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突破、推進與輝煌:1949-1978年中國乒乓球運動的銳變

        2022-03-12 02:05:28李榮芝余錦程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體育

        李榮芝,余錦程

        縱觀新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歷史,1949-1978年可謂的首要轉折期,在黨和國家直接領導下,新中國乒乓球運動與新中國同步出發(fā),小小銀球不但讓中國融入世界大舞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新中國的對外政治交往走向,對社會方方面面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它的發(fā)展壯大應和著新中國社會變遷歷史的軌跡。

        被譽為“國球”的乒乓球在1949-1978年期間,以其逐步輝煌的競技表現(xiàn)、廣泛的群眾參與、高度的愛國主義及集體主義、強烈的社會關注實現(xiàn)了自身的銳變,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載體及符號。梳理此階段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歷史,一方面有助于我們認識,是新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為中國乒乓球的發(fā)展提供了最深厚的養(yǎng)料;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能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審視我國乒乓球運動在揚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文化過程中的缺失,從而凝煉進一步中國乒乓球自身的品格與時代精神。關于中國乒乓球運動在1949-1978年期間的歷史發(fā)展邏輯及演變特征大多零星見于報刊及雜談,已有的研究以“乒乓外交”等片段故事居多,深入的、綜合性的梳理較少。本文將此階段的中國乒乓球運動置于我國政治、經(jīng)濟、體育等大背景下系統(tǒng)考察,明晰演變發(fā)展特征。

        1 基于“契機—軌跡”理論的新中國乒乓球運動銳變歷程分析

        1.1 “契機—軌跡”理論

        社會系統(tǒng)在時空伸延方面的擴張,在不均衡發(fā)展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相互交織關系,歷史性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和變化的動員力量的盛行,所有這些因素都是評價一個歷史片斷社會變遷的深度及廣度的重要背景。就總體的社會系統(tǒng)過渡或變遷而言,“關鍵臨界點”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快速的變遷發(fā)展會帶來潛在的長遠發(fā)展契機,換言之,唯有一些關鍵性的變革發(fā)生或完成,發(fā)展才有可能發(fā)生。當代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Baron Giddens)于1984年提出了研究社會變遷的“契機—軌跡”理論。吉登斯認為“所有的社會生活都是片段性的”,片段具有明確指明的開端、過程、趨勢及結果,由此構成了一個特定的時間序列?!捌鯔C”就是這些片段中的重要“臨界點”,它指事物從量變到質(zhì)變過程中的關鍵和支點,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時間點?!败壽E”是連接這些關鍵點的發(fā)展線索。它是在契機引發(fā)變遷的方向上形成的一段曲線[1]。

        “契機—軌跡”理論認為:假設將一個國家的形成整體看作是一個片斷,意味著在深入研究過程中切入“歷史”,如果把這個歷史中已經(jīng)明確的某個組成部分或結構作為個體變遷起點,那么就可以追尋變異過程的發(fā)展脈絡[2]??v覽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此時期是中國體育沖破國際體育封鎖及打破中西政治僵局的重要片段,在中國的對外交流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一些關鍵的“臨界點”。本文討論的“契機”是指中國乒乓球運動在發(fā)展過程的顯著事件而引起中國外交政策走向的關鍵“臨界點”。具體指20世紀50年代沖破國際體育封鎖、20世紀60年代引領中國的國際體育交流、70年代的乒乓外交等。這些“臨界點”是中國政治關系得以轉向的契機,構成了中國乒乓球運動在服務我國政治任務的軌跡變遷。

        1.2 1949-1978年中國乒乓球運動銳變軌跡

        1949-1978年的30年間,特殊的契機及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淬煉,使中國乒乓球隊逐步成為我國競技體育的代表,其以突出的成績強有力地反擊了西方列強對我國“東亞病夫”的蔑稱和“污名”,培養(yǎng)了一批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乒乓球優(yōu)秀人才,開啟了由弱小到強大,走向世界、沖向高峰、全面崛起,躋身世界乒壇強隊行列,開始全面登上國際體育舞臺展示新中國形象,在新中國體育事業(yè)起步階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圖1 計劃經(jīng)濟時期中國乒乓球的發(fā)展的歷程

