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最近我偶然翻到了一本書,叫《社交天性》。
這本書是講人為什么是一種社交動物,其中有些洞察很有意思。
那我就來說說我從這本書里得到的啟發(fā)。我先來問一個問題,人的大腦閑下來的時候在干嗎?你可能會說,閑下來的時候,當然是什么也不干啊。我以前和你的看法是一樣的,看了這本書以后我才知道,我們的大腦會把所有的空閑利用起來,只干一件事兒,那就是思考他人和自己的關系。
一系列實驗發(fā)現(xiàn),不管你原來在執(zhí)行什么任務,只要接到休息的命令,休息的時間無論是30秒還是兩秒,你的大腦都會打開“默認網(wǎng)絡”。換句話說,這不是你主動的選擇,這是完全下意識的。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僅成年人是這樣,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是這樣。人在什么都不想的時候,默認就開始想各種人際關系。
還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為什么聰明人往往都不好打交道?本事大的人,往往脾氣不好。過去我們以為,這不過因為他們自負、驕傲、看不起人。但是如果從大腦的這種現(xiàn)象來看,還真不見得是性格因素。
聰明人往往善于做目的性很強的思考。比如做數(shù)學題,比如實施某項計劃。問題是大腦的帶寬就那么多、時間就那么多,干了這樣就不能干那樣。目的性很強的思考多了,那種漫無目的的社會性思考就少了。這兩個神經(jīng)網(wǎng)絡是互相矛盾的,就好像蹺蹺板的兩頭,你開啟我就關閉,一個打開的程度高,另一個關閉的程度也就高。
聰明人做的社會性思考少,人際關系的連接度就低,同理心就差,所以顯得脾氣大。
我曾經(jīng)講過一個概念,叫“國民總時間”。很多產(chǎn)業(yè)在爭搶的就是對人的時間份額的占用。他們用什么東西來搶?當然是目的性很強的認知活動。每一款游戲、軟件,都希望你盡可能利用所有閑暇時間,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分配在目的性特別強的事情上。
比如打游戲,你的大腦會調(diào)動各個腦區(qū),一起配合,才能打好游戲。那個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才會自己打開的默認網(wǎng)絡,當然就無機可乘了。
所以宅男是什么人?他們不是懶人,是一群被目的性智力活動占用了全部大腦帶寬的人,他們恰恰不懶,是一點時間都不肯浪費的人,是沒空想人際關系所以人際關系能力低下的人。
想到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要珍惜時間,要把時間安排到各種有用的事情上,這本身沒有錯。
但是在現(xiàn)在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下,每一種商業(yè)服務都把自己打扮成非常有用的樣子,占用我們的一部分時間。它們在我們的腦子里擠來擠去,最后的結果就是我們被迫關閉了那個至關重要的默認網(wǎng)絡和里面的社會認知功能。我們追求能力,到頭來反而對自己的能力造成了致命的損害。
我又順便想通了第四種現(xiàn)象:為什么創(chuàng)業(yè)者群落里,比如硅谷,特別流行冥想?刨除冥想中那些神秘主義色彩的活動,你會發(fā)現(xiàn),它核心的作用就是一個,強制性地把大腦清空,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內(nèi)部,把目的性很強的認知活動暫時關掉一會兒。在冥想結束的一剎那,我們才有可能回到對人際關系想三想四的本來面目,重新回到一個人的正常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