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艷,井水,楊大平,陳鐘玉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yī)院婦科,安徽 宿州 234000)
子宮惡性腫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包括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子宮肉瘤等。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近年來子宮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臨床研究顯示,由于子宮惡性腫瘤病變部位隱匿且早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大部分患者在出現(xiàn)臨床癥狀而就診時已為晚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2]。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子宮惡性腫瘤患者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診斷子宮惡性腫瘤的手段主要有影像學檢查以及腫瘤組織活檢等,但對于子宮惡性腫瘤的早期篩查,此類檢查手段靈敏度不高,而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則更具有臨床意義[3-4]。血清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鱗狀細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水平與多種惡性腫瘤密切相關,對疾病的早期篩查具有重要意義[5-7]。本研究主要探討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清CA125、CA199、SCC-Ag的表達水平及其對子宮內膜癌早期篩查的臨床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年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yī)院婦科收治的48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組)、82例婦科良性腫瘤患者(包含子宮肌瘤37例、子宮腺肌病21例、子宮內膜異位癥24例)(良性組)為研究對象,選擇同期在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yī)院進行門診檢查的40例健康女性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婦科腫瘤患者為首次因婦科腫瘤就診,并于影像學、病變組織活檢等檢查后確認為罹患子宮內膜癌或婦科良性腫瘤,健康體檢者經(jīng)影像學及病理診斷排除婦科腫瘤疾??;②受試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婦科腫瘤疾病病史者;②子宮內膜癌患者確診時已發(fā)生遠處轉移,或入選前已開始新輔助化療等惡性腫瘤治療手段進行干預者;③就診原因為婦科腫瘤術后復發(fā)者;④合并對研究指標造成影響的其他疾病者;⑤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者;⑥近期進行其他特殊檢查及治療者;⑦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完成全程檢查者。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要求。
1.2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疾病類型、月經(jīng)情況等病歷資料。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平靜狀態(tài)下外周肘靜脈血5~10 ml,室溫下靜置30 min后,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生產(chǎn)的Allegra 21R型高速離心機離心,其中CA125、CA199以離心半徑15 cm、3 000 r/min離心15 min,SCC-Ag以離心半徑10 cm、3 500 r/min離心30 min,分離取上層清液,-80 ℃保存待檢。采用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CL-2000i型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CA125(批號:171055)、CA199(批號:171162)、SCC-Ag(批號:171173)試劑盒購自深圳市新產(chǎn)業(yè)生物醫(yī)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應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CA125、CA199水平,應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SCC-Ag水平。正常范圍:CA125<35 kU/L,CA199<35 kU/L,SCC-Ag<1.5 μg/L。
2.13組一般資料比較 良性組年齡29~61歲,平均(49±10)歲,絕經(jīng)59例、未絕經(jīng)23例;子宮內膜癌組年齡31~62歲,平均(49±9)歲,絕經(jīng)30例、未絕經(jīng)18例;對照組年齡32~59歲,平均(48±10)歲,絕經(jīng)27例、未絕經(jīng)13例。3組年齡及月經(jīng)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427,P=0.653;χ2=1.261,P=0.532)。
2.23組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比較 3組受試者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良性組和子宮內膜癌組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子宮內膜癌組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明顯高于良性組(P<0.05),見表1。
表1 3組受試者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比較
2.3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與子宮內膜癌相關性分析 將子宮內膜癌組設定為1,對照組和良性組設定為0,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結果顯示,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與子宮內膜癌具有顯著相關性(r=0.239,P=0.002;r=0.307,P<0.001;r=0.284,P=0.001)。
2.4血清CA125、CA199、SCC-Ag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診斷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靈敏度分別為69.85%、71.08%、72.57%,特異度分別為70.87%、73.92%、74.56%,而三者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為88.47%、特異度為90.06%,見表2、圖1。
表2 血清CA125、CA199、SCC-Ag在早期子宮內膜癌中的診斷效果
注:CA為糖類抗原,SCC-Ag為鱗狀細胞癌抗原,ROC為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女性子宮惡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手術、放化療是治療該類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整體治療效果較差,特別是對于分期嚴重、術后復發(fā)的患者治療效果有限,預后較差[8]。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30萬女性死于宮頸癌,20余萬女性死于子宮內膜癌[9-10]。子宮內膜癌作為婦產(chǎn)科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具有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Ⅱ型)兩種組織學類型,其中組織學類型為Ⅱ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0%~63%。相關研究顯示,約50%未采取治療措施的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將于10年內進展為子宮內膜癌[11]。因此,早期篩查、盡早發(fā)現(xiàn)子宮惡性腫瘤并及時給予科學有效的干預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增生、雌激素長期持續(xù)性刺激、延遲絕經(jīng)、糖尿病糖耐量受損等病理生理改變密切相關,但由于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早期診斷存在困難。如分段診刮術雖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性較高,但該診斷技術在盲視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對子宮內膜病變程度、范圍及位置等難以掌握,易遺漏局限性小病灶[12];磁共振成像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敏感性相對較高,但由于磁共振成像分布率存在局限性,無法清晰顯示子宮內膜癌病灶與周圍組織浸潤情況[13]。近年來有研究顯示,血清腫瘤標志物與多種惡性腫瘤密切相關,且血清腫瘤標志物能有效鑒別子宮疾病的良惡性[14]。
CA125作為惡性腫瘤細胞中普遍表達的高分子糖鏈抗原,其能降解子宮內血管基底膜導致子宮內膜破裂出血,且有研究顯示,CA125可通過血液采樣測試來篩查子宮內膜癌[15]。CA199作為惡性腫瘤細胞中高分子量黏蛋白型糖類蛋白,與CA125均是多種惡性腫瘤的血清標志物[16]。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的不斷發(fā)展以及臨床檢測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改進,越來越多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的血清腫瘤標志物逐漸被發(fā)現(xiàn)[17]。如SCC-Ag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最早發(fā)現(xiàn)其存在于肺部、宮頸等鱗狀上皮細胞胞質,健康女性血清中SCC-Ag的水平較低,不超過1.5 μg/L[18]。相關研究顯示,SCC-Ag作為腫瘤抗原片段中的一個糖蛋白片段,可在宮頸鱗狀細胞癌等惡性腫瘤組織中高表達,且能分泌到血液中,促使血清SCC-Ag水平顯著升高,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19],28%~88%的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血清SCC-Ag水平明顯升高[20];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清CA199、SCC-Ag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與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顯著相關[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組和良性組患者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子宮內膜癌組高于良性組,與劉秀玲和賀全勤[18]及劉曉良和任健康[23]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與子宮內膜癌的相關性及其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與子宮內膜癌具有顯著相關性,三者聯(lián)合檢測子宮內膜癌的靈敏度為88.47%、特異度為90.06%,對子宮惡性腫瘤具有較高診斷價值。與王智鳳等[19]、劉曉良和任健康[23]研究顯示的血清CA125、CA199聯(lián)合檢測以及CA125、SCC-Ag聯(lián)合檢測在子宮惡性疾病診斷中具有較高臨床價值的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血清CA125、CA199、SCC-Ag水平在子宮內膜癌及婦科良性疾病患者中均升高,但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表達水平明顯高于良性腫瘤及健康體檢者,三者的表達水平與子宮內膜癌具有顯著相關性,對早期診斷子宮內膜癌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