        1.2.1 20世紀50年代:起步與突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解放區(qū)及革命根據(jù)地的體育事業(yè)已具有一定的條件與準備[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領導下全盤接管了全國的體育工作并加強了組織管理,改組原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與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同時23個全國性單項體育協(xié)會及部分行業(yè)體育協(xié)會也一并成立。1951年國家體委集中選拔了包括乒乓球在內(nèi)的4個運動項目的國內(nèi)優(yōu)秀選手在北京統(tǒng)一進行訓練,新中國競技體育由此開始。1952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乒乓球部成立,10月12日至16日,來自華北區(qū)、華東區(qū)等7個單位的62名男女乒乓球選手參加了我國第一屆全國乒乓球錦標賽[4],賽后從參賽隊員選拔了19名選手備戰(zhàn)第20屆世乒賽,這就是中國乒乓球隊第一代“國手”班底[5],此舉標志著中國乒乓球運動進軍國際體壇的正式起步。

        首次亮相第20屆世乒賽,成績令人眼前一亮,男隊被評為第1級第10名,女隊成績稍弱,被評為第2級第3名,中國乒乓球水平開始向世界看齊[6]。1953年4月28日,中國隊被國際乒聯(lián)正式接納為會員[7]。到1956年第23屆世乒賽上,中國女隊位列第11名,男隊被評為1級第6名;第24屆世乒賽,中國隊再次突破,男女隊均躋身1級,且女隊排名第3,國際乒聯(lián)確定的42名“種子”選手,我國有9位選手入列。1958年,因“臺灣問題”,中國奧委會斷絕了與國際奧委會的所有關系并退出了包括籃球、田徑在內(nèi)的15個國際體育組織,但乒乓球是例外,唯有國際乒乓球聯(lián)合會排斥臺灣,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中國乒乓球協(xié)會一直留在國際乒聯(lián)組織[8]。這階段中國乒乓球隊除了在世界乒乓球賽場努力拼搏,不斷進步,還幫助第三世界友好國家共同提高乒乓球水平,陸續(xù)派出多名優(yōu)秀教練員及運動員友情援助,范圍達到30多個國家,通過乒乓球運動的持續(xù)國際交往,增進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與聯(lián)系,開闊了視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國的乒乓球運動聲譽與日俱增[9]。1959年第25屆世乒賽,乒乓英才容國團奪得男子單打冠軍的圣·勃萊德杯,這是中國體育史上偉大的突破,宣示著中國乒乓球運動開始在世界崛起[10]。

        1.2.2 20世紀60年代:輝煌與低谷

        多特蒙德第25屆世乒賽后國際乒聯(lián)執(zhí)委會決定下一屆世乒賽由北京承辦,這是向世界宣傳展示新中國的大好契機[11]。為順利承辦做好東道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全國人民積極支持,修建了高標準的北京工人體育館,國家體委還海選“108將”封閉集訓,運動員們積極準備,表雄心立壯志,按照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指導方針精準應對[12]。中國不僅順利承辦了26屆世乒賽,還榮獲思韋斯林杯、圣·勃萊德杯、蓋斯特杯3項桂冠,并獲得4塊銀牌、8塊銅牌,乒乓球運動“中國時代”由此開啟,深深引發(fā)了全國人民的體育鍛煉熱潮,街頭巷尾,男女老少都在揮拍打乒乓[13]。1963年第27屆世乒賽,我國選手再獲3項冠軍,在當年舉行的國際乒聯(lián)代表大會上,中國乒乓球協(xié)會主席陳先同志首次被推選為亞乒聯(lián)副主席,這打破了中國人無人在國際乒聯(lián)任職的歷史,多名中國代表分管國際乒聯(lián)包括宣傳、規(guī)則制定等重要事務,中國品牌“紅雙喜”乒乓球也被批準為第27、28屆世乒賽指定用球,還被委托設計國際乒聯(lián)徽章的圖樣。1965年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世乒賽上中國隊獲得5項冠軍,乒乓球隊也被全國人民稱為“人民功臣[14]”,我國乒乓球運動水平開始步入輝煌。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乒乓球運動受到?jīng)_擊,幾近消失。直到1969年10月中旬,在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總理關心下,國家乒乓球隊開始復訓[15]。

