,偏癱是中風患者發(fā)病后最常見的功能障礙[6-10]。既往研究[11]顯示,將子午流注理論與腕踝針相結(jié)合,有助于改善偏癱患者的臨床癥狀。子午流注理論是根據(jù)人體氣血臟腑經(jīng)絡的日、時開穴規(guī)律配合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由五腧穴組成的一種逐日按時開穴治病的方法,其順應人體氣血盛衰的自身規(guī)律,穴取雙側(cè),針刺穴位具有通暢氣血,通達筋脈之效[12-13]。相關研究[14]指出,將子午流注理論應用于腕踝針技術治療中,可起到調(diào)和陰陽、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本研究將兩者結(jié)合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發(fā)現(xiàn)給予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腕踝針技術治療的觀察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給予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且治療后證候評分、NIHSS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F(xiàn)MA、ADL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予以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腕踝針技術治療,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神經(jīng)功能及肢體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這主要是因為子午流注理論強調(diào)時間因素對針灸施治的作用,本研究選擇辰時進行開穴按摩后行腕踝針技術治療,而辰時為足陽明胃經(jīng)主時,此時按摩、針刺治療可鼓動經(jīng)氣,舒經(jīng)通絡,調(diào)和陰陽;曲池穴為手陽明經(jīng)合穴,刺之可通利關節(jié)、通絡止痛,提高患者對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保護腦血管內(nèi)皮組織,進而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15-16]。另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能與其肢體功能改善有關。
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減弱,需長期臥床,易導致便秘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心理狀態(tài)及生存質(zhì)量。既往臨床經(jīng)驗[17]指出,于辰時針刺大腸經(jīng)有助于緩解患者便秘癥狀。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便秘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患者給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腕踝針技術治療,可減輕患者便秘癥狀,其原因在于,根據(jù)子午流注理論,于卯時按摩大腸經(jīng)合谷、曲池穴,可促進腸蠕動,有助于患者排便。
綜上所述,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腕踝針技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