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不二 編輯:一沙
行走于世,我們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生活的幸福感,離不開良好的社交狀態(tài)。如果你也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煩惱,不明白如何社交能更自如,不知道如何自處能更愉快,不清楚怎樣處理親密關系……不妨看看這9個方法,能夠幫你減少因人際關系而產生的內耗和痛苦,收獲更幸福的社交體驗。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位自媒體博主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她剛工作時,雖然工資不高,但周末卻特別熱衷于參加各種局。在她看來,只有在朋友圈曬各種聚會的合照,才顯得自己很受歡迎。久而久之,因為聚會而多出的消費,讓自己成為了“月光族”,也衍生了不少焦慮和煩惱。直到有一天自己急需幫助時,在她的好友列表里甚至找不到一個能求助的人。那一刻,她才明白,自己浪費精力和時間維持的友情,竟然不堪一擊。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社交上花的時間越多,能夠用以提升自我的獨處時間就會越少。慢慢地,只會變得空虛、焦慮,甚至丟失自我。
人生苦短,要學會精簡朋友圈,遠離消耗自己的無效社交。多把時間花在獨處上,你會收獲一個不斷進步、越來越好的自己。多把時間花在家人身上,你會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多把時間花在知己身上,你會擁有一段堅固穩(wěn)定的友誼。
再好的關系,都會死于“理所當然”。再好的朋友,也不要忽視對方的付出和幫助。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只會讓你失去一個愿意真心幫助你的人,一個真心待你的朋友。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是在你來我往中沉淀下來的,對方對你好,是因為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一味消耗友誼,注定只會讓彼此漸行漸遠。
人心都是相對的,以真換真;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請善待那些對你好的人吧。這樣的人,在你低谷時,愿意拉你一把;在你如意時,他們真心祝福你。人活一輩子,真正對你好的人沒幾個,遇見一個便少一個。千萬別因為自己的理所當然,弄丟了那個愿意真心對你好的人。
《三國演義》中,龐統(tǒng)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后來,龐統(tǒng)去拜見劉備,劉備“見統(tǒng)貌陋,心中不悅”。孫權和劉備都認為丑陋之人不會有什么才能。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會讓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用慣用的思維去給人貼標簽。社會學家認為:“刻板印象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是否能有一個好人緣?!?/p>
擁有好社交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刻板印象,用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他人,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一個人。最開始對你熱情似火的人,也許不一定是真心待你,而是看到了你背后的利益;初相識覺得冷漠疏離的人,也許并不是不好相處,而是面冷心熱,相處久了才見真心。
放下刻板印象,不輕易給他人貼標簽,才能讓你擁有“好人緣”。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緊盯別人錯處,隨時準備著“翻舊賬”。
曾仕強教授曾說:“斤斤計較太痛苦,看開放下最值得。”生活中不順心的小事,常有發(fā)生。這些事情發(fā)生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往后的日子一直耿耿于懷,不愿放下。
朋友約會遲到,伴侶因為工作忙忘記了節(jié)日,父母偶爾的不理解,孩子因頑皮犯的小錯……這些小插曲、小摩擦,很多時候,更象是生活的調味品。讓小事過去,大的幸福才不缺席。
日子過得很快,如果心里被這些不愉快的瑣事填滿,那又哪來的空間承載快樂時光。從今天起,學會不過分計較,放過他人亦是放過自己。
你知道在人際交往中,什么最容易搞砸一段關系嗎?那就是嫉妒和攀比心。因為嫉妒,所以容易迷失自我。因為攀比,所以滋生更多焦慮。
有心理研究表明:一個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往往更難獲得幸福。試想一下,你愿意和一個不希望你好的人交朋友嗎?答案不言而喻。與其艷羨別人,不如專注自己;與其因盲目攀比陷入痛苦,不如放長眼光,提升自我。在優(yōu)秀的人身上學習優(yōu)點,在自己身上修正不足。
放下嫉妒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段關系,方能成長。
生活中,那些容易焦慮的人,往往都十分敏感,凡事總是想太多,既放不下過去,又糾結當下,時常陷入內耗當中。他們的情緒常常因為別人的言行發(fā)生變化:別人稍微一點示好,就想傾盡所有地回報;別人表現(xiàn)出稍微不喜歡,就開始自我懷疑……漸漸地,越來越不想社交,甚至恐懼與他人相處。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提出過一個詞:鈍感力。簡單來說,就是心大一點,放過自己。與人交往,太過在意別人,其實是對自己的懲罰。學會正視自己的價值,減少自我懷疑,擺脫自卑,方可落落大方地與他人交往。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輕松自在。
在一段關系中,“期待”的存在可好可壞。它可以讓一潭死水的生活充滿希望,也可以讓兩個原本甜蜜幸福的人爭吵不斷。
其實,好與壞,全在于一個度。高度期待是毀掉一切親密關系的開始。當伴侶、家人、孩子,沒達到心中的那份“高標準”,抱怨、責怪 、生氣等不好的情緒便會涌上心頭,讓交往變得壓力重重。
《人間失格》里有一句話:“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悲傷。”其實,人與人之間舒服相處的秘訣就是保持平常心。
生命里人來人往是常態(tài),降低期待,才能不斷滿足。
曾看到一個小故事。禪師讓小徒弟把一摞經(jīng)文都謄寫一遍。小徒弟見如此多的經(jīng)文,就一直跟在師傅后面抱怨,希望師傅能收回任務。無動于衷的禪師在一天結束之時,語重心長地跟徒弟說:“如果這一天你把唉聲嘆氣的時間,花在案前靜心謄寫經(jīng)文,也許你已經(jīng)抄完一卷了,但現(xiàn)在呢,仍然一無所成?!?/p>
羅翔老師曾說:“怨天尤人不僅是一種懦弱,更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xiàn)?!钡拇_,弱者抱怨,強者不言,智者改變。沒有人想要一直跟成天抱怨的人待在一起。抱怨,不僅會拖累自己,還會將負面情緒傳染給他人。
人生苦短,抱怨無益。凡事不怨天尤人,學會轉變心念,用自省去替代責問,用努力去替代抱怨,生活方能更美好。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覺得安全感來源于伴侶秒回的消息;需要做決定時,總想依賴別人的建議;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礙時,第一反應不是自己解決而是找他人幫助……無法忍受孤身一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不敢一個人做事,總要拉著別人一起,才感到安心。
與其對外尋求依賴,不如對內尋求自己的力量。人生這場旅途里,許多人,都只能陪你一程。戒掉過分依賴,能夠獨當一面,提升自己,才能有不懼怕失去的底氣。當自己足夠強大了,這漫長旅途中的風霜雨雪又何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