        1.2.3 20世紀70年代:開放與創(chuàng)新

        乒乓外交,連通世界。1971年第31屆世乒賽中,在日本乒協(xié)的力邀下已經(jīng)缺席兩屆的中國乒乓球隊克服困難,組隊赴賽,且在比賽中捧得了男子團體斯韋思林獎杯,同時在女單、女雙和混雙也獲得冠軍,表明中國乒乓球隊依然具備較高的國際水準,贏得了世界的尊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31屆世乒賽中中美兩國以一種意想不到的“美國運動員科恩搭錯車”方式,打開了隔絕22年的交往大門,中美運動員的互訪及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的后續(xù)訪華[16],帶來了兩國外交關系的正?;R幻缎⌒〉你y球,彈奏出友誼和平音符,這是所有體育人,尤其是我國乒乓人無上的驕傲及榮耀[17]。之后中國隊正常參加了第32-35屆世乒賽,均取得不菲戰(zhàn)績。

        “乒乓外交”后,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特殊政治功能地位重獲認可及重視,1973年掀起了乒乓球援外的首批高潮,廣大乒乓球教練履行國家使命及安排,為受援國家送去了寶貴的技戰(zhàn)術理論及,地踐行了“和平使者”的光榮角色(圖2),此舉對有力地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特別是在第三世界國家戰(zhàn)略地位,增進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友誼和平。

        圖2 20世紀70年中國乒乓球教練援外情況

        創(chuàng)新發(fā)展,國球榮耀。1972年6月9日,北京舉行了全國五項球類運動會,新中國競技體育開始重新出發(fā),全國乒乓球錦標賽也于1972年復賽,1975年乒乓球被列入全國運動會比賽項目,自此,國內(nèi)各級乒乓球賽事開始有序、有計劃開展。20世紀70年代,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總計獲得11項冠軍,亞軍16項,季軍16.5項,尤其團體比賽優(yōu)勢明顯(圖3)。在國際比賽不斷斬獲佳績的同時,國內(nèi)比賽也如火如荼,從1952年第一屆全國乒乓球錦標賽開始到1978年止,總共舉辦了16屆,乒乓球運動在其時可謂一枝獨秀,“國球”榮耀呼之欲出。

        圖3 20世紀70年代年中國參加世乒賽所獲金牌情況

        20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乒壇格局中,中國總體優(yōu)勢明顯,中國乒乓球隊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思變,在第32到35屆世乒賽中共取得8枚金牌,涌現(xiàn)了一大批獨具特色打法的優(yōu)秀運動員,可謂“百花齊放”,如世界冠軍郗恩庭的快攻加旋轉,梁戈亮的“倒板變化打法”,還有諸如正手快點、反手快帶、加力推等技術紛紛出現(xiàn),反手推的基礎上還發(fā)展了側推、推下旋、推擠等,體現(xiàn)了中國對技術創(chuàng)新指導思想的深刻理解及乒乓球制勝規(guī)律的把握,這些探索與創(chuàng)新為中國乒乓球運動“稱霸”世界乒壇奠定了厚實的基礎[18]。

        2 1949-1978年中國乒乓球運動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2.1 獨特性:打破中國對外國際交流僵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重視借助體育的民間交往為我國對外交流破局,改善同世界各國關系,讓世界了解、認識新中國,尤其恢復同西方世界的正常外交關系,獲得國際社會認可與承認,并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友誼與團結[19],乒乓球與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最先受到重視,但1952年第15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沒有獲得任何獎牌,受蘇聯(lián)完備的體育管理體制啟發(fā),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共同部署,政治掛帥,由中央直接負責全盤體育工作[20]。1956年的第51屆奧委會全會上,中國就“兩個中國”的做法提出抗議,但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以“奧運會不涉及政治”的理由予以拒絕。為保證國家的統(tǒng)一的底線,1958年中國奧委會宣布退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其后20多年間,唯有乒乓球一直留在國際乒聯(lián),成為我國活躍在世界體壇、打破國際體育封鎖,展示新中國艱苦奮斗建設社會主義的形象顯著代表。

