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玲 劉紫垠 徐乃林 張智清
陜西寶雞名優(yōu)特色線辣椒被譽為“秦椒”,近年來隨著辣椒生產向規(gu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種植區(qū)域逐步向貧困山區(qū)轉移, 辣椒生產者的田間技術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標準化技術仍然是寶雞辣椒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卡脖子”環(huán)節(jié)。 針對此,我們結合多年生產實踐,總結了線辣椒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供參考。
隨著雨帶北移, 近年來辣椒炭疽病成為寶雞辣椒產區(qū)主要病害,因此選用抗病、優(yōu)質、高產品種尤為重要。結合陜西實際情況,關中地區(qū)可選用線椒品種見表1。
表1 適合陜西關中地區(qū)的線椒品種
2.1 苗床地選擇 辣椒苗床地應選擇在向陽、背風、地勢高燥地塊,最好3 年內沒有種植過辣椒等茄科類及瓜類作物。 苗床應遠離油菜地等易受昆蟲危害的作物。苗床土壤要保水、排水性良好,疏松且無土傳病。
2.2 苗床整理
2.2.1 苗床設計與制作 標準苗床長10 m、寬1.2 m、深0.35 m。苗床應以東西方向為宜。苗床間橫向間距1.5 m、縱向間距2 m。 首先劃好苗床底線, 以底線作為畦壟中線進行培壟; 然后挖出畦內表土(10 cm)放在一邊,再從畦內挖出底土(25 cm)培壟, 踩實畦壟; 最后將挖出的10 cm 表土粉碎過篩,回填到畦內,整平床面。
2.2.2 苗床營養(yǎng)土配制
1)苗床土選擇。 為防止猝倒病或立枯病發(fā)生, 最好選擇種過蔥蒜類蔬菜的田園土, 其次是種過豆類、 瓜類蔬菜的田園土, 并且要粉碎過篩。
2)有機土選用。 首選牛、羊、豬糞等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避免生糞入土發(fā)熱燒苗;然后晾曬、粉碎、過篩,減少病蟲源。
3)營養(yǎng)土配制。 將準備好的腐熟有機肥作營養(yǎng)土, 與苗床土按2︰3 的比例混合。 在配制好的苗床土中, 每個苗床加尿素100 g、 草木灰10 kg、 辣椒專用肥500 g, 再加入25%多菌靈粉劑800~1 000 g、 400~500 g 甲拌磷顆粒劑, 攪拌均勻堆放,用地膜覆蓋1~2 天,消滅地下害蟲。
4)填置營養(yǎng)土。 播種前5~7 天, 將攪拌均勻的苗床土回填至苗床內, 營養(yǎng)土厚度13~15 cm, 平整床面。 苗床面低于畦壟底部10 cm。
2.3 苗床數(shù)量 根據(jù)多年生產和科研經驗,苗床的多少取決于辣椒種植的多少。 采用陽畦小拱棚塑料薄膜覆蓋育苗技術, 能夠增加一半的育苗量。1 個標準苗床(長10 m、寬1.2 m),縱橫方向按8 cm 間距規(guī)劃成8 cm 見方的小方塊,四角點播4 粒種子, 1 個標準苗床可育7 500株苗。
露地地膜線椒栽培, 如果選用常規(guī)種: 按株距28 cm、 行距67 cm, 每穴栽3 株, 另加50%的苗量, 育苗數(shù)約為1.6 萬株, 撒播, 每畝準備2 個標準苗床, 需要種子150 g; 如果選用雜交種: 按株距33 cm、 行距67 cm, 每穴栽1 株, 另加50%的苗量, 育苗數(shù)約為4 500 株, 點播, 每畝準備1 個標準苗床, 需要種子50 g。
寶雞產區(qū)育苗時間: 川道及塬區(qū)為3 月上旬,山區(qū)為3 月中旬。
苗床鋪好營養(yǎng)土后,分兩次澆足底水,灌飽灌透, 保證苗期生長所需水分。 兩次灌水相隔1~2 天, 第2 水要輕灌, 待水下滲后就可以下種。 按8 cm 間距劃格點播, 格內四角點播, 然后蓋1 cm 厚消毒過篩細土, 并搭建小拱棚,最后蓋塑料薄膜,閉嚴大棚。最好是晴天的上午播種。
培育好的辣椒苗,苗床管理是關鍵。標準株高一般20~25 cm,不超過30 cm 為宜,莖粗一般0.3~0.5 cm,真葉達到12~14 個,葉片深綠完好厚大,根系發(fā)達。 苗床管理要根據(jù)苗情、墑情及氣候,控制好溫度、光照、水分、養(yǎng)分,及時防控病蟲。
