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樹明
在不知不覺中,新年踏著輕盈的腳步悄悄來到。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喜慶的窗花貼上了,在寒風(fēng)大雪里,預(yù)示著新一年生活的幸福美好……新年,你好!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客廳里,傳來稚嫩的童音背誦著的《春節(jié)童謠》,讓我回憶起兒時的年味。
“要得發(fā),掃十八;要得久,掃十九。”掃塵時,我們小孩子跑前跑后,興致勃勃地把掛在墻上的小物件取下,將屋里能搬動的雜七雜八的舊物、飯桌、凳子、床上的被子統(tǒng)統(tǒng)搬到屋外的場地上。屋內(nèi)的鍋臺、床等都用席子、厚紙遮蓋著。大人們頭戴斗篷,口捂著毛巾,身披圍裙,找來竹竿,綁上掃帚。隨著掃帚揮舞,灰塵張牙舞爪,得意揚(yáng)揚(yáng)四處散開,嗆得我們直往外跑。
時至臘月二十四,年味兒就愈發(fā)濃厚。炊煙四起,熱氣騰騰,家家戶戶都開始“忙年”了:磨豆腐、蒸饅頭、做發(fā)糕。母親忌諱我們小孩子亂說話,蒸饅頭、做發(fā)糕時,是不許我們在旁邊的,待做好了,才把我們叫進(jìn)屋,把冒著熱氣的大饅頭遞給我們,把香甜的年糕夾著放到我們嘴中,為我們盛上一碗豆腐腦。海帶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樣菜,家家門前的晾衣繩上都飄著長短不一、或黑或黃的海帶。
除夕那天,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平時很難見到的肉圓、藕餅、豬肉、海帶都擺上了桌子,父親破例溫了一小壺酒,全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年夜飯后,母親還要炒花生、瓜子,為我們準(zhǔn)備新衣服、新鞋子,一刻也不停歇。
母親的“講究”很多,除夕夜她會反復(fù)囑咐我們:別忘了三十晚上爬門樓;大年初一早晨起床時,不洗臉不刷牙不說話,首先要吃大糕,意思是“開口高”。
除夕晚上睡覺前,她要在鍋里放上幾片米糕,在鍋灶后面放上芝麻稈,在我們枕頭下放上兩棵蔥、紅紙包著的大糕。守歲前,母親怕我們冷,端來準(zhǔn)備好的“火盆”,平時燒火盆的都是玉米棒、棉花殼,而過年她給我們找來了榆樹枝、小蘆柴、芝麻稈。樹枝燒起來會發(fā)出“啪啪啪”的響聲,意喻新年有新氣象,有響頭;榆樹枝的意思是年年有余;芝麻稈是希望生活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小時喜愛過年,盼望過年,興致高昂,覺得年味十足。初一早上,天還沒亮,我們就睡不著了,摸索著吃了片“開口糕”,穿上過年的新衣服和新棉鞋,點(diǎn)亮煤油罩燈。哥哥拎著綁在竹竿上的“開門鞭”,在開門的同時,用火柴點(diǎn)燃鞭炮。早飯后,我們踏著鞭炮紙屑,口袋中揣著花生、大糕、果子,尾隨“玩麒麟(qí lín)”的、跳財神的,聽著咚咚鏘鏘的鑼鼓聲、通俗順口的“麒麟唱”,舉著紅紅的糖葫蘆,走過一戶又一戶。
作者循著童謠回憶了兒時過年的哪些事?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此外,你還知道哪些關(guān)于過年的童謠?
362550033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