        2.2 媒介性:助力中國架起對外政治交往橋梁

        1960年末,美蘇爭霸進入對峙階段,中國與蘇聯(lián)關系也開始惡化,美國也開始考慮對華政策調(diào)整,我國也希望能與美國改善關系。1971年的日本名古屋世乒賽,中國隊之初也沒打算報名參賽,日本乒乓球協(xié)會認為“一屆缺乏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國隊參加的世乒賽,就不能稱為真正的世乒賽”[21],經(jīng)日本乒乓球協(xié)會會長、亞洲乒乓球聯(lián)合會主席后藤甲二先生的努力,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協(xié)調(diào)下,中國乒乓球隊最終前往日本參賽。在日本世乒賽開賽前,中國運動員莊則棟與美國乒乓球運動員科恩一次無意的簡單友好交流,成就了著名的“乒乓外交”。中美所開展的乒乓外交,一方面都是意在通過體育賽事來達成傳播和平意圖,發(fā)展雙方友誼,是一種橋梁作用;另一方面,乒乓外交各方面都想借助乒乓球賽事來表達在正式場合難于或不適合直接擺明的政治態(tài)度。在特殊時期美國政府把握住了千載難逢的契機,正式將兩國交流從幕后推往臺前,兩方同時發(fā)出政治信號,結束了兩方在各方面的相互隔絕[22]?!捌古彝饨弧贝偈怪忻狸P系解凍,打開中美兩國相互關閉22年大門,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世界形勢,協(xié)助中國重回國際社會,并成功加入聯(lián)合國、重返奧林匹克委員會,這是其他運動項目所不曾有的歷史奇勛。

        2.3 示范性:引領中國競技體育國際交流

        新中國成立后至1969年的21年間,有49個國家與我國有正式的外交關系來往,“乒乓外交”的第二年,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就迅速上升到87個。1973年中國體育選手進入亞運會大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體育總會成為亞洲運動聯(lián)合會理事會會員,絕大部分國際單項體育組織,開始拒絕臺灣當局,并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梢哉f“乒乓外交”對當時中國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正向拉動及推動助力,也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正如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1971年7月15日在電臺廣播《公告》時的所言: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7.5億人民的參加,是不可能有穩(wěn)定和持久的和平的。

        之后除乒乓球外,其他體育項目也開始積極活躍地與世界各地進行相互交流,不斷拓展交流通道,延伸對外交流空間,打開與世界友誼的大門。1971年4月14日,中國女子籃球隊訪問了古巴,6月,又前往幾內(nèi)亞、智利等國家進行訪問;而中國男子籃球在1971年相繼訪問了古巴、馬里、北朝鮮、南朝鮮;羽毛球隊訪問了加拿大;中國足球隊訪問了坦桑尼亞、贊比亞、索馬里、也門民主共和國等。受中國邀請,幾內(nèi)亞籃球隊、朝鮮人民軍女子籃球隊、排球隊、剛果人民軍足球隊、古巴足球隊、阿爾巴尼亞“拉比諾特”足球隊、朝鮮平壤市羽毛球代表團、羅馬尼亞冰球隊、阿爾巴尼亞體操隊等也紛紛來華進行友好交流。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體育代表團的相互訪問,對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友誼,加強各方面的深層次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1958-1978年的11年間,與我國進行體育文化交流的國家與地區(qū)已經(jīng)達到100個以上,近5萬人次(圖4)。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兩極力量的美國“敗退”,國際形勢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中美有了相互改善關系的愿望,我國對外交往戰(zhàn)略“一條線”的出臺,與我國體育交往的國家與地區(qū)迅速節(jié)節(jié)攀升,僅1973年就有109個國家進行了體育交流。之后,我國的體育交往不斷擴大,一系列的國際體育交往活動,使得中國戰(zhàn)略地位空前提高,也帶來了經(jīng)濟、貿(mào)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對外合作交流。

        圖4 1958-1978年中國國際體育活動統(tǒng)計

        2.4 政治性:開創(chuàng)了處理臺灣問題的“奧運模式”