4.1 溫度 辣椒苗期對溫度要求很高,控制在25~28 ℃為宜,可以通過通風、保溫等措施來控制。苗出齊后,苗床溫度達到20 ℃就可以通風。通風時間最好在晴天上午的10:00 到下午4:00之間,要不斷變換通風口位置,先小后大,先兩頭后中央。 移植前10 天開始煉苗。
4.2 水肥 育苗前兩次底水灌足, 出苗前一般不再灌水。 后期氣溫上升, 水分蒸發(fā)量大,可適當噴水。 若苗床基肥不夠, 營養(yǎng)不足, 可結合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植寶素等, 促使苗木成長。
4.3 間苗 為了苗壯苗勻,一般在“兩葉一心”期間苗。間苗最好同除草結合起來,雜草多時應先拔草后間苗。 間苗拔草后應該撒一些細土保護根系,保持水分,修補間苗拔草造成的根系外漏和土壤裂縫。
間苗時間及方式也很關鍵。 第1 次應在晴天中午,或陰天的中午、下午進行,采用一邊間苗一邊蓋膜的方式進行,切忌大揭;第2 次加大通風, 使幼苗漸漸適應外界環(huán)境; 第3 次間苗時,揭膜后等葉片水分蒸發(fā)后再間苗,可避免一些水傳病害傳播,也可使幼苗失掉一點水分,莖稈葉片不那么易折斷,減少損傷。
4.4 光照 幼苗需要多見光, 對光照較為敏感,覆蓋的塑料膜最好選用有滴膜,有滴膜有利于保持苗床內的水分,但會影響光照。為了不影響光照, 早晨太陽出來后用竹棍輕彈薄膜, 讓膜上的水珠下落苗床內, 以保證辣椒生長所需水分。
露地地膜辣椒一般4 月下旬開溝, 采用66.7 cm×66.7 cm 等行栽培帶型,在1.33 m 帶行內種植2 行辣椒,起1 個寬60 cm、高10 cm 的壟, 每畝按50 kg 辣椒專用肥 (16-16-16)+15 kg 尿素+生物有機肥160 kg, 施入壟兩側作基肥,然后用80 cm 寬的白膜覆蓋。
為促進辣椒苗健壯生長, 移栽時采用 “四帶”(帶水、帶肥、帶藥、帶土)移栽法,移栽前兩天給苗床輕灌1 次水, 方便起苗移栽, 并隨水沖施肥料(每標準苗床沖施尿素300 g), 并用75%百菌清600 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菊馬乳油2 500 倍液噴霧防治病蟲。
露地地膜辣椒栽培一般5 月上中旬移栽,有條件的地方最好給辣椒苗灌溉3 次頭水。
6.1 養(yǎng)分管理 6 月下旬及時培土;7 月上旬畝施25 kg 辣椒專用肥(16-16-16)+10 kg 尿素培壟,主莖以下腋芽及時打掉,以免過多消耗主干營養(yǎng),影響產量。
6.2 水分管理 辣椒根系較淺,水肥吸收能力相對較差,水肥管理提倡“少量多次”,禁止大水漫灌, 最好采用水肥一體化設施滴灌或隔行節(jié)水灌溉。 辣椒膨大前, 及時追肥灌水, 可用0.2%~0.3%磷酸二氫鉀、0.1%尿素追肥,或用其他微肥葉面噴施。
6.3 綜合防治 可分為苗床和田間兩部分,近幾年根據(jù)實踐摸索形成了以下方案, 實施后效果突出,防效可以達到95%以上。
1)苗床病蟲害綜合防治。猝倒病防治方案:通風降濕,葉面噴施普力克(拜耳公司生產的霜霉威鹽酸鹽)。 綜合防治方案:吡蟲啉+2.5%功夫乳油+殺毒礬+葉面肥。
2)田間病蟲害綜合防治。 5 月下旬至6 月中旬, 每10 天左右葉面噴施1 次藥肥, 吡蟲啉+2.5%功夫乳油+64%殺毒礬+豐爾得葡萄糖功能型液肥, 共噴2 次, 可防治蚜蟲和病毒病。
6 月下旬至7 月下旬,每10 天左右葉面噴施1 次藥肥。 前兩次:頂罐(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用以防治煙青蟲)+ 50%抗枯靈(防治枯萎?。?明順(二氰·吡唑酯,防治炭疽?。?咪鮮胺(防治炭疽?。?葉面肥(硼肥、鋅肥);第3次:吡蟲啉+頂罐(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明順(二氰·吡唑酯)+葉面肥(硼肥、鋅肥)。
8 月至9 月上旬, 每15 天左右葉面噴施1次藥肥,頂罐(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明順(二氰·吡唑酯)+葉面肥。
進入8 月中旬,可以采摘綠辣椒出售;進入9 月初,可以采摘紅辣椒出售。10 月中下旬就可以拔株,利用烤爐烘干或紅椒綁掛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