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俊霖
讀初中的時候,小城的街角有一家麻辣燙小店,放學后和伙伴們一起結伴到小店里湊份子吃麻辣燙。
那時候麻辣燙剛剛在小城興起,小店的生意特別好,常常食客云集、座無虛席。但是很多時候,大家還是愿意到小店門口坐著等候。小店的麻辣燙很便宜,菜式也很多,腐竹、土豆、火鍋面、炸豆腐、金針菇等等,所有食材一律按斤賣,六七元錢便能管飽。
小店麻辣燙突出的是一個麻味,至于辣味可以自行掌握,微辣、中辣或是特辣,下鍋前跟老板娘打聲招呼便可以了。吃的時候,每個人都將煮好的食材夾入各自的小碗中大快朵頤。以我們的口味來評價,即使這鍋麻辣燙是微辣,卻還是足夠“刺激”,常常辣得大伙兒大汗淋漓,但邊吃還是情不自禁地直呼“正宗”。
小店做麻辣燙漸漸出了名,后來從者甚多,許多麻辣燙餐館便如雨后春筍般在小城里涌了出來。上高中的時候,小城的商場街角或是人流量大的集市,幾乎都有了麻辣燙餐廳的影子。我去過許多家麻辣燙餐館用餐,每一家餐館皆有其特色,或是偏重于麻或是偏重于辣,或者是推出一些特色的鹵菜等。
后來,我自己也嘗試著制作麻辣燙,既可以買現(xiàn)成的麻辣燙底料,也可以自己調制配料。正宗的麻辣燙自然講究湯底,但是對于我這種普通的“吃貨”來說,烹制一鍋麻辣燙就沒有那么多環(huán)節(jié)了。各種葷素食材依次下鍋燙熟后撈起,再以各式調料佐之,在上面撒上少許蔥、蒜、熟芝麻等,雖然賣相一般,但也能令人食指大動。
麻辣燙源自川渝地區(qū),通常以重麻、重辣為特色。但對于外地人來說,這種味道未免太重了。所以,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當?shù)氐奶厣土曀讓β槔睜C進行了改良。我們通常吃的是葷素搭配的川味麻辣燙,也有各種蔬菜做出來的時蔬麻辣燙,但我也見過一些高端的餐廳,出售由各種蝦、生蠔、魚丸等食材煮成的海鮮麻辣燙。這種麻辣燙調料也變得更加柔和了,甚至是將調味料由湯底轉移到了桌面上: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選擇不同的小料,或麻或辣,或咸或淡。
我還認識幾位喜歡吃甜味麻辣燙的朋友,每回開吃的時候,他們都往自己的調味碗中加上幾勺糖。我自己則偏愛酸味,于是,每回調味碗里頭自然少不了醋。朋友小林對于酸味情有獨鐘,每回總是用大勺子往碗里加幾勺醋,伙伴們見了,竟皆“色變”,唯他不住地豎起大拇指,叫道:“爽!”
這些年,在外奔波忙碌,與許多人在酒桌上推杯換盞過,但回過頭來,還是最忘不了麻辣燙的味道。有時候忙得太晚,誤了飯點,腦子一轉,便想著去吃麻辣燙。我漸漸發(fā)現(xiàn),和我一樣喜歡吃麻辣燙的大有人在,幾乎每座城市的麻辣燙餐館人氣都非常旺。
我曾想過,麻辣燙之所以能夠火遍大江南北,或許正是因為里頭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地制宜、兼收并蓄,擁有廣泛的包容性。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口味去調制各有千秋的味道,不同地區(qū)的麻辣燙有不一樣的特色,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好的食材,就從來不會讓美味缺席。
同時,麻辣燙價格實惠,不需要花費太多便能夠飽食一頓。畢竟,對于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來說,并不是每天都能享受那些精致名貴的美味佳肴。因此,美味且實惠的麻辣燙就成了大眾的不錯選擇。更關鍵的是,麻辣燙烹飪簡單,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用有限的時間和實惠的價格,便能夠擁有豐富的舌尖體驗,這些也是麻辣燙受到歡迎的原因。
此外,各個地方的麻辣燙在口味與風格上雖然有著或多或少的不同,但有一點卻是不約而同的,那就是“隨意”,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若非要說吃麻辣燙有什么講究,那就是講究自在、隨性:三五好友歡聚一桌,煮一鍋麻辣燙,開瓶小酒,伴著鮮香味濃的麻辣燙開懷暢飲,誰不愿意多喝幾杯呢?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人們常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甭槔睜C代表著的正是那些尋常生活的煙火氣息與市井滋味,但這種滋味卻恰恰是它的最大魅力所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仿佛都濃縮在了一鍋麻辣燙里。但生活的酸甜苦辣,似乎也都抵不過這一鍋麻辣燙。