        1952年成立的亞洲乒乓球聯(lián)合會(以下簡稱亞乒聯(lián))由于在少數(shù)人的操縱及把持下也制造“兩個中國”圖謀,嚴重損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我國借助與美國“乒乓外交”的契機,在日本乒協(xié)、乒協(xié)等支持下及時退出亞洲乒聯(lián),開始籌備組建亞洲乒乓球聯(lián)盟,并于1972年9月2日到13日舉行了北京亞乒聯(lián)盟第一屆亞洲錦標賽,而1972年12月以印度尼西亞為首的舊亞乒聯(lián)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洲乒乓球錦標賽,來參賽的只有五個代表團,隨著舊亞乒聯(lián)的締造者印度決定參加新亞乒聯(lián)盟,舊亞乒聯(lián)徹底退出歷史舞臺[24]。1976年國際乒聯(lián)在印度加爾各答召開第33屆代表大會,承認亞洲乒乓球聯(lián)盟為亞洲新的乒乓球正式管理組織,臺灣地區(qū)只能以“中華臺北”身份加入亞洲乒乓球聯(lián)盟,隨著中美“乒乓外交”的巨大影響及新成立的亞洲乒乓球聯(lián)盟的成功,我國開始積極謀劃重返國際奧委會及加入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1978年在國際奧委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之后,臺灣當局不得再以一個主權國家的任何名義及形式留在國際奧委會,中國政府同意中國臺灣可以保留國際奧委會的會籍,但必須使用新旗、新徽、新歌,參加奧運會及其他國際體育競賽,但只能使用“中華臺北”身份代表參加。這是“一國兩制”構想首先在國際體育舞臺的一次實踐。體育本來不應當承擔過多的政治職能。但在歷史上,既有政治利用體育打擊政治對手引起不和的事例,也有體育工作者為化解政治敵意做出獨特貢獻的事例。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外部世界的干擾及敵視,中國乒乓球擔當了超越其自身的職能,幾乎每一次出國比賽及對外訪問及交流的幕后,都與國家的政治主張和外交關系緊密相關。如尼克松說:“乒乓球雖小,但是力量大”。

        3 中國乒乓球運動實現(xiàn)銳變的原因

        3.1 經(jīng)濟易行的項目特征

        舊中國,由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掠奪及“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國民經(jīng)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生活文化極端落后,乒乓球雖然從域外已經(jīng)傳入,但主要在沿海有限的城市及上層社會開展,社會普及面不廣。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經(jīng)濟開始逐步復蘇,然而總體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不高,物質(zhì)基礎較薄弱。由于乒乓球開展條件簡易、花費少、可參與性強、對身體條件要求不苛刻、易于掌握等特征,契合了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及體育設施不足的實際,滿足了更大人民群眾鍛煉身體娛樂身心的需求。由此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正常的對外交往難以打開局面的情況下,乒乓球也成為當時國家領導人打開對外交往的考慮首選項目之一。隨著中國乒乓球運動戰(zhàn)績的日益突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對乒乓球運動愈加重視,而且還親身參與打乒乓球,1964年毛澤東重點批示徐寅生到中國女隊的講話稿《關于如何打乒乓球》,號召全國各條戰(zhàn)線都向“乒乓小將”學習,強烈地吸引了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踴躍參加這項運動,世界冠軍接連出現(xiàn),涌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乒乓人才一浪高一浪的大好形勢,保障了中國乒乓球隊的后備力量儲備,并給予群眾乒乓球運動強有力的支持與指導,普及基礎上提高,提高指導下普及,乒乓球成為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開路先鋒,掀起了人民體育鍛煉的熱潮,這是中國乒乓球運動實現(xiàn)銳變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因。

        3.2 舉國體制的強力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黨與政府加強了對體育事業(yè)的組織與指導,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及階段性發(fā)展規(guī)劃。1952年全國性的體育組織中華體育總會以及全盤統(tǒng)管國家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國家體委成立后,在競賽、訓練、科技、教育、財務、人事、勞保、福利、外事等方面制定和下發(fā)了一系列規(guī)定、條例和辦法,初步形成了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舉國體制”,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政府行使幾乎全部管理職權,國家承擔絕大部分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義務,同時利用行政干預手段管理體育事務,舉國體制適應當時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發(fā)揮了效率高、見效快的特點,短短時間內(nèi)就把中國的體育事業(yè)推向到體育大國的地位[25]??梢哉f中國乒乓球運動的普及及提高過程中,“舉國體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通過國家力量的“基層運動隊——縣市級業(yè)余體?!∈屑壍闹攸c業(yè)余體?!獓谊牎钡膶蛹売柧汅w系,推動了中國乒乓競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學校乒乓球、職工乒乓為中心的各項政策與措施紛紛出臺,為“全民乒乓”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及制度保障。

        3.3 歷史機遇的適時把握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妄圖把襁褓中的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處處針對中國,尤其借助“臺灣問題”對中國極盡孤立及分化,中華民族處于一個歷史轉折點。正常的國家對外交流一度陷入僵局而體育的民間交往為外交破局帶來曙光,可當時對外交流的所有運動項目,“我國拿得手的只有乒乓球”。特別是自1958年我國退出包括國際奧委會在內(nèi)的眾多國際體育組織,乒乓球成為我國唯一留在國際體育組織的運動項目,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26]。1959年,容國團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紀錄,摘掉了扣在中國人頭上“東亞病夫”的恥辱帽子,在全國上下產(chǎn)生了強烈轟動與不可估量的影響,極大地提升了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信心,激發(fā)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結。隨著1961年、1963年、1965年連續(xù)三屆世乒賽中國乒乓球隊的顯赫戰(zhàn)績,國際乒壇宣告“中國時代”的到來,也奠定了乒乓球在中國體育的特殊地位。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在中美兩國都有彼此交往的意愿,但沒有找到合適媒介或途徑時候,“乒乓外交”應運而生,打開了中國與世界交往的大門?;仡櫺轮袊古仪虬l(fā)展歷程,可見,乒乓球總能把握機遇,逆流而上,似乎歷史的偶然,也是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必然。

        3.4 乒乓外交的強勢推動

        1971年,連續(xù)缺席兩屆世乒賽的中國乒乓球隊決定前往日本名古屋參加第三十一屆世乒賽,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進行友好交流,增進與各國運動員的友誼和團結,如有機會,讓中國乒協(xié)邀請一些國家的運動隊訪問中國。因歷史的偶然與契機,當時處于“敵對”關系的中、美兩國乒乓球運動員實現(xiàn)了互訪,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訪華,使隔絕二十多年之久的中美關系終于破冰,為雙方邦交正?;瘎?chuàng)造了條件。1971年10月25日聯(lián)合國恢復了新中國的合法席位,其他國家與中國紛紛建立了外事外交關系,外交上的成功也帶來了國際體育組織對中國的重新認可及肯定,眾多國際體育組織開始丟棄“一中一臺”立場,陸續(xù)恢復了中國在不同國際體育組織的合法席位。在1958年中斷與國際奧委會聯(lián)系后的所有對外體育交往中,“乒乓外交”不僅僅是“文革”后中國體育的最大事件,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大的事件,在我國社會各界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及影響,可以說“乒乓外交”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戰(zhàn)略走向,是國際體育服務于國際政治的典型例證,將永遠載入史冊。且隨著毛澤東、周恩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乒乓球運動的重視及率先示范打乒乓,中國的全民乒乓熱潮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及速度普及到全國的各個角落,將乒乓球運動逐步推向“國球”地位。

        4 結語

        縱觀1949-1978年間的中國乒乓球運動發(fā)展軌跡。可發(fā)現(xiàn),是我國在相對封閉時期留在國際體育組織的唯一項目,也是當時能正常開展對外體育交流、沖破國際體育封鎖的典型代表;它是我國主動擁抱世界,實現(xiàn)中美關系正?;爸型饨涣髡;闹匾剖?,具有極強的符號學象征意蘊?;趶娏业膼蹏髁x情結,“政治屬性”是我國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主要特征,從新中國成立之初便凝結著中國人曲折前行、艱苦奮斗的國家記憶,以及“維護民族尊嚴、追求人民幸?!钡膫ゴ缶窳α?。

        猜你喜歡
        體育
        “體育”一詞概念流變與當代“體育舊體詩詞”的生成
        別讓體育和美育淪為一紙空文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11-25 09:16:00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我為體育狂
        論清末體育熱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休閑體育教學中“休閑”的詮釋與演繹
        ——評《休閑體育》
        高考需要包括體育嗎?
        體育教學如何更好地使用講解示范
        體育師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06
        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麻豆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久久久99久久久国产自输拍|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黑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一区丝袜高跟美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av免费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国产一级特黄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黄片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国产精品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国产三级av在线精品|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重口另类|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女同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二区| 亚洲av日韩av女同同性| 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夫妻自拍a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日韩av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